


【摘要】中國琵琶的演奏技法符號已經有了近千年的演進歷史,由于歷史、地域、流派、名稱來源、命名方式等原因,琵琶演奏符號的標記始終具有多元性、變化性與不確定性,這對琵琶演奏、教學、理論研究、交流與傳播來說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課題對當前琵琶技法符號進行搜集和整理,對已有的譜式與符號系統的關系進行比較分析與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建議。筆者以琵琶左手技法中的吟揉和推拉為例,對符號標記提出一些思考與見解,為最終制定一套統一、規范、系統、合理、實用的琵琶符號標識系統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理論依據。
【關鍵詞】琵琶;技法符號;規范;吟揉;推拉
【中圖分類號】J632.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023-02
【本文著錄格式】葛詠.對琵琶技法符號標記的一些思考——以吟揉與推拉為例[J].北方音樂,2020,02(03):23-24.
隨著近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逐漸普及,琵琶的演奏技法不斷創新與豐富,琵琶作品的數量與難度也與日俱增。為了使琵琶譜面更為簡練易懂,1941年,楊蔭瀏與曹安和合編的《文版十二曲》中首次創用了更為簡明直觀的“象形符號”。通過圖1與圖2的對照,可以看出與傳統工尺譜中的記譜方式相比,這套指法符號系統簡單、直觀,大大簡化了琵琶譜面標記。隨著琵琶藝術日益發展與繁榮,這套符號體系也不斷在調整改善,逐漸演變為當下通用的一套琵琶符號體系。
(《小月兒高》片段,摘自沈肇州1916年編訂刊行的《瀛洲古調》)
(圖1音樂片段所對應的簡譜,摘自《劉德海傳統琵琶曲集》)
然而,琵琶演奏技法技巧十分繁復且富于變化,很多情況下,當下較為簡化的符號體系不能貼切地表現作者意圖與音樂風格,演奏者面對較為單一、籠統的演奏技法符號時,只能憑借以往的演奏習慣或流派風格的傳承經驗進行演奏,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局限或曲解了作者本初的技術語言創作要求,不能恰如其分地演奏出合乎作者意圖、貼近準確的作品風格的音樂。事實上,樂譜中技法符號的混亂與模糊,會直接影響到琵琶記譜、教學、創作、出版、交流乃至傳播的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一現象,筆者結合多年琵琶學習、演奏與教學經驗,以琵琶左手技法中的吟揉和推拉為例,提出如下思考與建議。
一、吟揉
吟揉是琵琶演奏中十分重要的左手技法,是音樂韻味與腔調的首要表達方式。在《瀛洲古調》中,沈肇州先生將“吟”“揉”進行了區分,“吟,彈后按弦往來搖動,左右不過三四分”“揉,意與吟相近而闊大”“吟之搖動次數多而小,揉之搖動次數少而大”。這兩種技巧在琵琶藝術幾十年的發展與演變中,演奏方法與表現方式逐漸趨于統一,人們在演奏與創作時也逐漸不再將二者作具體區分。吟揉這一技法看似簡單易學,但具體表現方式卻不勝枚舉,音響效果豐富多彩且各有特色。不同的演奏者在同一作品中,吟揉的處理與演繹也會截然不同,由此表達的個人情感與音樂色彩更會因此別具風格。當今琵琶教材與曲譜中通用的表達吟揉的演奏符號如圖所示。
可以看到,該符號較為籠統單一,無法確切、直觀地表明每一處吟揉的演奏方式。在演奏中,吟揉技法根據手指的運動幅度、速度和時機,有著大、小、快、慢、音頭吟、音中吟、音尾吟等多種變化組合方式。使用形似于“? ? ?”的符號來表現吟揉更加直觀且便于變化。以下圖例是筆者根據演奏中的實際情況,做出的部分吟揉符號參考標記。
在實際演奏中,吟揉的幅度與速度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著漸大、漸小、漸快、漸慢的變化。這種情況下,可以在以上圖例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演奏要求,做出以下變化加以區分說明。
二、推拉
在演奏與教學中所統稱的“推拉”,實際上包括“推”“拉”(也稱“挽”)、“推復”“挽復”。“推”是指左手按在相品位后,向右推進。“拉”是指左手按在相品位后,向左拉出。“推復”是指左手推弦之后,又回復到原音位上。“挽復”是指左手挽(拉)弦之后,又回復到原音位上。這四個左手技法在記譜中,均用直箭頭或微微帶有弧度的箭頭進行標記。這一較為簡單的符號無法準確注明此處是推拉還是推復、挽復,也無法準確地表現推拉音所達到的音高和節奏的變化特性。在演奏中,推拉所達到的實際音高,可比原音音高出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甚至大三度。推拉音的節奏,一般是原音的音值的一半或四分之一(以下圖例均以一拍為例)。在推拉音的演奏中,音高與節奏的處理是十分關鍵的要素,規范具體的標記是正確演奏的基礎與保證。
針對推、拉與推復、挽復的符號標記,筆者認為可用直箭頭表示推、拉,用帶有弧度的箭頭表示推復、挽復。結合實際演奏,筆者分別對推拉和推復挽復的標記符號做了部分演奏說明,以明確表達實際演奏的方法與音響效果。在實際記譜中,演奏說明可標注在譜面音符下方,或者以注釋的形式,在頁腳或樂譜結束后統一作解釋說明。
三、推拉音中的吟揉
在推拉音的練習與演奏中,許多情況下都不能缺少吟揉的點綴與補充,使其余音延續、發音不中斷。在推拉音中加入吟揉的情形大致可分為六種。在整個過程中加入吟揉;在按原音時吟揉;在原音推拉到升高的音的過程中吟揉;在升高的音上吟揉;在回復到原音的過程中吟揉;在回復到原音時吟揉。其中,最后兩種情形只在推復挽復之中有所涉及。
在推拉音中加入吟揉技法,是屬于較高級的演奏技巧,需兩種技法都掌握的基礎上才能夠混合使用。在清晰明確的符號標記是準確演奏的前提,在樂譜上對以上六種演奏方法進行系統的標記,能夠使演奏者更好地掌握推拉音中加入吟揉這一技法。在下表中,筆者分別以推拉和推復挽復中的某一具體演奏處理與音響效果X? Y與X? Y X為例,做出加入吟揉后的譜面演奏符號的參考標記,并輔以具體演奏的補充說明。在推拉音中使用的吟揉,同樣包括大、小、快、慢等變化組合,在標記中可根據需要加以具體說明與分辨,在這里不作贅述。
建立一個完整、嚴謹、清晰的演奏符號標記體系,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首先,明確而具體的演奏符號標記,可以極大提高琵琶學習者、演奏者識譜的速度和準確度,在一定程度上為琵琶教學與人才培養提供保障;在琵琶流派演奏風格的傳承與研究中,演奏符號標識直觀、清晰的樂譜能夠讓演奏者與研究者提取、總結出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傳統琵琶流派演奏風格的傳承與發展;對于琵琶演奏家而言,如果能夠用統一的演奏符號,將個人進行二度創作后的作品曲譜清晰標注,那么其他琵琶學習者與研究者則能夠更加全面完整地體會、歸納出該演奏家的演奏風格、習慣與特點。可以說,建立一個完善合理的琵琶演奏符號標記體系,對于琵琶藝術的音樂演奏、人才培養、理論研究、作品創作、交流傳播等領域都有著不容忽視的理論價值、實用功能和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葛詠(1978—),女,漢族,山東青島,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