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劇《太陽之歌》的成功得益于高超的創作技法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李改花”的人物經歷貫穿于整部歌劇情節的發展,本文通過對“李改花”這個人物的形象分析來進一步了解這部作品。
【關鍵詞】歌劇《太陽之歌》;人物形象;唱法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090-02
【本文著錄格式】申夢杰.心火不滅——淺析歌劇《太陽之歌》中“李改花”的人物形象[J].北方音樂,2020,02(03):90-91.
一、歌劇《太陽之歌》的創作背景
大型歌劇《太陽之歌》以革命歷史歌曲《東方紅》的誕生和傳唱為背景,講述了《東方紅》詞作者李有源和愛人李改花的艱難曲折的命運和堅貞純樸的愛情故事。以黃土高原上的農民和剛到達革命圣地--延安的中央紅軍為主要人物,通過幾幕主要事跡,反映出新舊社會兩重天,再現了共產黨人為了廣大民眾的利益而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流血犧牲的壯舉,贊頌了黨和人民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
二、從三個角度分析“李改花”的人物形象
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歌劇是偶然地看到女主角李改花經典唱段《妹妹心里只有你一人》的視頻,一下被這個旋律吸引住了,悠揚婉轉的陜北風格旋律加上如泣如訴樸實動人的歌詞,給人的心靈帶來久久不能消散的感動和震撼。使我產生了對這部歌劇的興趣,在多次觀看全劇以后,筆者對女主角“李改花”產生了由衷的喜愛和敬佩。
(一)從內容看形象
1.倔強堅貞的陜北姑娘
李改花是一個苦命的陜北農村姑娘,從小父母雙亡,被干爹收養,日子過的非常貧窮,她樸實、善良,外表看起來柔弱,但內心非常剛烈,有一股倔脾氣。偏偏命運向她開了個玩笑:愚昧的鄉親們聽信了封建神婆的巫蠱之說,認定她是天上的“火鳳凰”轉世,要把十六歲的她扔到冰河里祭天,以求黃河冰破,大地回春。此時的她對生活還懷有希望,不甘心就這樣死去,但只得無奈地感慨自己的生命還沒盛開就要凋零。當她被心上人李有源救下、兩人都面臨著死亡威脅時,她被綁在水車上高聲唱出,“哥哥呀,黃河不干我都在把你等,哪怕熱身子凍成一坨冰”時,她詛咒著世道的不公,卻沒有哀求、沒有膽怯,表現出的勇敢和對愛情的堅貞,令人動容。
2.勇敢逐愛的新女性
由于家里給她定下了娃娃親,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壓力下,封建社會禮教包圍中,她并沒有退縮,承受著世俗的眼光,苦等愛人五年。在歌劇的第二幕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反差,改花在被“未婚夫”攔下準備強行抬上花轎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潑辣,跟他對話時言辭犀利,話中充滿對他的諷刺,并用辮子甩的他臉生疼;但緊接著看到心上人李有源時,她羞澀地轉過臉去,久久不敢回頭,當愛人因為不想她跟著自己過苦日子、準備推開她離去的時候,她顧不得傳統女子的保守觀念,一把從后面抱住他,用溫柔幽怨的曲調唱出對他的思念。這一前一后兩個場景截然不同的態度對比,更加鮮明地表現出李改花敢愛敢恨、堅貞不屈的性格。
3.深明大義的中國妻子
“剛烈”是貫穿李改花形象始終的性格特征,在歌劇的發展的過程中,她“剛烈”的性質也在發生著變化,歌劇前半部分,她的剛烈主要表現在對困難生活的不屈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隨著劇情的發展,這種剛烈的性格已經升華到一個女人的深明大義和對國家民族的熱愛:第四幕《別歌》中,李改花和心上人有源哥順利結婚并有了身孕,李有源想要跟隨八路軍上參戰,去征求她的意見,她忍住內心的不舍,鼓勵丈夫上前線,還說如若不是自己身體不便,無法跟上部隊的步伐,自己也會跟隨丈夫去戰場,把離別的悲傷化作激勵丈夫奮進的動力。在戰斗中李有源眼睛受傷就在此時她也面臨著難產,于是她囑托身邊的人,如果生產有危險,就舍棄自己保住孩子,將來讓孩子陪伴心愛的人。一個柔弱的女人,把所有的痛苦和悲傷都埋在心里,在生離死別面前,考慮的只有愛人和國家,這種無私的愛感人肺腑,使人不禁潸然淚下。
(二)從表現手法看形象
《太陽之歌》在排演的過程中,作為總政話劇團導演的龔曉東不僅運用了傳統的歌劇手法,而且加入了許多話劇與音樂劇的元素,結合了話劇表演的真實感和音樂劇的夸張表現風格,這種改變豐富了這部歌劇的表演層次,也讓觀眾能更直觀地通過演員的動作等看出演員的心理變化。本著革舊出新的表現原則,歌劇中多處有演員綁在擔架上、在推車上、擁抱時的唱段,這些高難度的表演也都在演員超高的自身素質和勤奮的練習下順利演繹出來了。
故事剛開始,李改花被人綁在水車上雙手背在身后卻昂著頭高聲唱的動作,倔強剛毅、無所畏懼的形象立刻顯現在舞臺上。故事第二幕,在尋找故意躲避自己的李有源時,她來不及梳妝打扮匆匆跑出來時,雙手抓住大辮子,邊跑邊唱,眼睛不停張望,急切地希望心上人出現,看到心上人丟在地上的皮襖時,她跪在地上緊緊把它抱在懷里,這一連串的動作,把她內心無法言說的愛表達的明明白白。
這種從始至終的成功表演,不僅僅是話劇和音樂劇的表演形式的優勢,更主要歸功于李改花的扮演者陳淑敏老師。陳淑敏是兩度梅花獎獲得者,她曾是一名戲曲演員,于1992年憑借豫劇《闖世界的戀人》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正當其事業如日中天、人們期盼她在豫劇舞臺上再創輝煌時,她卻選擇離開豫劇舞臺,去大學系統學習聲樂,幾年后進入總政歌劇團成為一名歌劇演員,并在2000年憑借音樂劇《白蓮》摘得中國戲劇界“二度梅”。幾十年的戲曲功底積淀,陳淑敏在歌曲演唱及舞臺身段表演方面都功力深厚,演繹各種角色都表現的游刃有余。加之她在排演這部歌劇時認真鉆研角色特點,深入陜北農村,了解陜北農村風俗,鉆研陜北民歌歌唱特點、歌唱風格,不怕苦不怕累,力求把人物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正因如此,才有一個血肉豐滿的“李改花”出現在我們面前。
(三)從唱法看形象
《太陽之歌》由兩位知名作曲家共同創作,整部歌劇歌曲包含了美聲、民族、通俗等多種唱法,根據角色和曲調的需要來選擇使用何種唱法,因此這部歌劇的歌曲聽起來非常的豐富和新穎。
作曲之一張千一曾創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青藏高原》《天路》《在那東山頂上》等。在太陽之歌中,他創作的唱段《妹妹心里只有你一人》后來被重新填詞運用到陜北信天游歌舞劇《山丹丹》中,成為著名唱段《想你哩》。《想你哩》與《妹妹心里只有你一人》相比,這兩首“同曲異詞”的歌曲,最打動我的還是后者,樸實的敘事性的歌詞能很快地把我帶到人物里面去,每每唱起這一段,想象著歌劇的故事發展,往往熱淚盈眶,不能自己。我稱之為“樸實的力量”。
作為女主角,李改花這個人物的唱段數量非常多,包括獨唱、對唱、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在劇中,隨著不同時刻心情的變化,她的唱法也是多樣的。在經典的獨唱片段里,大多是采用民族唱法來演唱。在與“未婚夫”張德貴的對唱中,由于曲調選自陜北傳統民歌,因此在表現這段時,女演員的演唱方式更加趨于口語化。
在第二幕《情歌》中的新婚夜晚,男女主人公用了抒情流暢的流行唱法的來演繹二重唱《因為有個太陽》,表現出二人的柔情蜜意,也表達了對給他們幸福的共產黨的感恩。第三幕《歡歌》中,改花和大家一起勸說艾丹接受外國友人的感情時,有一段多重唱《愛情就是不知道》也使用了流行唱法,歡快的曲調加上現代風格的舞蹈更顯現出女主人公在延安這片新鮮自由的土地上逐漸改變觀念成為一個新時代女性,青年男女對愛情和自由都有堅定的追求,革命圣地延安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三、結語
歌劇《太陽之歌》意在通過個人故事來影射時代大背景下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李改花這個人物則代表著沖破封建束縛,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和人權的廣大中國女性,以及歌頌在那個艱難的時代,中國婦女舍棄小家成全革命的偉大精神,沒有她們的無私奉獻,就沒有革命的成功、沒有今天強大的中國。這部歌劇的成功是因為其獨特而高超的創作技法、鮮明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更是因為其有著豐富的時代內涵:無論歷史怎樣變遷,中國人民的優良品質仍能代代傳承,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