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昀

2月26日,患有新冠肺炎的產婦通過剖腹產順利產下了一名未受感染的新生兒。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武漢的患者救治情況一直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其中兒童患者尤其令人牽掛。
3月24日,武漢兒童醫院實現了對所有入院治療的新冠肺炎患兒“清零”。自從1月30日成為武漢當地唯一的新冠肺炎患兒定點救治醫院后,這所醫院開放24小時發熱門診,改造出11個新冠肺炎疑似、確診患兒收治病區。其中包括全國唯一的新冠肺炎疑似、確診新生兒隔離病區,并組建醫護梯隊保障醫療運轉。
在收治的新冠肺炎患兒中,有幾個月大的嬰兒因為全家感染,只能獨自住院隔離治療。為更好地照顧這些“失陪”兒童,武漢兒童醫院在做好診治與日常護理之外,將患兒情緒的安撫作為醫護人員的重要工作。
武漢兒童醫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兒中,年齡最大的不超過16周歲,最小的只有30天。數據顯示,大部分新冠肺炎患兒屬普通型患者,危重型并不多見。自身病情不是特別嚴重的情況下,兒童心理健康就成了備受關注的問題。
“如何甄別患兒的心理是否健康,成為我們正式開展心理干預工作前必須考慮的問題。不論是孩子過于吵鬧或過于安靜,在特殊時期都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上海市嘉定區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高存友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說道。作為上海第九批援鄂醫療隊的一員,高存友于2月下旬入駐武漢兒童醫院。針對兒童心理發育不成熟、情緒相對敏感脆弱的狀況,他與其他精神健康領域的專家在醫院門診設立了“心靈驛站”,主要為患兒和醫護人員提供心理會診。
根據高存友的觀察,那些看起來很乖的孩子,并不一定沒有心理壓力。
采訪中,高存友提到一個案例。一名10歲男孩,到兒童醫院之后像是突然長大了。醫護人員通過跟男生父母的交流,得知這孩子原來在家是比較活潑調皮的,到醫院后變得話很少,有心事,并且不是很配合治療。
“這種情況,往往源于兒童對陌生環境和疾病本身產生的恐懼。他已經10歲了,加上現在孩子普遍早熟,他對疾病本身會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因此,表面上變乖變安靜,一方面是他想要掩藏心中的恐懼,另一方面也是迎合別人的反應,不想跟別人過多談論此事。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高存友對《新民周刊》說道。
這位男生的父母也被確診患新冠肺炎,當時正接受治療。小朋友很久沒有見到父母,也沒有父母的消息,高存友得知這個情況后,聯系上了孩子父母所在的醫院,為孩子建立了溝通的橋梁。有了父母的關心和鼓勵,小男生的焦慮得到了有效緩解,隨著病情好轉,他很快便康復出院了。
高存友指出,熟悉的生活環境突然發生大變化時,兒童的反常表現尤其值得注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處在“失陪”狀態的孩子不在少數。對于缺乏陪伴的他們而言,心理焦慮主要是由“想家”和“思念家人”而導致。若這一問題得以解決,很多焦慮也就迎刃而解。
當然,疫情之下,面對面的陪伴并非易事。為此,武漢兒童醫院建立了遠程探視系統。如果家中有小朋友在醫院治療,無法到醫院病房陪護的親人,可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通過該系統與隔離病房中的小朋友取得聯系。
判斷哪些患兒需要心理干預后,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對癥下藥”。高存友向《新民周刊》介紹,此番在武漢兒童醫院,主要是根據患兒不同的年齡段,制定相應的策略。
“首先是5歲以下的‘小小朋友。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對疾病是沒有什么認識的。醫護人員做好基礎的照顧,他們就很開心。這些照顧體現在一起做游戲、給一些好吃的零食,喜愛的玩具等等。”高存友說道。
有個剛滿6個月的孩子全家感染,無人陪護。醫院護理組專門設立了“看護班”,負責給孩子洗澡、哄睡、喂奶、換紙尿褲。“每三小時喂一次奶,換一次紙尿褲”“寶寶醒著時,不喜歡躺在嬰兒車內,要抱著走路,陪他玩耍”——為了這個粘人的小家伙,“臨時媽媽”們總結出這樣一份帶娃“說明書”。
至于5歲以上16歲以下的患兒,高存友表示,通常以10歲為界限。“10歲以下,我們以‘主動勸導為主,而10歲以上的小朋友,更重要的是傾聽他們的講述。”
“小朋友你現在生病了,但是這個病呢,就像感冒發燒一樣,不用害怕。這么多叔叔阿姨都在照顧你,你看,前幾天你在咳嗽發燒,現在你也變好了對不對?”類似這樣的對話,時常發生在與10歲以下患兒的交談中。
隨著身邊不斷有小朋友痊愈出院,高存友和同事們也考慮到其余的患兒可能會產生孤獨感。為了更好地照顧那些尚在治療中的患兒情緒,身穿隔離服的醫護人員逐漸成為他們的游戲伙伴。為了讓小朋友不懼怕住院,醫生護士們在隔離服上畫了卡通畫,把自己變成了兒童病房里的動漫人物,讓小朋友們一起來涂色,幫他們度過特殊時期。這些“大白阿姨”“哆啦A夢阿姨”“奧特曼叔叔”給孩子們帶來了愛與希望。
“她們有著同樣的造型,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全身包裹著只露出一雙眼睛,雖然看不清他們是誰,但一定是保護我們、打‘怪獸的超人。”這是一位患兒給護士們寫下的一段話。
“那些10歲以上的小朋友,由于他懂的事情越來越多,他所擔心的也就更多。我們在和這一階段的孩子交流時,首先要取得他們的信任,爭取讓他們先開口說話。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詢問小朋友具體的需求。”高存友告訴《新民周刊》記者。
根據高存友在武漢兒童醫院工作一個多月的經驗來看,相較于成年人的焦慮與不安,孩子們的情緒沒有特別緊張,總體上表現得比較堅強。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患兒大多數是輕癥,自然不會有太多恐懼、焦慮;二是武漢兒童醫院平時已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心理干預工作開展得早。”2月下旬高存友和同事入駐兒童醫院時,發現這里已經針對患兒心理干預為醫護人員組織了一些專業培訓、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