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民族歌舞是中華燦爛文化的瑰寶,中小學音樂教師對中國民族音樂非常熟絡,可對民族舞蹈卻是“熟悉的陌生人”,知道它是誰,卻不知從何提起。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里出現的少數民族音樂歌曲主要包括維吾爾族、藏族、傣族、蒙古族、彝族等。文中講述的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維吾爾族、藏族、傣族、蒙古族舞蹈在歌曲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音樂課堂;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220-01
【本文著錄格式】陳夏容.音樂課堂上悄然綻放的民族舞蹈之花[J].北方音樂,2020,02(03):220,222.
西漢學者毛亨為《詩經》所作的《大序》里寫道:“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當無法用語言盡情表達感受時,就用歌唱來表現;如果連歌唱都不足以表達,不如手舞足蹈來表現。舞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在音樂中舞蹈,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美的享受,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節奏感知和表現力。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滲透舞蹈勢在必行。
現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校園里的發展不容樂觀。培養學生喜愛中國民族歌舞意義重大。中小學音樂教師對于中國民族音樂非常熟絡,可對民族舞蹈卻是“熟悉的陌生人”,知道它是誰,卻不知從何提起。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里出現的少數民族音樂歌曲主要包括維吾爾族、藏族、傣族、蒙古族、彝族等。現將音樂課堂教學中民族舞蹈與民族歌曲教學結合的實例,即音樂課堂教學中維吾爾族、藏族、傣族、蒙古族舞蹈在歌曲教學中的運用,同大家分享如下:
一、新疆維吾爾族舞蹈在維吾爾歌曲教學中的運用
維吾爾族舞蹈受到宗教和外來的西域舞蹈影響,體態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舞蹈節奏特征以附點節奏、切分音和弱拍給與強勢藝術處理。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是膝部規律性的內在連續性顫動和動作變化時的微微顫膝。舞蹈動作常用頭部和手腕部的動作,如頭部移頸、貓洗臉以及手腕部的繞腕、翻腕。
以人音版小學音樂二年級《新疆是個好地方》一課為例,歌曲富含維族音樂后十六小節的附點八分音符和切分節奏,但學生在切分節奏上容易誤將重拍放在第一個弱拍的音符上,歌曲后半部分的九至十六小節,可用舞蹈的托帽手,結合揉腕動作,切分節奏的第一個弱拍“X”用于收手,強拍“X”用于推出托帽手,“X”最后一個弱拍還是用于收手,由于新疆舞的腳步動作較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基礎好的班級可帶入三步一抬的基礎舞步,基礎較弱的可用二拍子的點踏步。在動作設計上將歌曲的前八小節通過“貓洗臉”和移頸的動作。要求學生昂首挺背、眼神傲慢,將雙手平置于下巴,然后繞著臉部畫圓圈,注意雙手不可分離做兩個小節,再用兩個小節移頸,重復一次。這樣讓學生掌握了舞蹈神態和主要的新疆舞蹈的頸部動作,往后學生一看到這樣的動作便可以辨識出新疆舞蹈和音樂。
歌曲教學中,學生演唱自然地帶入維族舞蹈律動,難點節奏迎刃而解,對歌曲的維吾爾族風格的把握及內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藏族舞蹈在藏族歌曲教學中的運用
藏族舞蹈主要受高原地域生活的影響,因此藏族舞蹈體態基本特征是坐胯、身體放松微向前傾。藏族舞蹈律動特征是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和屈伸。藏族舞蹈表演形式主要以“弦子”“踢踏”“鍋莊”為主。“弦子”——主要動作有拖步、單撩、雙撩;“踢踏”——主要動作有退踏、抬踏、滴嗒步等、“鍋莊”——以屈伸為主要動律,節奏鏗鏘有力,有連續、有停頓,上肢隨步伐而動,動作幅度大。
以人音版小學音樂二年級《我的家在日喀則》一課為例,這首歌曲節奏稍快、熱情活潑,特別適合用藏族踢踏來表現其節奏及情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腳上的動作不是特別協調,因此可以適當加強腳步動作學習,通過隨音樂節奏顫膝,結合進退步、滴嗒步,這兩種比較簡單的踢踏步伐,并且讓學生放松腰背要有“懈”的感覺。讓學生在音樂中找到自由自在歌唱舞蹈的原生態藏族歌舞狀態。
對藏族舞蹈動作的把握即是對音樂的把握,具有代表性的一、兩個藏族動作通過教師教學讓學生掌握已是非常夠用,但在身體的松懈狀態以及體態律動上對學生的要求要高一些,因為動作是外在,通過內化的體態律動才能讓節奏滲入學生的血液里。
三、傣族舞蹈在傣族歌曲教學中的運用
傣族舞蹈的風格特點深受中原文化和南亞文化影響,在舞姿中有佛教雕塑和孔雀等動物的形態。形成了其舞蹈的主要風格特點體態“三道彎,包括手臂三道彎、身體三道彎、腿部三道彎。傣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是動作較為平穩、儀態平和安詳,在二拍子連綿不斷的節奏下,雙膝的屈伸動作較多、以腳步后踢步為主。傣族舞蹈表演形式有“孔雀舞”“嘎光舞”等。
以人音版小學音樂二年級《金孔雀輕輕跳》一課為例,歌曲旋律優美,形象表現了傣族吉祥物——孔雀的形象。歌曲以“XX XX | X - |”節奏型為主,為了配合歌曲這一節奏特點,特意在動作設置第一小節用腳步的后踢步兩步來表現,注意引導學生的神態,以及重拍在下的律動特點,后面的二分音符讓學生用傣族經典的孔雀舞手勢配合手部、腳部、身體的三道彎。便可將音樂的經典孔雀形象演的栩栩如生,讓學生在律動中感受了二分音符的時值以及節奏在舞蹈動作里的跳動。
傣族舞蹈在引導時教師要特別注重神態和動作連貫性的要求。基本能夠掌握傣族的舞蹈屈伸特點,掌握基本的手勢和孔雀的手勢,這對于學生來說一點也不難。
四、蒙古族舞蹈在蒙族歌曲教學中的運用
蒙古舞蹈的風格特點深受其地域特點、生活習性和其所崇拜圖騰的影響,形成偉岸、桀驁不馴的性格特點。舞蹈主要是上身后傾,傲視群雄之感的體態特征。蒙古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 “劃圓律動”腳步以平步和碎步。蒙古族舞蹈主要表演形式有“筷子舞”“盅碗舞”“摔跤舞”等。代表性動作——騎馬步、硬肩、柔肩、柔臂等。
如人音版小學音樂三年級《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活潑歡快,出現了大量帶有八分休止符的節奏,于是在舞蹈動作的選擇上挑選了最適合表現歌曲情緒和節奏特點的雙硬肩動作,即在單硬肩基礎上快做兩次,結合蒙族舞蹈“傲視群雄”的神態以及弓步,讓學生有在草原如同雄鷹一般俯瞰大地,動作很好地解決學生在切分節奏演唱上的演唱。
音樂課堂蒙古族舞蹈只要求學生能做到傲視群雄的眼神,灑脫自由的動作。基本舞蹈掌握柔肩、硬肩、肩部畫圓律動和柔臂、騎馬、壓腕手勢等基本形態動作。蒙族舞蹈多來源于草原生活,有些動作非常生活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想象草原予以創造,如擠奶、騎馬等。
在少數民族區域,很難看到單獨舞蹈或是歌唱表演,每每看到的都是載歌載舞形式,歌舞不分家,也不能分家。通過維吾爾族、藏族、傣族、蒙古族這四個民族舞蹈風格特征和歌曲教學的結合也許無法讓學生像專業院校的學生一樣學習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但音樂課堂上一點一滴的滲透,相信對于學生認識民族歌舞文化起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音樂課堂上感受、體驗并且學會鑒賞、熱愛民族歌舞文化。
在其他舞蹈種類和外來流行舞蹈文化的沖擊下,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們文化的根,倘若一味學習別人而忘了根本,那么中國的文化勢必沒落。都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音樂課堂上滲透民族舞蹈教學對民族音樂及舞蹈的發展意義重大,讓大家一起呵護這株在音樂課堂悄然開放的民族舞蹈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