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沁


動動手,動動腦,怎樣才能讓垃圾分類變得更有趣,玩出新花樣?從垃圾分類棋到垃圾分類兒歌,從聲控分類垃圾桶到智能感應垃圾桶……假期中,學生們為垃圾分類腦洞大開,不僅自己做好垃圾分類,還帶動周邊人參與垃圾分類,提出更多垃圾分類的好建議。
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學(以下簡稱高安一小)四年級學生丁景和、趙榛焮、蔣承翰研發制作的“智能語音分類垃圾桶”,只要說一聲要扔掉的垃圾種類,對應的分類垃圾桶就會自動打開蓋子。這個假期,3位小伙伴計劃進一步改進智能垃圾桶,提升語音識別精準度,嘗試讓智能垃圾桶“動”起來。
“電池!”當學生對著四色分類垃圾桶說話后,對應有害垃圾的垃圾桶就自動打開蓋子,方便垃圾對應投放……既聽得懂語音,又會分類垃圾,這個聰明的垃圾桶靈感來源于高安一小孩子們對垃圾分類的困惑——有時搞不清楚垃圾屬于哪一類,就想發明一個能辨別垃圾種類的垃圾桶,幫助更多人準確識別垃圾種類。
“我在地鐵里曾看到一幅宣傳畫:在地球的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竟然發現了塑料袋!可見,垃圾已無處不在,保護環境已成為每個人的當務之急。”趙榛焮說。幾個月前,在學校科技指導老師楊曉旭和張敏的指導下,3位小學生通過將單片機、語音模塊、超聲波感應器、LED燈等器件串聯起來,再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區分垃圾的種類。當垃圾桶接收到垃圾名詞的語音輸入后,垃圾桶的“大腦”會根據儲存卡內已有的數據識別垃圾種類,對應的垃圾桶蓋子自動打開。目前,這四個手掌大小的智能垃圾桶還沒有進入開發階段。“假期中,我們計劃改進智能垃圾桶,首先將語音識別模塊改成網絡在線語音識別形式,提升識別精準度。同時嘗試讓智能語音垃圾桶‘動起來,用語音控制它前進、后退、轉彎等。我們還會研究如何用垃圾桶識別垃圾材質,今后希望可以通過影像識別垃圾的種類,幫助人們進行分類,這是我們未來研究的方向。”蔣承翰說。
丁景和感到,如果將現在的聲控智能垃圾桶投放到城市中,外界的噪音也可能會干擾它,出現識別錯誤。“未來打算做到讓垃圾桶辨別垃圾的材質,人們可以把垃圾的材質、資料和照片上傳到云端的大數據庫,由垃圾桶進行垃圾分類。”
這些“明日科技之星”的小小發明家,更是垃圾分類小達人。在蔣承翰家里,其實很早就已經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家里廚房內設置了4個分類垃圾桶,在上方的墻面上分別貼好垃圾分類的說明,便于家庭成員識別。家里其他房間都放置了干垃圾桶。每天一早一晚,蔣承翰負責把垃圾送到樓下小區垃圾桶。
一有空閑時間,小伙伴們就共同設計調研表格,在社區調研《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后,大家在分類過程中有哪些不適應、不方便之處以及哪些問題有待解決。小伙伴們發現,小區實施過程中,有阿姨反映倒濕垃圾時很容易把手弄臟,于是小伙伴反映給物業,物業在垃圾桶邊安裝了水龍頭和水池,供大家洗手;關于倒垃圾的時間是否可以調整,還在收集更多意見。
趙榛焮在社區里還報名參加了居委會垃圾分類志愿者,在垃圾投放點幫助社區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指導他們正確分類垃圾。趙榛焮發現:大家都喜歡用塑料袋來裝濕垃圾,但塑料袋是干垃圾類別,所以居民們要將袋內的濕垃圾倒入桶中后,再將塑料袋投入到干垃圾桶內。有些居民對這種分類投放不配合,覺得把濕垃圾倒出來會弄臟手,實在有點麻煩;雖然垃圾點附近配置了洗手池,但也確實會給一些急于上班的年輕人帶來不便。“我想如果能生產環保可降解的塑料袋,這種塑料袋遇到光照或水,就可以快速降解,不會對土壤造成污染。使用這種環保垃圾袋裝濕垃圾,就不必再分開投放了。”趙榛焮說。為了更加環保,丁景和家中將果皮、菜葉等廚余垃圾進行堆肥處理,讓這些垃圾作為植物基肥,自我消化,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不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讓垃圾分類成為每個人的好習慣。“垃圾分類小達人”也帶動了更多小伙伴,投入到垃圾分類好習慣培養中。學校科技節上,高安一小四年級朱佳琦同學體驗了濕垃圾的再利用。自然課上,他將家里產生的果蔬皮帶到學校,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了各種果蔬皮酵素,經過數月,制成環保清潔酵素,讓濕垃圾產生了價值。假期中,她在網上研究垃分類垃圾桶,給家里選一個最適合的,并在垃圾桶旁附上垃圾分類小報,監督全家人共同參與垃圾分類。朱佳琦說,學校里學到的垃圾分類知識一定要分享給家人,如今家里有人一遇到不明白的分類問題,都會來問他。他最近還帶上媽媽到社區參加了垃圾分類,還準備去養老院參加公益演出。“我想帶著自己制作的垃圾分類小報,作為禮物送給那里的爺爺奶奶,讓他們知道學生以實際行動支持垃圾分類,護衛明日地球。”
為了順利推進城市垃圾分類工作,讓人們了解垃圾的種類以及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不少學校以“垃圾分類”為作業。上海市靜安區愛好科技的同學為此開動腦筋,設計了吃垃圾的小怪獸“智能分類垃圾桶”。小怪獸的頭部為投放“濕垃圾”區,上半身為“可回收物”投放區,下半身則是“干垃圾”投放區,尾巴作為投放“有害垃圾”區。除了頭部通過嘴巴投放濕垃圾外,其它三部分都安裝了“超聲波”智能檢測感應蓋,使垃圾桶蓋能夠自動開關。“四合一”的垃圾分類桶在設計之初,就是希望垃圾桶能夠節約空間,標識清晰,輕便耐用,便于清理。合理的空間分層,還能滿足千家萬戶垃圾分類的需要。
上海市靜安區彭浦實驗小學學生還自創了一款垃圾分類APP,在闖關游戲中掌握垃圾分類知識;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閔行薔薇小學7名小隊員設計了一款垃圾分類棋,讓同學能在游戲中學習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上海市寶山區寶虹小學的學生們也設計了與垃圾分類有關的校園游戲。小伙伴腦洞大開,創造金點子,讓垃圾分類變得既有創意,又有趣味。
編輯 陸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