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立
基于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在評說歷史人物時需要注意“三個基礎”和“四種角度”。“三個基礎”是尊重客觀事實、抑揚有機結合、把握重點內容。“四種角度”是在三個基礎上所形成的評說途徑和方法,主要包括人物生平評價、人物重要的歷史貢獻總結、人物的歷史局限性、人物品質對于現代人的啟迪。下面,我就按照上述思路具體進行評價。
一、評說圣人孔子的“三個基礎”
1.尊重客觀事實
只有本著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我們才能根據史料客觀分析圣人孔子的歷史功過。根據《論語》等歷史著作,我們能夠在字里行間感受到孔子的偉大思想。但是,孔子的有些思想也有歷史局限性,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其中的某些言論有些守舊刻板。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孔子的思想已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
2.抑揚有機結合
圣人首先是人,孔子是人,自然就有人的七情六欲,自然也會犯錯,就連孔子自己都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們在評價孔子的時候必須要講求抑揚結合。所謂抑即批評,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批判孔子的思想。所謂揚即頌揚,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歌頌孔子的偉大貢獻。抑揚有機結合保證了評說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3.把握重點內容
我們在評價孔子的時候必須要清楚我們評價的目的——啟迪現代人。所以,把握重點內容,就變得非常重要。如孔子的“仁”思想、“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等是核心內容。
二、評說圣人孔子的“四種角度”
1.孔子的生平介紹
孔子的生平在歷史教材里已經有了詳細的介紹,大家也非常熟悉。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2.孔子重要的歷史貢獻
孔子一生游歷各國宣傳自己的思想,廣收門徒達三千人,其中更有七十二賢人。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基于孔子的重要歷史貢獻,我們可以總結出孔子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的一生。孔子整理和修訂的“六經”是留給中國的寶貴遺產。
3.孔子的思想局限性
如儒家學派倡導的“三綱五常”在我們現代人看來無疑是愚昧落后的。所以我們在評價孔子的時候也需要從其思想局限性方面總結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
4.孔子思想對現代人的啟迪
孔子在教育領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重要的教育思想至今看來仍然適用于我們的當代教育。而對我們高中生來說,從孔子思想中汲取“學而時習”“三省吾身”等教育思想,也將對我們的學習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孔子的“仁”思想也值得我們高中生認真學習和深刻鉆研,這將對我們的人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每一位歷史人物都有其優點和不足。所以我們在評說歷史人物的時候一定要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根據歷史事實把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說清弄明,并總結出有益于現代人生存和發展的思想,這樣就達到了評說歷史人物的目的。當然,上述分析只是我的個人淺見,希望其他讀者能夠根據本文的分析繼續探究評說歷史人物的更好方法,文中不足之處也請各位讀者朋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