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亮
正在學習外語的學生已經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使用母語的能力,亦即已經建立起第一套內部語言系統,這就對外語學習,亦即第二套內部語言系統的的建立不可避免的產生影響。比如說,許多學生對外語語言材料的聽讀理解在許多情況下都是靠譯成母語才完成的,而在用外語表達自己思想時也大都是靠把想好的意思由漢語譯成外語再說出來或寫出來,即使采用直接法或視聽法也不能杜絕這種現象。這是由于兩套內部語言系統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某些方面的一致或接近,如表層結構中語法方面某些規則的相同,深層結構中某些語義的接近而造成的。但是二者之間的許多差異,如表層結構中語音語法方面許多規則的不同,深層結構中的許多語義差異,更重要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許多屬于社會文化層面上的眾多規則的不同所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則更是給學生用外語理解和表達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和困惑。這些現象就體現為母語對外語習的和學習所造成的正遷移和負遷移的雙重作用。
其次,有人認為中學生的年齡都已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而且他們學習外語的條件和環境和母語相比也相差甚遠,因為課堂語言環境畢竟是“人造的”教學中的口語和書面語言也大都帶有“加工”過的痕跡。這些都勢必會影響學生對外語的自然吸收。這也就難怪有的語言學家認為母語是“習得”的,而外語則是“學習”來的,也就很難產生真正的語感。在我們學校的外語教學中,我們遵照教育部頒發的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從實際出發,提出“遵循外語習得規律,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要求,探索符合我們自己教學實際的“優化教學”的路子。在初中階段,我們課堂教學中努力使教學情景化、交際化。利用錄音、錄象和多媒體課件開展電化教學,進行多通道、多感官的語言交際活動。我們把初中外語教學分為“入門——上路——發展”三個互相聯系的階段。
1.入門階段(初一第一學期)的主要任務是:抓好起始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入門,按照語言習得規律科學上路,主要做法是:(1)進行口語交際基本功訓練,從日常口語會話入手,循序漸進,反復強化,養成用簡單英語口語進行交際的良好習慣。(2)進行心理素質訓練,明確學習目的,消除心理障礙,增強學好外語的自信心。
2.入門、上路階段(初一全學年),主要任務是:狠抓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訓練,主要做法是;(1)抓好拼讀訓練,練好發音、拼詞基本功。(2)抓好聽力訓練,練好聽力基本功。(3)抓好會話訓練,練好開口說話的基本功。(4)抓好聽寫訓練練好聽音寫詞的基本功。(5)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英語詞匯的基本方法,過好詞匯關。
3. 上路發展階段(初二至初三)。這一階段的主要做法是:(1)優化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參與訓練的積極動機,進入角色主動練。(2)優化教學模式,聽說講練用多頭并舉。基本程序如下:①課前預習,充分準備。②聽說訓練整體感知。③精講多練,講練結合。④綜合訓練,突出運用。(3)課內外相結合,增加語言實踐量和信息輸入量。采取的辦法有:①堅持聽力同步訓。②堅持課外閱讀同步訓練。③堅持按指定話題練對話練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