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袁權

3月,春已至,荊楚大地戰“疫”仍艱。
韓劇《順風婦產科》,幽默風趣,曾在中國刮起一陣旋風。而疫情肆虐的武漢,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產科,卻是刀光劍影的戰斗——與時間賽跑、與病毒對抗。至3月8日,其收治的321名孕產婦、263名新生兒,包括確診新冠肺炎孕產婦16例,疑似25例,實現孕產婦和醫護院內零交叉感染!——這里是真正的順風婦產科。
病房如戰場,支部堡壘如何“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孕產婦人群特殊,火線天使如何護母嬰周全、給家庭希望?
疫如洪水,關鍵時刻要有中流砥柱
“最困難壓力也最大的時候,我頭痛了一晚上。”產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馮玲說。新冠肺炎來勢兇猛,作為湖北省急危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封城期間,省內有需求的孕產婦會拿著證明或“路條”轉診到同濟。而有發熱咳嗽等癥狀的孕產婦,也涌入進來需要篩查。疫情突如其來,一床難求成為馮玲最大的“心病”。
如何有效應對、忙而不亂,確保孕產婦、醫護以及孕產婦家屬不被感染,保障其他孕產婦以及新生兒安全健康,這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燃眉之急擺在馮玲面前。
“1月22日至今,馮教授每天衣不解帶工作。”護士長楊凌艷透露。
所幸馮玲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醫院黨委強化戰時狀態,協調推進戰時指揮體系,捏攏成“全院一盤棋”。
上級黨委快速反應,馮玲帶領支部迅速行動。“迎戰烈性病毒,時間就是生命,不允許細細琢磨,慢慢排查。我們別無選擇,壓力就是動力!”她強調:“因為產科無小事!”
戰斗力來自組織力。縱使疫如洪水兇猛,支部是堡壘,沒有退縮一說。
作為戰時工作群,微信群炸開了鍋:“各個病區門口,用額溫槍篩查,發熱、咳嗽、呼吸道癥狀、有接觸史的嚴禁進入病區,避免感染”“病人分層分級管理:正常的孕產婦一個病區,醫護人員一級防護,家屬戴口罩;發熱、血常規異常或肺部CT有異常又不夠新冠標準的另一個病區,盡量單間隔離,二級防護……”
醫院人多聚集,強化防護才能減少感染。為此,科室抽出寶貴時間,組織呼吸道傳染病防護知識培訓和演練,醫生、護士、保安、保潔、病人、家屬,所有在病區活動的,一個不漏全覆蓋。“做好防護才能救治更多的人。”馮玲說。
忙而有序。300多名孕產婦、200多名新生兒逐漸安全出“港”。“一個支部一個堡壘,堡壘強固則戰無不勝。”同濟醫院黨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危難險重時,紅色先鋒:我上!
47名黨員,26名在發熱一線。“留守本部的人手少、班次密,他們毫無怨言,救治危急重癥和中法院區的新冠孕婦更是一馬當先。”說到“愛徒”們,馮玲總有溢于言表的驕傲和自豪。
“我是黨員,我請戰上發熱一線”“我請戰”“我上”……疫情洶涌,微信群能量滿格。危難險重,沒有擋住白衣戰士們請戰的決心。
“我要給孩子斷奶,請戰上一線。”年輕的黨員醫生李璠翻,仍在哺乳期,即使在非常時期,醫院也會從母嬰安全出發照顧她,不讓她上一線。但她說,情況危急,病人和同事都需要幫助,作為黨員要克服困難沖上去。
更大的困難,是妊娠合并新冠肺炎感染的孕產婦。2月2日凌晨,孕婦陳女士在生產陣痛并持續發熱8小時后,來到同濟。馮玲和醫生們會診發現,陳女士的CT影像明確提示病毒性肺炎,必須立即收入隔離病房!事不宜遲,感染科、婦產科專家聯合會診也迅速展開。
“妊娠合并新冠肺炎孕產婦手術,沒有先例可循,一旦處置不當,孕婦和胎兒都有生命危險。”馮玲說,對此,大家都有心理準備。
40多歲的劉海意教授第一個站出來,主動上手術臺。馮玲拉下她,穿上防護服:“這個手術,我上!”馮玲透露,劉海意教授年資高、經驗豐富,但身體曾動過兩次手術。擔心她的身體,馮玲讓她在外面溝通談話協助。“我是支部書記,是主心骨,必須沖在前面、帶頭示范。”馮玲說。
突然的險境,使一線醫護身體心理都承受著巨大壓力。曾援助過非洲的馮玲笑言自己心態好。她一個一個打電話、發微信給徒兒們,“今天怎么樣?”“加油,同志們”“沒事,一定會好的”,大家互相鼓勁,攥緊拳頭。
2月6日深夜,“愛徒”烏劍利走上手術臺,為另一名新冠肺炎孕婦接生。汗水濕透了手術服,霧氣蒙住了護目鏡。新生兒的啼哭,在黑夜里格外動聽,讓緊張奮戰的每個人都忍不住留下了淚水。“我們給大家帶來的是新生命的喜悅,哪怕是再大的困難,生命的希望也不可阻擋!”
白衣為袍,一個黨員一面旗幟。喜悅背后,是火線天使們忙碌堅韌的身影。
仁心妙手,驅迷霧傳人間大愛
《心術》里,有句臺詞:作為醫生,你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術。
用馮玲的話說,醫者心術就是一份責任,傳遞大愛。
疫情之初,整個城市處于迷霧中,醫院就像修羅場,生死競速。很多醫院關閉了產科,一些合并癥、并發癥等疑難雜癥的孕產婦都來到同濟產科。盡管“來者不善”,情況復雜,同濟產科“來者不拒”。“特殊時候,我們就是這些孕產婦的希望,是她們的港灣。”馮玲說。
首例確診新冠肺炎產婦陳女士手術后,她的新生兒小石榴成為產科“重點保護對象”。30小時后,在產科嚴謹的監測和科學判斷下,小石榴確診為世界最小年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病情得到及時醫治。
確診康復出院的石榴爸爸特地拍了一條視頻,他說:“特別感謝同濟醫院婦產科的醫護們,他們在緊要關頭,不怕犧牲、迎難而上,才換來了寶媽和石榴的平安。我們夫妻希望在隔離期后,能捐獻血漿,為抗疫盡一份力。”
為了幫助更多的患者,馮玲帶領同事堅持邊診治邊臨床研究。“同濟婦產科在全國綜合排名第三,這次我們處在疫情的中心,在妊娠合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孕產婦救治、防控方面積累了很多實戰經驗。編制指導意見、寫專家建議,可以幫助更多的同行和患者。”疫情期間,大家接到了很多同行和患者咨詢,將實踐付諸研究成果是承擔社會責任和傳遞大愛的一種有效方式。
馮玲介紹,產科黨支部亮出不錯的成績單:發布疫情相關文章8篇,獲批應急公共課題一項,參與子課題一項。
春天來了,在迷霧中邁入產科的孕產婦和新生兒,帶著他們健康的身體,邁著輕快步伐回家了。“順風”婦產科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