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記不得有多少天沒有見過媽媽了,或許60天或許80天,或許更久。
武漢封城的第13天,媽媽度過了她53歲的生日,冰箱里年前買好準備做生日蛋糕的奶油,最終沒能派上用場,因為她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她不只是我的媽媽,更是無數患者的白衣戰士。2020年伊始,醫院的發熱病人忽然多了起來。原本定在1月18日的年飯也猝不及防地被取消了。或許是從事醫護工作多年的敏銳性,讓媽媽察覺到了這場迅速傳播的“流感”并不一般,也擔心由于工作環境可能攜帶病毒傳染家人。從那個時候起,媽媽就沒回過家,后來武漢封城,交通管制,小區封閉管理,再看到媽媽,已經是通過微信群里發來的她和同事們的照片了。我細細地看了很久,分辨不出來哪一個是我的媽媽,口罩、手套、眼鏡、防護服……全身上下能依稀看見的只有那雙眼睛,還被起了一層厚厚霧水的眼鏡遮去了幾分──她就是這樣工作一整天的。這讓我想起高中的時候,她每次去接我放學,校門口早早地站著,睜大眼睛在人群中尋找,卻總是接不到我,她還老是抱怨,說大家穿了校服全長一個樣,根本認不出來誰是誰。這回,我也認不出來哪一個是我媽媽。
小學時期的記憶中,媽媽總是有做不完的手術,打不完的針。17年前的非典,她想都沒想就簽了請戰書,全家人堅決反對,我哭著抱著她說我不想沒有媽媽。她卻堅定地告訴我們說,干的是這份工作,吃的就是這碗飯,需要她的時候必須上。今年疫情,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的她又沖在了一線,我知道這次,一定也攔不住她。
現在回想起來,非典那年的她,其實也不過是個三十出頭的女青年,可她依然義無反顧地做了那個最危險的決定。如今歷史再現,做子女的私心多想她能別再那么拼。人說學醫苦學醫累,可是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再苦再累,也澆不滅那一捧赤誠與仁心。
大年三十前后幾天對我最是難熬,工作在武昌客車車輛段的爸爸出差還在外地,媽媽在一線回不了家。手機里鋪天蓋地都是疫情的新聞,不斷攀升的確診人數,我焦慮地刷手機,坐立不安。家里只剩爺爺奶奶還有被困武漢的表弟,自己似乎一下成了這個家的頂梁柱。
初一去值班的路上,從沒有見過這么空曠的武昌車站,早上八點靜得像夜里一點。沒有年夜飯,沒有一家團聚,大年初一,一家人都守在各自的崗位上。突然,微信彈出媽媽的消息,是一碗泡面的圖片,她在告訴我,她很好。這消息像是一針強心劑。我也不是17年前,那個哭著攔她上一線的小姑娘了,我們肩上都有各自的責任。在這場戰役中,你或許聽過其他勇敢的故事,有救死扶傷,有千里馳援,有的都是對生命的敬畏。而在那些看不見的一線,需要的是我們對這座城市的守護。城市要正常運轉,鐵路的運輸不能斷,要保障設備安全、路線暢通,我們的肩上都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崗出力才對得起這份工作。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雖然腳下顫抖,卻依然堅定地去做那些危險的事情。沒有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這世上總有風雪,但也總會過去。
疫情像是一場大考,在交卷鈴聲響起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認真做好每一道題。我們需要扛鼎者如鐘南山的皓月之明,也需要千千萬萬個像你像我像媽媽這樣小人物的螢火之微。我們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抗擊疫情,我們堅守的不止是自己的崗位,更是不變的初心。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堅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終會打贏這場戰“疫”,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冬已盡,待春暖,花盛開。
(作者單位: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電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