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萍
文化資源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深度挖掘內蒙古民族文化資源內涵,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對于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獨具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地區,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民族特色文化具有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一是歷史文化悠久而多樣。內蒙古大草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活動的大舞臺,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形成了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交相輝映的草原文化。二是民俗文化獨特而豐厚。豐富的民間音樂、舞蹈、曲藝、繪畫、雕刻、工藝、體育、飲食、服飾文化和極具民族特色的習俗,使內蒙古成為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承載地,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發揮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加大繼承、保護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力度,豐富民族文化的內涵、內容和形式,拓展了傳播方式和途徑,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景區、精品演藝項目,開發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文化產業效益不斷提升。“十二五”以來,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固定資產投資、從業人員等各項指標快速提高,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在提升民族文化認知度和影響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但也應該看到,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弱,文化挖掘開發不夠,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不相匹配;同時,自治區缺乏擅長利用“互聯網+”思維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產品的人才,特別是缺乏既熟悉民族文化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金融運作人才,民族文化資源優勢難以充分向資產、資本轉化,形成規模化產業優勢。這迫切需要我們以民族文化資源為基礎,繼續做大文化產業,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把民族文化資源變成“真金白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群眾致富的引擎。
多層次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厚植發展新優勢
進入新時代,內蒙古自治區要大力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服務水平,豐富文化產品內容,滿足全區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優勢。
傳承創新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影響力。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要推動民族文化與新技術、新業態有機融合,激發民族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創新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傳承方式,逐步收集、整理現存的有形和無形民族文化資源,利用先進技術轉化和進一步挖掘傳統形態的民族文化,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民族文化資源的長久真實保存。創新民族文化表現形式,廣泛應用AR和VR技術、3D和4D技術等手段,在演藝娛樂、歌舞音樂、工藝美術等領域形成大批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民族文化內容,豐富民族文化表現形式。創新民族文化傳播方式,利用好互聯網、廣電網傳播渠道和手機等各類傳播終端,以網站網頁、微博、微信、QQ、APP應用、多媒體數據等形式,實現線上線下互通互聯的多渠道傳播。
實施“文化+”戰略,促進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強文化產業與旅游、科技、金融、體育、農牧業、制造業、蒙醫藥養生保健等業態的實質融合和深度融合發展,促進新的文化業態、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放大文化“溢出”效應,實現各產業互利共贏。按照“大旅游經濟”發展理念,促進文化旅游與關聯產業的深度融合,延展文化旅游產業鏈,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文化與農牧業融合,通過扶持建設休閑農牧業產業園、策劃農事節慶,展示農耕游牧生態文化。結合脫貧攻堅戰略,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村落、創意民宿和田園綜合體,開發農家樂、牧家樂、村落體驗游、農業觀光游、種植體驗游等鄉村文化旅游產品。
大力實施“科技+”戰略,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加強文化產業與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形成產業新形態,努力搶占文化產業的技術制高點。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科技,充分運用“互聯網+文化產業”,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創新文化供給的產品、渠道和方式,形成新興文化業態,創造文化新市場。創新文化內容和產品的生產,以數字化、網絡化等高新技術和手段改造傳統文化生產方式,推動內容產品數字化采集、存儲、加工、傳輸和各式便攜終端使用,發展電子書、手機報刊、紙質有聲讀物、移動多媒體、互聯網電視等新興業態。推動演藝、娛樂、文博、印刷等文化設施設備數字化,發展3D電影、實景演出、全息展覽、按需印刷等新興業態,通過新技術、新工藝創造特色文化產品。推動文化與創意設計結合,以創新設計改進產品研發,促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舉辦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促進文化創意設計成果轉化。打造文化創意及設計服務平臺,用好用活各類文化資源,開發更多生活化、創意化產品,使文創產品成為藝術精品。
培育知名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競爭力。深入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大力培育品牌節慶活動,培育知名會展品牌,引入、舉辦、創辦一批國內一流、國際矚目的品牌活動。對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民俗特色文化產品鼓勵其注冊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培育一批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引導文化企業主動注冊商標,開展優質品牌認定、推介、提升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
加大引進培養力度,補齊高素質文化人才短板。在繼續加大對文化傳承人保護力度的同時,盡快培育一批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在相關高校設立專業學科,利用校企實訓基地、研究機構和文化企業力量,加快專業人才培養,特別是加強經營和創意人才的培養。通過任務外包、產業合作、學術交流等方式,積極引進互聯網領域、文化創意、文化管理類人才,為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單位: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內蒙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晶
(本文選自:實踐·思想理論版 202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