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江區九圩鎮牙洞村所轄17 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1661人、農戶459 戶、農村勞力800人,農村集體所有農用地總面積為1820 畝,其中耕地1820 畝、流經村內河長5 公里,橫穿拉盤整座山體天然溶洞。牙洞村是一個自然條件優越、而經濟發展滯后的行政村,2016 年以前,每年各村民小組森態公益林共計32.89萬元,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足2萬元。2018 年,根據金城江區農村改革工作部署,牙洞村開始探索“三變”改革,合理利用牙洞村現有資源,科學推動土地流轉,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幫助貧困村民脫貧,積極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和探索實踐,牙洞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6 年的1 萬多元收入增加到2019 年底的4 萬多元,59 戶貧困戶,396 人實現穩定脫貧。同時,2019 年牙洞村先后榮獲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市級農業特色(核心)示范區稱號。

產業植根于民,就得惠及于民。要把旅游扶貧產業開發起來,就得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走上合作發展的路子。2018 年3 月,牙洞村成立“河池市金城江區洞天美原種植專業合作社”,并進行掛牌,何茂江任理事長。依據章程所規定,成立了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即將設立市場部、農資服務部、信用互助部、電子商務部等部門,全方位服務成員農戶。建立財務管理、社務公開、議事決策、會議記錄等制度。合作社以引進公司投入資金帶動,村集體入股管理,村民自愿現金、土地入股模式形成。廣泛發動村民加入,讓他們積極主動入股。很快,社員入股資金就接近100 萬元。目前,該合作社擁有現金入股股東公司1個、村集體合作社1 個及社員(農戶)25 戶,其中貧困戶8 戶,共37 人;土地入股29 戶,其中貧困戶7 戶,共31 人。
土地不流轉,無異于死水一潭。村扶貧工作隊員呂惠群與村干部,多次召集村民召開會議,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不分白天黑夜,設法打消群眾的疑慮,讓他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人心齊,泰山移。與此同時,全力發動和引導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入股,有錢的以現金入股,有土地則以土地入股。
牙洞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由金城江區洞天美原種植專業合作社牽頭。在示范區主要實施水果、甘蔗種植,家禽、家畜、淡水魚養殖及農業觀光等建設項目。沒有資金,產業開發將寸步難行。合作社設法多渠道爭取和籌措資金,以及有關部門的技術指導,打造環環相扣的產業鏈。種植荷花是發展鄉村旅游的“第一招”。積極籌集到建設荷塘所需的資金,合作社租到了用于開發產業開發的田地,從計劃的50 畝擴展到100 畝集中連片荷塘。爭取廣西南寧農科院支持資金4 萬元,連片種植120 畝旱藕,且長勢良好,成為廣西南寧農科院的育種基地。金城江區畜牧水產局的指導,適時投放荷花魚、臺灣黃金泥鰍等魚苗20多萬尾。金城江區農業局、水果局幫扶,種植40 畝“黃金百香果”。
僅種荷花,有人一走,啥都沒有,還得綜合開發。合作社建成了荷塘,塘里投放魚苗,養起“生態魚”。魚塘邊種下了40 多畝百香果。同時種植100 畝旱藕。2019 年,合作社申報并爭取獲得稻藕漁養殖項目,共流轉土地270 多畝,荷塘總面積擴至400 畝,加快產業的發展步伐。
目前,已投入資金達500 多萬元,建成350 多畝荷塘,種植40 多畝黃金百香果、150 余畝沙糖桔和甘蔗60畝;圍繞藕田生態種養,積極開展觀花垂釣、蓮荷文化宣傳、稻(藕)漁種養技術示范、黃金百香果、沙糖桔技術示范等多項服務;正在積極籌措資金完善農旅觀光,康養、餐飲、住宿、停車場等休閑設施建設和農產品深加工實施建設,牙洞村級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
以前這100 畝荷塘種植水稻和甘蔗,每畝的收入是1000 元左右。2018 年改建成荷塘,同時發展鄉村旅游和養殖生態魚,還能收獲蓮子,每畝蓮子的收入就能有2000 元,僅蓮子收入一項,每年可助農增收2 萬多元,通過實施“三變”改革,村集體每年總收入可達20.2 萬元,成為扶貧產業增收的典范。

如何開發集體資源,下好牙洞鄉村生態游這一盤旗,是村股份合作社資源開發的目標。牙洞村旅游資源豐富,穿村而過的三旺河可以開發漂流項目,新發現的水上溶洞極具開發價值,打造水上樂園條件也已經成熟。進一步打造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深入挖掘和開發牙洞旅游資源,租下岜義、龍宜等土地,合作社增資擴股100 萬元,設法招商引資引企,加快建設農家樂、水上景點及沿河觀光步道、拉盤洞觀景臺等前期配套設施,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讓旅游經濟真正惠及牙洞廣大百姓。
通過政府引導、鼓勵企業經營主體、能人創建合作社、家庭農場、創建農業示范區、推動重點產業工程,根據群眾發展能力,推動“短平快”產業項目,這樣,產業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村“三變”改革才能順利深化。示范區以合作社為引擎,拉動旅游扶貧開發及產業發展,走出一條有特色的鄉村生態游發展模式。

牙洞村村民利用荷塘產出的新鮮蓮子制作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