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廣西一些再普通不過的小山村。
從財富來看,這是一個個等待脫貧的貧困村;從文化上看,村子的文化幾乎是空白;從村貌景觀上看,典型的鄉村面貌,顯然也沒有什么值得挖掘的點。
但就是這么一個個資源匱乏、稟賦平平的不起眼的小村,卻劍走偏鋒,依靠一個個特色產業,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致富路,成為了“美麗鄉村”創建的經典案例。
做出特色好出頭,道理大家都懂,但怎么操作?這些小山村的故事值得一看。

定山村是廣西柳江區土博鎮的深度貧困村,下轄13 個自然屯,建檔立卡貧困戶255 戶1055 人。定山村自然條件惡劣,三分砂土七分石頭,過去一直以種植糖料蔗為主產業,產量低、收入低。
如前文所說,村子沒有大投入,沒有特色文化積淀,也沒有差異化村貌。
平平無奇的定山村,2016 年,因地制宜,從外地引進金絲黃菊種植,并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美麗產業”。
“剛開始時需要從外地引進品種,且難以打開市場銷路。”該村第一書記韋橋東說,后來經過摸索,第二年開始合作社培育出菊花苗,并帶動貧困戶、剩余勞動力在本地就業。
貧困戶韋海周便是加入合作社、負責菊花養護的工人之一。她因丈夫殘疾加之孩子年幼,家中勞動力缺失陷入貧困。2017 年,其加入當地成立的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經濟條件得到改善。韋海周表示:“開始種植菊花時,由于自己管理不好找不到銷路,加入合作社后去年收入達9000 多元,比此前收入增加五千多元。”目前,韋海周一家已步入預脫貧行列。
此外,村民將自己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每年可獲得租金400 元。
村民種植的菊花經過采摘、烘干、包裝等多道工序后,制成干菊花。經泡水成為茶飲,有散風清熱、解毒消炎等作用,屬藥、茶兩用佳品,市場前景好。“去年,我們村產量2500 多公斤干花,一公斤價值400 多元。菊花茶供不應求。”韋橋東表示。這些菊花盛開后將被制作成優質菊花茶進入市場,每畝預計產值可達2 萬元,成為農戶的“致富花”。
目前,菊花種植產業帶動定山村就業1000 人次,其中貧困戶50 戶、186 人,吸引賞菊游客2 萬余人次。該村于2019 年脫貧摘帽,已有247 戶、1033 人脫貧,余下8 戶貧困戶22 人將于2020 年底前脫貧。

在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下陶村種植的九品香蓮正值采摘季節,池塘里溢滿花香。近年來,這個小山村大力發展“花經濟”,走上了致富道路。
柳州市時鮮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覃向鮮回憶,在剛開始種植九品香蓮時,合作社面臨缺乏資金、技術、設備等重重考驗。通過自學技術和爭取政策支持,下陶村開始了對九品香蓮的探索之路。
“九品香蓮花茶的烘烤溫度十分關鍵,但由于缺乏技術,我們只能反復調節溫度,在實踐中摸索。”覃向鮮說,經過多次試驗,她不僅成了烤茶的能手,還探索出了省略花茶晾曬環節的技藝,精簡了制茶流程。
為助力下陶村九品香蓮產業發展,當地黨委政府投入約100萬元進行扶持。硬化了種植基地的步道,還支援了部分加工設備和一批九品香蓮種苗。如今,在不斷更新技術的基礎上,下陶村按“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流轉村民閑置土地近100 畝,打造九品香蓮基地,形成了種植、采花、烘干、包裝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截至2020 年10 月,今年九品香蓮相關產品銷售總額已超100 萬元。
2020 年初,下陶村村民羅桂鮮開始到基地務工,按小時計算酬勞,每個月至少能掙2000 元。“早上8 點左右到基地采摘蓮花,午飯后開始修剪花朵,在家門口工作,時間也很自由。”羅桂鮮說,在工作之余,她還能夠照顧小孫女。
“我們優先提供崗位給貧困戶,也會選擇一些經濟相對困難的村民過來務工。”覃向鮮介紹,目前基地已經帶動下陶村30 多戶農戶就業致富。
“現在產品供不應求,明年想繼續擴大產業,帶動更多村民參與進來,將我們村的‘花經濟’做得更大更強。”覃向鮮說。
除了九品香蓮,下陶村還種有2000 畝紫荊花苗木,每年銷售額約700 萬元,不僅供應柳州本地市場,還遠銷云貴川等地。“靠著‘花生意’,我們村原來的泥磚房變成了現在的樓房,自行車變成了小汽車。”說起村子的變化,下陶村黨總支書記鐘敏很是自豪。
依托“花經濟”發家致富后,下陶村村民們開始美化房前屋后的環境,圍起竹籬笆、種上花苗,打扮成一座座小花園。村規民約也要求各家“門前三包”,定期開展村民義務大掃除活動。“我們要把下陶村打造成宜居鄉村,并依托村里的‘花產業’,發展生態鄉村旅游,讓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遠。”鐘敏說。

桂林市全州縣咸水鎮蕉川村是廣西“十三五”貧困村,共有貧困戶122 戶496 人,目前未脫貧戶7戶32 人。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蕉川村黨支部立足實際,發展紅楓種植,依托紅楓產業帶領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該村創建咸水鎮蕉川立橋紅楓鎮級扶貧車間,每年平均為300 名貧困戶提供紅楓移栽、灌溉、施肥、除蟲等季節性工作,使貧困戶人均年增收3000 余元。目前蕉川村貧困戶紅楓種植率達80%以上,是全縣唯一依靠景觀苗木實現脫貧摘帽的貧困村。
蕉川村號召村內紅楓種植大戶組成村級紅楓種植專家團,每年定期前往浙江、江蘇等紅楓原產區學習調研,引進先進紅楓種植技術。蕉川村目前有小葉紅楓、大葉紅楓、青楓、日本楓等紅楓種類10余種,總種植面積達2000余畝;搭建紅楓銷售直通車,由鎮電商中心牽頭,村黨支部主抓,開設百度、阿里、京東等4 條紅楓銷售線上專項渠道及產業基地—景區、產業基地—路政等4 條線下專項渠道。
紅楓+旅游,生活紅火有甜頭。蕉川村搭建紅楓產業基地旅游專線,各個景點之間間距合理,風光各異,同時推出富硒米收割、秋葵采摘、紅楓嫁接等農事體驗活動,提升鄉村旅游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