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 日,廣西柳州市鹿寨縣鹿寨鎮大村村古丁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頂著烈日鋪設管道、修建人工濕地、安裝隔油格柵池等。村民們也積極參與建設,在自家后院新修了庭院式的人工濕地。2020 年,鹿寨縣在中渡鎮、寨沙鎮、黃冕鎮等鄉鎮的8 個村屯實行農村黑灰分離全程無動力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該污水處理系統在全國屬于首創。
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底色。近年來,柳州市農業農村局積極推行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糞污處理項目,率先在鹿寨縣實行農村黑灰分離全程無動力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利用改革,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走出了一條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的新農村生態文明發展之路,讓美麗的鄉村有顏值更有產值。
在古丁屯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人工濕地,濕地上種植了美人蕉,人工濕地表層上的陶瓷顆粒很干燥,但植物依然生長旺盛,植物生長離不開水和養分,那么人工濕地的水和養分從哪里來呢?廣西大學設計研究院設計師鄭才彬介紹,植物生長的水和養分來自三格式化糞池溢出的黑水(糞水)轉化后的有機肥或灰水(生活污水)。
“我們從源頭將黑水與灰水進行分開收集和處理。”鄭才彬指著家家戶戶新裝的兩根管道說。黑水經過農戶用的三格化糞池進行第一道處理后,農戶可將第三格化糞池內的有機肥用于微菜園和微果園,剩下的黑水會通過管道繼續進入村屯集中化糞池進行二次處理,處理后的有機肥可引入種植大戶的規模果園、林地、桑園等,也可直接用于栽培植物,綠化村屯。廚房廢棄物、洗浴水等生活污水經過隔油格柵沉沙池后,進入家庭式人工濕地進行第一道收集和處理,溢出的水通過管道進入集中式人工濕地,經過兩次處理后水質可達到農村污水一級水質,用于農田灌溉。
不同于大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集中處理,農村的污水要在村內進行處理,采用“三水(黑灰雨)分離、分開收集、逐級處理、多次利用、全程無動力”黑灰水分離處理利用模式(以下簡稱黑灰水分離處理利用模式),便可在村內完成處理和循環。根據村屯實際可因地制宜建立庭院人工濕地或生態溝等不同規模的人工濕地,減少集中處理的土地面積大的問題,同時,利用村屯高低落差大的特點,進行全程無動力處理,可以減少電費和人工費,整套設備運行維護成本為零,能減輕農民負擔。鹿寨縣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股股長韋守鋒說。

現場取樣,將未處理的污水(右)與處理后的污水(左)進行對比。
“過去家家戶戶的污水都是直排,一到夏天就蚊蟲滋生,臭氣熏天。現在修建這套污水處理系統后,污水直排情況不再有,也不用擔心細菌傳播,住得舒心。”古丁屯村民潘芝豪說。
近年來,美麗鄉村工程給古丁屯帶來了大變化:村屯有了干凈整潔的街道、嶄新的白色小洋房、貼有瓷磚的公廁、太陽能路燈、清潔的自來水、茶園觀光棧道和亭子……村民的家園像花園,鹿寨縣大村村也榮獲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的榮譽稱號。
家鄉變美了,村民發展產業的精氣神更足了,村屯產業也百花齊放,有水稻、水果、林業、旅游產業等。村民羅心榮燒得一手好菜。如今,農村黑灰污水處理利用系統建好了,她有了在自家門口開家特色菜館的想法。“以前這個事不敢想,上廁所要去旱廁,一出門就是污水橫流,城里人不愛來,現在你看誰不說咱村好著哩。”
村民潘芝豪種植了80 多畝的蜜橙和砂糖橘,并順帶養了些雞鴨,果樹肥料從村屯集中化糞池引入果園進行生態種植。“有機食物品質好,價格高,到時可以直接給村里飯館提供新鮮食材增加收入。”村民潘芝豪說。
“今年會繼續在鹿寨全面推廣全程無動力黑灰水分離和資源化利用系統,爭取建立55 個新的黑灰水分離處理利用系統,為農民解決種植成本問題,發展更多生態農業產業。”鹿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朱彥斌說。
據悉,柳州市因地制宜共總結、探索出了兩種廁所糞污生活污水分離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模式,一種是黑灰水分離處理利用模式,一種是“農村小型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農村公廁+服務隊”生產有機肥模式。下一步,市農業農村局還將針對單家獨戶或幾戶連戶,采取太陽能微動力進行農村糞污和生活污水處理模式,并建立一系列長效管護機制,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常態化長效化,讓農村好的不只是環境、產業,更是生活習慣和文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