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30 多年,故鄉的山水、整齊的房舍和村邊的樹林都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仔細一想,家鄉的廁所也是記憶中最難忘的一道風景。那時住泥磚瓦房,公社社員的廁所大多建在離家不遠的菜地或三分自留地里,生產隊的公廁則選擇在鄉道邊,吃晚飯后或拂曉前,鄉親們頂著滿天的星星打著火把去蹲廁所的畫面時常在腦海出現。
現在偶爾回鄉,菜地里鄉道邊的廁所都不見了,農民都住上了樓房用上自來水,廁所都建在房里,找遍全村,只在小學校里找到一座。近20 年來,記者到廣西各地農村采訪時發現,大多數村莊與故鄉一樣,難覓公廁的蹤影。
2020 年7 月,筆者意外地在廣西鹿寨縣發現了19 座農村公廁,均為自治區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站的農村公廁沼氣凈化處理試點項目。該站站長張健軍說,推行沼氣公廁是實施鄉村“廁所革命”的一種方式,目的是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強農村基礎設施的便利性,方便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村里有一座公廁,的確方便了許多。
鹿寨縣黃冕鎮石門村石門屯坐落在一座山腳下,20 多座二層小樓房排列整齊,在新建房屋分布雜亂的現在農村中尤其令人驚訝。
沿著一條寬闊的水泥路上山大約100 米,步行約10 分鐘就到坡頂,就到一個占地近100 多畝的現代產業示范園區,有20 多間鋼架結構的廠棚。正值下午,農民從山下拉著新鮮的桑葉送入廠棚里,一群白花花的蠶“沙沙沙”地進食。
鹿寨縣農村能源部門負責人說,石門屯是一個移民新村,為扶持從大山里遷出的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柳州市政府投資建設了桑蠶養殖扶貧示范基地,每個貧困戶享有150 平方米桑蠶養殖廠棚的使用權,實施規模養蠶。
示范園區有綠化帶、草皮和花圃,前臨碧綠的桑園,背靠茂密的松樹林,清潔而美麗,風景怡人。園區后右側有一座面積大約35 平方米的公廁,青墻紅頂,美觀大方。

黃冕鎮產業示范園。
“這座公廁的建成無疑是給美麗的園區錦上添花,”石門村委主任潘良杰說,園區建成初期是沒有公廁的,在園區工作的100多個農民需要上廁所時,起先是步行下坡回到自家的廁所方便,但路途相對較遠,后來就改鉆樹林解決問題,很快就成了習慣。
產業示范園也取得成功,加上園區實施了“鄉村休閑旅游”規劃,來參觀、考察、洽談業務、旅游和檢查的人紛踏而來,如廁問題凸顯。當客人尋問廁所位置時,園區工作人員只好帶人下山,來回占用了不少時間,客人很不高興,但也沒辦法。潘良杰無奈說,總不能讓領導和客人也鉆進松樹林里方便吧。
建設公廁迫在眉睫。恰逢自治區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站推廣沼氣公廁項目,2019 年,石門村爭取到建設指標并于當年建成這座公廁,廁所的清潔工作由園區的保潔工人順便打理,廁所環境整潔、方便舒適。
在沼氣公廁項目鹿寨縣試點中,自治區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站并不盲目建設,為避免公廁建成后無人使用、無人管理和資源浪費的發生,因地制宜,在選址工作中充分考慮村屯實際,選擇在人流量較大、村民群眾訴求突出的地點,比如開發旅游的鄉村或人流量大的村莊,并科學合理設置公廁建設位置。
鹿寨縣黃冕鎮舊街村鐵大明屯有140 多戶常住800 多人,該屯也以種桑養蠶為主產業,很多種植大戶每年都聘請20 多外來的采桑工人,屯里每逢過年過節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人流量大,如廁問題也突出,各種尷尬的事情常有發生。
村民廖報述說,有一次他正在村頭的榕樹下參加村里舉辦的山歌比賽時,肚子忽感不適,急忙趕往家里如廁,才到半路就控制不住了。他沮喪回到家洗了澡換了褲子后又回到賽場,比賽已接尾聲,他把村里沒有公廁的迥境編成山歌作為最后的曲目,結果大家都有同感。2019 年,自治區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站在村頭建成一座公廁,大大緩解了如廁的壓力。

鹿寨縣沼氣化處理公廁。

沼氣永久性宣傳欄。
在鹿寨縣,每座沼氣池公廁占地面積大約35 平方米,總投入為20 萬元。2018 年,導江鄉長垌村龍母屯在原生產隊公廁舊址上也建成了一座,該屯年過50 歲的村民小組長韋云挺說,新舊公廁有“云泥之別”,花費20 萬元建設這樣一座沼氣公廁是非常值當的。
在他的印象中,舊公廁的構造相當簡單,紅磚砌墻紅瓦蓋頂,而新廁所外墻青色瓷磚,頂部蓋紅色天花板,內部墻體用淺色瓷磚裝潢,外觀別致美麗。
內部結構也不同,在舊公廁里,通常用木板或紅磚砌墻隔成幾個便池,便池下挖個大坑就行,有條件的拉條電線安裝個電燈,在新公廁里,男廁有兩個蹲位兩個站位,裝有沖水設施和洗手臺,糞便通過管道沖入地下容量100 立方米的沼氣池,廁所里還安裝了太陽能電燈為照明設備。

用沼渣、沼液種養出來的肥嫩的桑葉。

有了沼渣沼液,山楂花盛開如雪。
說到如廁環境,韋云挺忍俊不禁。為了方便掏糞,舊公廁的糞坑是不蓋頂的,夏季蚊蟲成群,讓人防不勝防,冬季,冰冷的北風從糞坑順著便池往上吹,那滋味苦不堪言,更尷尬的是,處理糞便的方式一般采用水漚法,臭味難聞不說,白花花的蛆蟲成堆相互攀纏,看一眼可終身難忘,更讓人難以容忍的是,那些蛆蟲順著便池成群結隊爬上來,如廁的人本來蹲著就很辛苦,卻還要不斷地騰挪腳步,避免蟲子上身。而新建的沼氣公廁都不存在這些問題,每天還有“美麗鄉村”保潔員打掃清理,如廁環境舒適,不少農戶感嘆道:“比我家的廁所好得太多了。”
韋云挺還認為,建造這樣的沼氣公廁代替原有的公廁,是龍母屯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
龍母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風景如畫。東邊的龍母水庫,面積近千畝,水庫岸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花婆廟,廟宇周邊,長著一片古樟樹“風水林”,有投資商與龍母屯合作開發經濟林產業,在西山上種植了2000 多畝山楂林,近年來,又投入建設了觀景臺、停車場、活動中心等一批旅游基礎設施,打造“山楂之戀”風景區,開發鄉村休閑旅游業。
舒適幽靜的小山村,或山楂花開,或稻田金黃,龍母水庫長年碧波蕩漾,古樟樹高大挺拔,花婆廟香火不斷,“山楂之戀”風景區聞名柳州,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如今,沼氣公廁的建成,解決了游客的如廁難題。沼氣公廁的建設也助推了“山楂之戀”風景區的發展,目前,該景區已成為鹿寨縣主要旅游景點,游客逐年增加,韋云挺說,以后要多建幾座沼氣公廁。
沼氣公廁不僅具備了一般公廁的方便,具備“三星級”以上的舒適,還具備了提供沼氣和有機肥的獨特功能,因此又稱為“能源公廁。”
自治區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站推行的農村公廁沼氣凈化處理項目,總體目標是有效處理村屯有機垃圾,減輕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對當地環境包括對土地、水源和空氣的污染,改善村屯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展現鄉村清潔、優美、文明的新風貌。
在具體操作上,既按現代標準增加了設施,具備了舊公廁所沒有的美觀、舒適等特點,又傳承并提升了舊公廁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沼渣和沼液等有機肥的優點,還提供了沼氣作為生活用能,還安裝太陽能燈照明,既節省電費的開支,又起到示范作用,還體現了農村能源建設項目的綜合效益。實現“多能互補、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的目標。
導江鄉長垌村龍母屯的沼氣公廁,作為“能源公廁”的優點也已逐步顯現,公廁沼氣池產生的沼氣已通過管道輸送到附近的農家樂,提供了清潔的燃料,降低了生產成本,而沼氣池排出的沼液,經過淡化處理后直接施放周邊的農田和菜地,生產有機稻谷和有機蔬菜等特色的旅游產品。韋云挺表示,村委已作了規劃,將利用沼氣公廁項目,作為保持“清潔美麗鄉村”和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的支點,把休閑旅游經濟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