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進良

婺源田園風光 洪元培攝影

“茂林修竹映村廓,飛禽走獸相對鳴” 。江西省婺源縣,是一顆鑲嵌在贛皖浙三省交界處的綠色明珠,土地面積2967平方公里,下轄16個鄉(鎮)、1個街道、1個工業園區、201個村(居)委會,總人口37萬,因生態環境優美和文化底蘊深厚,被稱為“中國最美鄉村”。
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婺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天人合一”生態家園,先后獲評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國家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等30多個“國字號”榮譽。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婺源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色發展理念,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2.64%、植被覆蓋率超過90%,擁有高等植物3000余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0多種,是世界珍稀瀕危鳥種藍冠噪鹛春夏棲息地和世界最大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2016年,婺源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2018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發展全域旅游、建設最美鄉村”積極提供“林城方案”。

春——慶源

察關水口 洪元培攝影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婺源堅持把良好的綠色生態稟賦作為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和最大的品牌,搞好森林城市創建“頂層設計”,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近年來,婺源利用城鄉總體規劃暨“多規合一”試點契機,對接城鄉各項發展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現有機融合,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做到全域規劃、全域統籌,使每一處的發展建設都遵循生態理念。特別是對村莊規劃,堅持做到“三個結合、一個統一”,即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與古村落保護相結合、與鄉村旅游開發相結合,與全縣徽派建筑風格相統一。
同時,婺源圍繞“最美鄉村也要有最美縣城”的目標,堅持以生態文明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開展“五城同創”(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雙擁模范縣)工作,著力將城區打造成婺源的窗口和門戶。聘請國家林草局調查規劃設計院編制《婺源縣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將婺源國家森林城市規劃定位為“詩畫田園、林城婺源”,中心城區構建“一脈兩環、三楔六團、十林多園”的森林生態網絡格局。

眼下,婺源扎實推進縣城外環線和城北新區、高鐵新區、綠茶產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文旅小鎮景區、千年古城區、文化創意特色產業街區等“一環七區”建設,森林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森林城市品位顯著提升。2019年,婺源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54.86%,公園綠地總面積167.6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9平方米。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婺源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最大限度地將良好的生態優勢轉換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優勢,轉換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創建森林城市,打造旅游目的地。婺源堅持抓生態環境保護,有靈巖洞國家森林公園、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2處江西省級森林公園,森林旅游面積達96700公頃。依托生態環境資源,發展1個國家5A級、13個國家4A級景區,4A級以上景區數量位于全國縣級之首,全縣2967平方公里獲評全國唯一的3A級景區。目前,婺源發展農(林)家樂、森林人家、森林莊園、森林民宿等4000余家。2019年,婺源接待游客246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50億元,游客接待人次連續13年位居全省之首。
創建森林城市,打造有機產業地。婺源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由傳統的種養業態向休閑農業、有機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深度拓展,婺源綠茶、婺源皇菊、天然蜂蜜、有機茶油等特色農產品備受市場追捧,涌現出了婺源皇菊、有機茶葉、鐵皮石斛、高山油茶、中草藥材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目前,婺源建成經濟林5萬畝、中藥材基地1萬畝、苗木花卉基地1萬畝、毛竹林21萬畝、油茶林10萬畝、有機茶園18萬畝等,發展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社197家,從事林下經濟作業人數近10萬人。2019年,婺源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8324元、14300元,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43%。

2019首屆婺源森林旅游節
創建森林城市,打造健身運動地。優美的風光、良好的環境,讓婺源成為旅游者享受健康快樂、健身者樂享美麗風光的天然運動場。近年來,婺源每年舉辦國際馬拉松賽、環秀水湖國際越野賽、古驛道徒步賽等國家級、省級體育賽事40余項,獲評“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和“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婺源國際馬拉松賽成為全國縣級唯一金牌賽事。2019年,婺源吸引150萬人次運動員前來參加體育賽事活動,創造經濟效益達20億元,“健身婺源”備受青睞。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婺源堅持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不讓一個人當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形成了森林城市創建“人人參與、全員行動”的喜人局面。
一方面抓體制創新,促全面治理。婺源堅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系統謀劃,筑牢森林城市堡壘。加快推進“林長制”。以人大決議形式明確禁伐全縣所有天然闊葉林,逐步減少森林砍伐指標,森林覆蓋率穩定在82.64%。深入推進“河長制”。大力推進縣鄉村三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持續開展山塘水庫承包養殖管理整治,從嚴打擊電炸毒魚違法行為等,全縣河流水質全部達到或超過Ⅱ級。創新推進“街長制”。以保護城鄉街道為契機,抓好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穩步推進垃圾清掃市場化,全縣所有垃圾做到“日產日清”,全力維護“中國最美鄉村”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抓自治管理,促全員行動。婺源積極發動廣大干部群眾參與森林城市創建,創新開展“弘揚微家訓、建設好家風”“建最美鄉村、做最美婺源人”“開展五城同創、建設最美縣城”等系列主題活動,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城鄉文明程度整體提高。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和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鼓勵各類優秀人士參與森林城市創建的決策、監督、評價,健全“從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森林城市創建體系,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力,完成人工公益造林2萬多畝,形成了“人人參與創建、人人共享成果”的喜人局面。

篁嶺 任春才攝影

村外水如環 王汝春攝影
近年來,婺源還開展以“增綠量、提質量”為中心的造林綠化工作,完成天然闊葉林、人工杉木大徑材林、林下補植補造珍貴樹種、更新改造人工栽培珍貴樹種、低產低效林補植珍貴樹種等5個樣板基地建設。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低產低效林改造提升暨彩色森林工程“四化”建設,以“印象婺源花中游、層林盡染秋同行”為主題,以添春韻、補秋色為目標,突出春花、秋色、林趣,為發展全域旅游貢獻森林力量。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今,享受到森林城市創建豐碩成果的婺源百姓,倍加珍護“清水綠岸、魚翔淺底”“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鳥語花香、鶯歌燕舞”的美麗家園。全縣上下群策群力,擼起袖子加油干,力爭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目標如期實現,奮力走出森林城市高水平創建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的婺源之路。

青山秀水 宋振平攝影

高山平湖 胡偉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