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華光

山水是構成地球表面的基本要素,山水是生態的重要物質基礎,山水是地球生物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場所。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更是離不開山和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確理解“綠水青山”的涵義,是我們正確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我國綠水和藍水的概念開始出現才二三十年。從水循環角度分析,全球總降水的65%通過森林、草地、濕地和雨養農田的蒸散返回大氣,稱為綠水(綠水流);僅有35%的降水儲存于河流、湖泊以及含水層中,稱為藍水。
普通意義上的“綠水”,本義應該是文學與生活中的“綠水”,即江河湖泊中的水,也就是健康的江河湖泊的美稱。
“青山”在詞條上,是指長滿綠色植物的山,古代也指歸隱之處,也有山的名稱叫青山。
現在流行的森林健康的概義,是指森林作為一個結構體,保持自身良好存在和更新并發揮必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的狀態和能力,即森林生態系統健康。如果森林健康的山,才稱之為青山,我們對青山的要求,一定比對“長滿綠色植物”的青山,要求更高。而且,森林健康的青山,循環水分更好,綠水的富集、存在、流動,更能保障綠水的質和量。
“綠水青山”中的“青山”,應該是指生態功能良好、美麗而健康的青山,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長滿綠色植物的山,如“森林沙漠”之山應該不在此列。但即使是長滿落葉植物的山在落葉季節也是青山。
過去單獨使用“綠水”“青山”意義遵循其本義,如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唐·王昌齡的《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綠水”單獨用的少,唐·駱賓王的《詠鵝》中的“白毛浮綠水”,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綠水青山枉自多”本質上還是“綠水”“青山”單獨使用的意義。現代單獨的“綠水”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山水相連的文化,體現在成語上。千山萬水、跋山涉水突出其形,依山傍水、窮山惡水重其質。相近的有:山南海北、氣壯山河、湖光山色等,有的有“綠水”“青山”的本義,有的只是簡單地體現“山”“水”外在的形態。

“綠水青山”整體使用的涵義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外觀或者風景上美好山河的形象說法。如唐·王灣《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樂的應該是綠水,是青山,而不可能是窮山惡水),其實質還是整體使用的意義,表現美好山河的同一主題。二是自然的山山水水。自然的山山水水體現的是山山水水的自然。自然的,才是最完善的,才是最美好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自然的山山水水看得無比珍重,遠遠超過了金銀的價值。“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就是這一意義的定格。三是生態質量好的健康山系水系的統稱。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觀,具有這基本的含義,包括了美好山河的意思。其中的“綠水”絕不是學術上的“綠水”。而且,這里的“綠水青山”是一個整體,一般不分開說。但可以反轉說成“青山綠水”。“青山綠水”“綠水青山”都指美好的宏觀的山河意義上的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價值,也是綠水青山的引申涵義。
綠水青山就是指良好的宏觀的生態環境;綠水青山的價值就是金山銀山,是超出財富意義上的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自然、社會、經濟的綜合財富。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綠水青山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切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綠水青山還可以為人民生產生活提供原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因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高度肯定,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綠水青山的科學論斷和前提。
隨著對綠水青山生態價值的認識和重視,過去定義的窮山惡水,成了價值最好的綠水青山,一些曾經經濟價值不菲的山山水水,有的成了現代的真正意義上的窮山惡水。正是因為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生物滅絕等原因,導致不適宜生物的生存生長,不適宜人類生產生活。因為人為造成的這些窮山惡水,更加深了人類對綠水青山的再認識。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就像太陽、空氣一樣存在于百姓身邊,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公共產品,是人類生存生活生產的基礎。損害生態環境,損害綠水青山,就會引發健康、生產、生活,甚至經濟、政治、生存的危機。
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僅是不斷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并以此為榮的過程,更是不斷利用自然、順應自然,并與此共榮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強調生態優先,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城市倡導創建森林城市,最大限度地回歸自然;鄉村進行山水林田湖統籌綜合治理,充分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理念,是對生態環境的新的革命性的認識。綠水青山理念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理論依據,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的革命。正確對待綠水青山,正確對待生態環境,加強綠水青山保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切工作開展的認識前提,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的認識基礎,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具體體現。
時代在發展,山水不僅要保持其形、其色,更應該保持其質:山水完整性、風光獨特性、生物多樣性、價值綜合性、生態良序性,完整的容納、完善人與自然的和諧。現代意義上的“綠水青山”,生態存續意義上的“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意義上的“綠水青山”,生態文明建設意義上的“綠水青山”,是我們存在、保護和發展的“綠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