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婷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他是警醒的行業前瞻者,是睿智的技術引領者,視綠色為至寶,擷陽光來發電,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他勇立潮頭,使小字輩的企業在短短幾年間聲名鵲起,享譽全國。他就是晉能清潔能源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3月27日,《科學導報》記者有幸采訪了楊立友,聆聽了他的故事。
1982年,于上海交大本科畢業的楊立友在奔赴美國學習時,中國剛剛經歷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革。作為最早的一批大學生,楊立友學習知識的積極性頗高,面對兩國的教育體制差異,楊立友說:“最大的感受是在創新方面,在國外的教育體制與創新文化影響下,我直接進入到最先進的領域進行研究,逐漸學會了如何去尋找課題、如何將現有的資源和研究的設想在自己搭建的實驗設備上進行試驗、突破。”
1985年,楊立友進入到BP太陽能公司的薄膜領域,當時太陽能還處于早期發展,將應用在航天衛星上的技術發展為民用技術,而參與大規模的發電需要繼續提升轉換效率。要降低成本,技術突破是關鍵。于是,楊立友主動擔任起“納米硅隧道結技術”項目課題組組長,經數年努力,最終獲得薄膜多結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的重大突破。
1997年,以楊立友為主發明的納米硅隧道結技術成為BP Solar建成的世界第一條10 MW多結非晶硅電池生產線的核心技術之一,使大面積薄膜電池組件的穩定效率首次達到9%,創造了當時的世界記錄。
對于楊立友來說,歸來蘊含兩層深意,一是心靈的回歸,二是技術的回饋。“2004年、2005年間,新能源產業在中國蓬勃發展起來,當時有國內企業邀請我回國,我非常迅速地做出了回應。”楊立友講道。用自己多年來在美國學習、積累、研發和實踐的成果“報效祖國”,是他時隔24年回國的初衷。
2006年,光伏行業如火如荼之勢漸涌。對行業和技術熟悉的楊立友擔任起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實現海歸與民企的強強聯合。對于為何選擇跟國內根基深厚的民營企業進行合作,楊立友表示:“因為參與一個戰略新興產業的建設,需要政府、社會、銀行、企業等各方面的共同推進,而不是靠單一的產品打開市場。”在此期間,楊立友帶頭研發的高轉換率硅基薄膜太陽能關鍵技術項目被列入國家科技部‘863專項計劃,而正泰太陽能也成為了國內排名前十的光伏企業,獲中國光伏十大風云企業、福布斯中國最具潛力的企業等榮譽。
“首先是務實,以務實的態度去看產業的發展。其次是前瞻性,光伏行業技術含量很高,技術節奏變化快,從事光伏行業的科研工作,需要對技術、對行業發展的趨勢具有前瞻性認識。第三是創新,企業發展需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在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中,技術創新要做到人無我有,人弱我強。產品的性能、制造的水平充分體現了技術的內涵,技術的創新對企業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水平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談到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行業引領者時,楊立友這樣感慨道。
習近平總書記說,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引進一個領軍人才、帶出一個創業團隊,扶持一個項目、催生一個新興產業。2013年,楊立友領銜其技術管理團隊,加入山西晉能集團。
“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山西制造業的基礎相對薄弱,當時我們在山西發展先進光伏制造業是在做開拓者工作。首先要組建一個強大的精英團隊,涵蓋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從零開始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新興企業。在充分總結光伏行業經驗教訓,對公司的競爭優勢、產品路線、市場策略進行定位之后,確定建設全球前5%最先進產能的目標,使晉能科技能夠快速融入行業、融入市場,以質量可靠、性能優越的產品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和認可。”談到初入晉能時如何啃下山西光伏品牌這塊硬骨頭時,楊立友說道。
作為光伏制造企業,躋身全球前5%最先進產能,是楊立友和晉能科技一直以來堅持的業界“站位”。自企業創立以來,晉能科技始終嚴格遵循“生產一代、中試一代、研發一代”的滾動發展戰略。以2013年12月為原點,晉能科技收獲了一個又一個佼佼戰績,創造了國內光伏行業的奇跡。
之所以取得諸多驕人成績,離不開楊立友團隊成熟的經驗、尖端的技術、敬業的精神。“對于光伏企業來說,專業化的團隊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一個薄弱環節都會影響整體工作的推進,只有各個方面都保證高效運轉,才能在行業里保持競爭優勢。”楊立友說道,“公司剛成立時,山西在光伏制造方面的人才相對短缺,通過在全國乃至全球尋找最頂尖人才,擁有了精良種子部隊,挑起了企業建設和企業發展的重擔。在本地的員工經過6~7年的發展,團隊擁有了更多的人才來支撐企業發展。”在他看來,與資源型行業不同,光伏行業是動態發展的行業,行業環境一直在變化,技術、市場的變化非常快,是技術驅動型和管理驅動型的行業。因此,團隊需要隨時掌握行業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積極應對各種變化,如此企業才具有活力。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楊立友以執著追求、謀略超群,不斷提升晉能科技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在發展光伏的跑道上,開啟下一頁“追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