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王珪,字禹玉,成都華陽人。仁宗時進士,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修起居注,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拜參知政事(執政),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集賢殿大學士。據《宋史·王珪傳》記載,王珪“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無所建明,率道諛將順”。作為宰相,擔負著管理國家的重任,但他卻毫無作為,只知道諂媚順從皇上。上殿奏事,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只說是去“取圣旨”;皇上表態之后,也不問合適與否,更沒有進諫之言,只是恭敬回答說“領圣旨”;退朝之后,告諭部下,就說“已得圣旨”。于是,人們就譏諷他為“三旨相公”。
細究一下,王珪之所以落得個“三旨相公”的污名,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私心作怪,明哲保身,怕擔責任,自己不提任何意見,不作任何決定,自然也就不承擔任何責任和風險。不可否認,在我們的干部隊伍之中,類似王珪這樣的干部并不鮮見,他們在工作中甘做傳話筒,下級有情況“如實上報”,上級有指示“照本傳達”,看似兢兢業業,實則有害無益,反映出的是缺乏擔當、不負責任。試想一下,如果任由這種干部放任自流,不僅會極大挫傷那些勤政務實、敢于擔當的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而且還會嚴重敗壞黨風政風,貽誤黨和人民的事業。對此絕不能熟視無睹,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糾正和克服,激勵廣大干部敢擔當、勤擔當、能擔當、善擔當。
要樹立擔當作為“風向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么樣的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因此,選人用人必須堅持好干部標準,堅持用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照一照干部,突出擔當作為,整治“為官不為”,堅決向“庸懶散拖浮”等問題開刀。把注重實干實績的用人導向樹起來,把衡量擔當作為的選人標尺亮出來,以實干品質推選崇尚實干的干部,憑擔當精神使用敢于擔當的干部,從而形成強烈的正向激勵效應,引導廣大干部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切實以擔當作為的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的方向,進而營造出崇尚實干、注重實績、擔當作為的濃厚氛圍。
要注入容錯糾錯“強心劑”。不可否認,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黨員干部也有想干事的良好愿望,但卻“不敢干”,缺乏擔當意識,工作怕失誤、怕風險,擔心踩紅線、觸雷區,影響到個人前途,于是就抱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的錯誤心態,選擇了“與其主動作為擔風險,不如平平安安混日子”的安穩方式。的確,敢于擔當的干部,有時在工作中容易“犯錯”,特別是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可能因預判不足、經驗不夠等原因而出現過失,這就迫切需要為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進一步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這樣才能堅定他們的決心,增加他們的底氣,激發他們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要念好監督問責“緊箍咒”。擔當作為,需要激勵保護,也需要監督問責倒逼。一方面,要加強對干部的日常監督管理,堅持以嚴的標準要求干部,以嚴的措施管理干部,以嚴的紀律約束干部,敢于動真碰硬,堅決防止“寬松軟”問題,使干部習慣于在監督管理的狀態下工作,切實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另一方面,要加大追責問責力度,對于那些不擔當、不作為的干部,要進行嚴肅追責問責,該免職的免職,該調整的調整,該降職的降職,力戒“三旨相公”風氣上下傳染、左右彌漫。真正讓不擔當者沒有市場、不作為者失去位置,從而倒逼干部勇于擔當、奮發有為,在干事創業的道路上積極爭先創優,競相建功立業,奮力當好新時代的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