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義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不僅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且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神圣職責。日趨功利的教育現狀,凸顯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命教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珍惜生命的教育,感恩的教育,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升華生命延伸生命價值的教育等四個方面。
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死亡的各種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殺。為何這些青少年對待生命會如此輕率?我個人認為這多多少少與教育現狀有關。現如今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成績十分關注,使教育日趨功利,許多青少年學生生命意識相當淡薄,缺乏對生命應有的熱愛、尊重與珍惜。一旦遭遇挫折和委屈,他們就會做出極端的行為,不僅漠視和踐踏自己的生命,而且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許多的悲劇與不幸。
面對這樣的現實,很多有識之士呼吁教育不能漠視學生的生命價值。我認為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每一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責任。近些年來,國內不少地方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生命教育課程標準不盡相同,但在教學實踐中生命教育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珍愛生命的教育
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熱愛生命,關注生命。我在講授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課《珍愛生命》時,曾經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這樣一個活動:讓每個學生在紙上寫出自己身邊最親的15個人,可以是家人、鄰居,也可以是同學或者伙伴。我告訴他們,假如這些人坐在一艘航行的小船上突然發生了意外,要保住船上的人,那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讓船上的兩個人先“下去”。很多同學都懂“下去”那就是意味著死亡。我對學生說,考慮好了請你用筆把他們劃掉。我接著說“下去”兩個人后,船上還有危險,還得“下去”兩個人。很多學生看了一眼名單很快選擇了兩個。我接著說現在船上還有危險,還得“下去”兩個,這些學生雖然有些猶豫,但還是劃掉了兩個,當我說還得劃掉兩個,再劃掉兩個,再劃掉兩個時,很多學生開始喊:“啊”、“太殘忍了!”而且很多學生不再動筆了,都在沉思著什么。在這個活動中,我不斷啟發學生真正體驗到生命的可貴,特別是啟發學生認識到:如果你出意外,最難過的是這些人。這就充分說明我們的生命不僅屬于是我們自己的,而且是屬于整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的,我們不僅要為自己活著,更要考慮活著對于別人的感受與責任。
在我國,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始終回避死亡這個話題。其實,國外的死亡教育課程頗能給我們啟迪,那就是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輕易放棄生命。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生命可貴的同時,還應當幫助他們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教給他們各種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發事件時簡單易行的自救方法,以便避免危險和傷害。
二、感恩的教育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部分,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如果人與人之間缺少感恩之心,就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淡,而在冷漠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只知愛自己,不知愛別人,更不懂得尊重他人。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是讓學生懂得和理解愛,愛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和愛護他人的生命,在愛別人、主動幫助他人的和諧人際關系中獲得快樂。
現在的很多孩子,比較缺乏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精神,這就凸顯了感恩教育的迫切性。我在講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一課《愛在屋檐下》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天下所有父母為了養兒育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與艱辛,在授課過程中我專門播放了悲情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片段。我注視在座的學生們,他們鴉雀無聲,晶瑩的淚水和著會意的微笑。課后,學生們對我說,他們的心靈被震撼,原來生命可以如此堅強如此偉大,原來只要有愛,最黑暗的地方也有希望也有陽光。
當然,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將感恩教育進一步深化,讓學生們懂得人一生中應該感謝的不只是父母親,還有很多人,如教師、朋友、同學、親友,還有陌生人,等等。正是由于有了這些人的付出和愛心,我們的世界才會如此溫馨和美麗。
三、挫折承受力的教育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道路不可能事事順心、萬事如意。誰都不敢斷言自己一輩子不會“碰釘子”,“碰釘子”就是指遇挫折。從社會心理學意義上講,挫折是指由于妨礙達到預期目標的現實的或想象的阻力,因此產生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常常表現為焦慮,不安、失望,不快或憤怒等。
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在其尚在襁褓中就為其設計安排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又給予了全面的保護。當他們遇到困難和障礙時,父母又會奮不顧身地為他們排解和應付,這就會影響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近幾年來大量的心理測試和傳媒報道的案例顯示,現在的初中生挫折承受能力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已成為初中生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在學校教育中必須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初中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在逆境中保護自己,在順境中不斷發掘潛能,完善自我。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挫折承受力培養納入教學計劃之中,通過挫折知識專題認知、挫折反應、挫折防御等有關挫折知識的教學,增強學生應付挫折的能力。如在講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等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關鍵是我們怎樣去認識和對待這些挫折。再就是要幫助學生改變不合理的觀念。比如,一次考試不如意,就認為自己徹底失敗;因一事有錯就對他人全盤否定,或者是無限夸大后果;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自己嚇唬自己,把事情想得異常糟糕,等等。只要細加分析就必定能找到戰勝挫折的方法,一個人對抗挫折的能力與年齡的增長有一定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他曾經應對挫折的經歷。遇小挫折而勝之,可以使受挫折者擁有寶貴的經驗,增強應對挫折的容忍力。經過積極主動的適應,反復不懈的磨練,挫折承受力就會大大增強,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就能泰然處之。
四、升華生命延伸生命價值的教育
一個人的一生應怎樣度過,不僅是成年人應該思考的,也是未成年學生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在探索生命價值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教育學生理解認識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價值生命的統一體,自然生命是價值生命的載體,價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靈魂,舍棄其中任何一個都是不完整的。我們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主旨不僅在于使學生認識到生命具有價值和意義,更要教育他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做真正有價值的人,做高尚的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人。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需要意義的支撐,沒有意義支撐的生命,就沒有存在的根基。在人的一生中無論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還是默默無聞的小事,只要是對人類和社會有益,就都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充實而有意義。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注重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是貫穿于每個人一生的教育,需要全社會、學校和每個家庭的共同參與和推動,其中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身教重于言教。我認為教師要以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和感染學生,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將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純真的東西植入學生的心田,帶領學生用心去感受和思考生命,讓他們自然地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