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揚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喜慶時刻,我們想起了他——敬愛的親人陳俊同志。他離開我們雖然15年了,但他關心家鄉、關心家鄉下一代成長的情景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記得那是1995年深秋的一天,夕陽晚照,楓葉流火。一輛滿載乘客的中巴,沿著蜿蜒的山勢,披著金色的霞光,迤邐而來,在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隆家堡鄉政府門前戛然而止。兩位鶴發童顏的耄耋男女健步走下車來,男者就是出生于該鄉隆家堡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而身經百戰的老紅軍一一陳俊 (俗名陳鶴剛)及夫人。
這是他第三次回到故鄉,他剛下車便眉飛色舞地聲聲贊嘆:家鄉變了!是的,家鄉的確變了。你看,那一壟壟稻田里的油菜吐著翠綠;一坡坡掛滿果實的柑橘樹泛著金黃;不久前被洪魔吞噬的山寨小街的廢墟中一棟棟華麗的樓房拔地而起……家鄉真個兒變了!
他是多么思念他的家鄉啊!然而,在革命烽火年代,他常年征戰不息,“一生戎馬未離鞍,十五春秋戰中原;山海關北整十載,嘉峪關西三十年。戰敗日寇殲蔣匪,御卻美帝防蘇奸;以身許國為人民,何須馬革裹尸還?!保惪撟鞯囊皇自姡?,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國家的新生,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哪有心思念及家鄉、顧及親人。革命,怎容許那么多兒女情長。大陸解放了,他難抑思鄉之情。但是,共和國剛剛誕生,百廢待興,工作丟不開身??!他抖掉征衣上的塵煙,步出烽火陣地,從大西南的軍營又奔向塞北邊城,參與創建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一干又是10余載。
1962年,他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這是他1936年離開家鄉,參加革命后的第一次回鄉,實現了他大半輩子夢寐以求的夙愿。然而,他一踏上家鄉的土地,呈現于眼前的卻是一片蕭條蒼涼的景象:光禿禿的崗巒,倚傾的小窗低戶,稀稀疏疏的莊稼,疲憊愁苦的鄉民……他哭了。這位戰過太行,搏過上黨,拼過淮海,攻過長江,身經百戰,負傷三次,立功受獎七次,從來不知眼淚是怎么掉的當年的二野戰斗英雄,真個兒哭了……
他走了,他是帶著沉重的心思走的,這一走,竟又是20多年。在這漫漫的20多個春秋中,他不知給家鄉寫過多少信,捎過多少話,在村民的復信中,鶴剛伯變為了鶴剛爺,鶴剛爺變為了鶴剛太(麻陽人稱曾祖父為“太”)。20多歲的青年人聽父祖輩每每念起的這個名字,只當是在說古。
1987年,他又突然回來了,他這次回鄉沒有哭,也沒有笑,或許是山寨小街多了幾幢商店,添了幾棟新房;或許是山坡梯田增了幾份青綠;或許是鄉親們有了幾許笑顏,他只是微微頷首。在改革開放路線的導引下,他挨家挨戶走訪談心,調查研究,了解群眾不愿開發山地栽植果木的思想顧慮,主要是擔心自己沒有科學技術,怕開發山地種植果木管理不好,勞民傷財。帶著這個問題,他竟然從隆家堡步行14 公里,走訪麻陽早期山地開發大戶——高村鄉通靈溪村柑橘大王滕樹榮,向他討計問策。末了又邀請滕樹榮到隆家堡村現身說法,解除群眾的思想顧慮,從而帶動了陳代友、陳代和、陳世茂等十幾戶村民向荒山進軍,形成隆家堡村第一次山地開發種果木的高潮。
這次走后,信來得更勤了,范圍也更廣了。他給鄉政府、村委會寫信,給鄉中學、小學寫信,給村民們寫……滾燙的話題,溫馨的鄉情,殷切的希望,縈繞于鄉親們的心頭,激勵著人們發奮圖強、脫貧致富。嶺上崗下、村里寨外四處談論著、勉勵著:“鶴剛太要我們盡快富起來!”“鶴剛太囑咐我們攢勁盤崽女讀書!”隆家堡村動起來了,整個山鄉寨寨動起來了。在短短的8年間,全村經濟總產值由1987年的45.7萬元,上升到1995年的150萬元,打了個翻身仗。人均純收入由1987年的345元,增加到1995年的982元,出現了不少的萬元戶。按他意見開發山地最早的陳代和、陳代友、陳世茂等十幾戶村民,成為年產柑橘數萬公斤的開發大戶,陳代友還因地制宜搞起了網箱養魚,已成為十萬元戶。有的村民正昂首挺胸向百萬元戶奮進。
老紅軍情系家鄉,家鄉人民敬愛老紅軍。如今他在家鄉雖無嫡系親人,但家鄉村民都把他當著最親最親的人。從早到晚,鄉親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絡繹不絕上門看望,談心述懷。親情充盈著的住房。油鹽柴米送來了,家什送來了,整潔的被褥蚊帳送來了。村民們滿懷親情不辭辛勞尋找土特產敬奉老人。村民陳際貴聽人說,他幼年最喜歡吃灘螺,便頂著數九寒天下河摸灘螺敬奉他;村民陳運道將自己早日加工好的準備祝母親七十大壽食用的優質紅魚送給他;鮮魚、黃鱔、鰍魚、干冬筍、柑橘等土特產送來了,鄉親們挑選無煙頭的好雜木炭為老人生火取暖。魚水情、乳水融漫溢著村里村外。我(時任該鄉中學校長)拜訪他時,見到客廳兩壁整齊地掛著鄉親們送來的各類小件臘味。他深有感慨地對我說:“家鄉我已經沒有直系親人,沒有了房屋,但住在這里比自己的家里還溫暖!”早年遷徙至懷化市的原籍隆家堡鄉的陳姓后裔陳世紀、陳際富等聽說他返鄉探親的喜訊,欣喜地租車專程回到故鄉看望老人。并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解囊捐獻了5900元給隆家堡中學,為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加磚添瓦。
老紅軍極為關心家鄉人民的基礎設施建設,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他看到“豬圈建在屋里頭,廁所豎在大門口,街道晴天灰塵滾,雨天污水泥漿滿街流”等基礎設施的臟、亂、差現象,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不厭其煩地找鄉村負責人,提出自己的整改意見。
“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不要忘記對下一代的關心教育呀!”他諄諄告誡鄉、村領導。當他了解到幾年來村里對這個問題有所忽略時,剛剛舒展的眉頭又緊鎖起來。“我要講一講!”他把村里的黨員、干部召集起來,把青年人召集起來,把婦女們召集起來,講傳統,講形勢,講前程,繪藍圖;講政策,講法律,定人心。會開了一次又一次,人找了一伙又一伙??诳柿?,喝杯白開水;講累了,抽支“老大哥”。村里人幾乎都講遍了。他似乎還不放心,又找中學教師講,給學生作報告。他語重心長地說:“學校是培養下一代的主陣地,是培育人才的搖籃。人才比什么物質都珍貴?!彼€用實際行動鞭策家鄉教育事業的大發展。他應鄉中學邀請,書寫了“隆家堡中學”五個蒼勁古樸的校牌名字,給學生講述八路軍抗戰的故事。教育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并給隆家堡中學捐獻1500元,為他的母校——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完小捐獻500元;給麻陽一中捐獻1000元;給鄉小學捐獻1000元。這些金額現在看來不算一回事,但在那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是他多年來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據說他回疆時,連路費都沒有了。還是懷化鶴城的幾位老鄉湊錢給他買的回程機票。他的言傳身教也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兒女陳強、陳濱江兄妹。在2005年回鄉探親時,從千里之外的新疆帶來2000冊圖書、5000元人民幣捐獻給家鄉中學。
1995年12月28日,已是副軍級待遇的老紅軍的他偕夫人離開家鄉,回新疆軍區烏魯木齊第二離職干部休養所了。臨走前夜,他好像還不放心什么,再一次把鄉、村領導、中小學校長請到其住房內,似叮嚀,又似囑托,語氣很輕,但很嚴肅,他說:“我們都是共產黨員,是共產黨的干部,一定要謹記,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聽黨話,跟黨走。”隆家堡村全體村民決心把老人的囑托付諸行動,當即集資8萬元,動員2500個勞力,新開發山地345畝,擴種柑橘苗4萬余株?,F全村1880人,擁有柑桔3210畝,年產量6000余噸,產值1300余萬元,光此一項人均增收就達7000多元。全村49戶貧困戶,到2019年底已完全脫貧。
陳俊,我們的親人,他這次走后,家鄉人民多么盼望他再回來看看。但盼啊盼啊,盼來的是2004年1月,他悄悄走了的噩耗。聽到這一消息,家鄉人民莫不垂淚。他們只能遙望著萬里之外的新疆,輕輕地呼喚著:請您一路走好!今天,在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時候,家鄉人民又一次想起他,他們只想告訴他:他應該放心了,現在我們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您所希望的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夙愿就要實現了,安息吧,我們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