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對“適地適樹”研究文獻進行文獻學分析,總結當前主要研究成果。同時,本文簡要分析當前存在的如未經引種試驗或馴化就跨氣候帶大面積引種調苗造林,造成造林后林分健康水平低下甚至造林失敗;過大的造林小班起始面積和造林小班必須連片的規定使得造林小班內局地小環境不適合目的造林樹種,造林后影響整體林分健康導致造林后管理成本高等與“適地適樹”相悖的現象。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營造林中既要“適地適樹”,也要“因地制宜”,二者不可偏頗。
[關鍵詞] 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 S7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5--3
文獻學是以文獻和文獻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是治學的基礎、資料的源頭、深入開展科學技術研究的門徑。對“適地適樹”理論開展文獻學研究,可以掌握當前“適地適樹”理論研究最新成果與研究進展,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適地適樹”理論和生產時間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 文獻檢索
在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V2.0(http://www.wanfangdata.
com.cn/index.html)上以“適地適樹”為主題或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表達式={[主題=適地適樹 或者 題名=適地適樹 或者 v_subject=中英文擴展(適地適樹,中英文對照)或者 title=中英文擴展(適地適樹,中英文對照)]或者[關鍵詞=適地適樹 或者 keyword=中英文擴展(適地適樹,中英文對照)]}(模糊匹配),專輯導航:全部;數據庫:文獻 跨庫檢索。經檢索,共檢索到有關“適地適樹”研究文獻2 149篇。
2 文獻學分析
2.1 文獻資源類型分析
資源類型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在2 149篇有關“適地適樹”研究文獻中,主要文獻資源類型包括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其中以期刊論文為主,共1 787篇,占文獻總數的83%;其次為學位論文,共251篇,占文獻總數的12%;再次為會議論文,共111篇,占文獻總數的5%。
2.2 時間分布分析
對2 149篇有關“適地適樹”研究文獻進行時間分布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在20世紀,有關“適地適樹”的研究文獻數量不多;進入21世紀,有關“適地適樹”的研究文獻開始增多,研究文獻數自2008年每年突破100篇,至2012年、2013年達到高峰,發表文獻數分別為162、163篇。
2.3 學科分布分析
有關“適地適樹”研究文獻學科分布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2 149篇有關“適地適樹”研究文獻中,屬于農業科學學科的有1 627篇,占文獻總數的76%;屬于工業技術學科的有281篇,占文獻總數的13%;屬于經濟學科的有105篇,占文獻總數的5%;屬于其他學科(包括環境科學、交通運輸、生物科學、地球科學,其他)的有136篇,占文獻總數的6%。
3 “適地適樹”研究綜述
對2 149篇有關“適地適樹”研究文獻進行被引頻次排序,被引頻次前15位的文獻如表1所示。綜合被引頻次較高的研究文獻、最新發表的研究文獻以及相關度較高的文獻,我們發現,有關“適地適樹”研究涉及理論和應用各個方面。在理論研究方面,張浩從哲學角度分析了適地適樹的哲學意義[1];張國慶、凌遵海、何紅民等則從生態論和生態健康理論入手,從理論上論述了基于適地適樹的按需育林和培育健康森林理論[2-9]。在應用研究方面,沈曉霞、李代娣、孟凡實、童小琴提出了在實際營林工作中適地適樹的實施方法[10-13],蘇平、高小云等則對適地適樹指標量化和適地適樹標準化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實現途徑[14,15]。
4 “適地適樹”對策
盡管“適地適樹”與“因地制宜”均為林業行業基本常識,但是在實際林業實踐中仍然存在與“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相悖的做法。例如,沒有經過引種試驗或馴化就跨氣候帶大面積引種調苗造林,造成造林后林分健康水平低下甚至造林失敗。再如,盲目決策或者在營造經濟林或用材林豐產林時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做出造林小班起始面積幾十畝甚至百余畝的規定,并且規定造林小班必須連片,否則造林項目就不予驗收或驗收不合格。這種一味追求規模和“亮點”“樣板”的做法,盡管在大區域上是“適地適樹”,但是沒有考慮到造林地內局地小環境中的點狀、片狀或線狀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塊,沒有按照“因地制宜”原則強行全部栽上同一個樹種(目的樹種),最終導致造林后的林分管理成本高,經濟產出低,甚至最終荒蕪致使造林失敗。因此,筆者認為,在營造林中“適地適樹”重要,“因地制宜”同樣重要,二者不可偏頗,方能防止上述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張浩.“適地適樹”的哲學意義[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3(2):4-6.
[2]張國慶.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30-31.
[3]張國慶.復雜系統生態論方法及其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192-195.
[4]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6):84-87.
[5]張國慶.生態健康評價及生態系統管理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47-248.
[6]張國慶.分類經營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2002(1):31.
[7]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的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39-43.
[8]何紅民.減熵化在林業發展中應用的文獻學分析[J].吉林農業,2018(16):106-108.
[9]凌遵海.生態論在林業和諧發展中應用的文獻統計分析[J].吉林農業,2018(16):110-112.
[10]沈曉霞.試談造林中適地適樹的方法[J].園藝與種苗,2018(11):42-43.
[11]李代娣.適地適樹在造林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2019(2):46.
[12]孟凡實.適地適樹原則在林木種植中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9(8):199.
[13]童小琴.林業生態建設中適地適樹途徑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9(16):144.
[14]蘇平,田立博,戴永平,等.適地適樹指標量化決策的初步研究[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1998(2):21-24.
[15]高小云.造林綠化中適地適樹的標準及實現途徑[J].現代農業科技,2018(20):164.
作者簡介:朱輝(1988—),男,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