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風物三疊

2020-04-22 03:03:30策劃方鳳燕
廈門航空 2020年4期

策劃_方鳳燕

執行_本刊編輯部

視覺_沈毅菁

小小的三疊字中藏著大大的景致。

橫豎撇捺之間,

更藏著一部華夏大地的風物志。

淼,形容水勢浩大的樣子。“煙波浩淼魚鳥情,東去三千三百里”“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鄉”,壯闊的水景是人們自古歌詠的對象。

廬山西海:山水有相逢

撰文&攝影_王智偉

上帝給了我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卻沒能給我們一雙會飛的翅膀。每當我來到這樣地方,我都有一種想要飛的沖動。這一次,我真的可以飛了。

旅行,其實是一個不斷積累遺憾的過程,不管你看到多美的風景,也總以為錯過的更多。也許,人這輩子最大的奢侈,不是住豪宅別墅,背奢侈品牌,而是花更多時間,出去走一走,用雙腳去丈量這個世界,用雙眼去領略這個世界。

再好的風景,只有親身體驗方能感知;再美的地方,未能抵達,便只是遠方。而遠方以一種未知的力量,對我發出了召喚。我的目的地是江西的廬山西海。也許是因為廬山過于有名,附近的地兒都想和她攀點關系。廬山西海原來并不叫這個名字,它也并不在廬山之中。這里原來叫柘林湖,位于九江市西南部,地跨永修和武寧兩縣,由大型水庫柘林湖和佛教禪宗圣地云居山組合而成,坐擁湖光山色。

一路顛簸后,我們抵達了這片湖光山色。所謂山水有相逢,春風入卷來。廬山西海沒有太湖的碧波浩瀚,沒有鄱陽湖的蘆荻漸多人漸少,卻自有一種“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的獨特風韻。只見青山環繞,湖水浩淼猶如皇冠上的明珠,鑲嵌在滿園春色中。陣陣山風吹來,水面泛起波紋,猶如跳動的音符,恰似波動的琴弦。

我們的旅程,從柘林湖畔開始,乘一葉小舟,獨駛寧靜的湖面。柔和的陽光,把湖水染成斑駁陸離。微風輕拂,湖面泛起圈圈漣漪,拖起無數光帶,恰似一條條素絹在水面飄動。眼前是一片爽心悅目的碧水茫茫,而遠處平展如鏡,沒有一點纖塵。此情此景,叫人忍不住想吟頌一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湖面上水波不興,船像在一面玻璃上滑行。誰能想到,這平靜的湖面下有一座迷失的古城?誰又能想到,這湖面下還有多少風塵的傳說?故事和傳說都變得遙遠了,眼前只有粼粼水波,像絲綢上的細紋,光滑湛藍。往遠處望,顏色一點深似一點,漸漸地變成了深碧。仰望天空,云片悠然地在移動,俯視湖心,另有一個天,一片云影在徘徊。兩岸的峰巒倒立在湖里,一色青青,情意繾綣地伴送著游人。細細地看著水中的倒影,只見映出芳草白云,也映出古道長亭。

無人機飛越畫里西海,航拍帶給我獨特的高空視角。柘林湖308 平方公里,相當于550 個杭州西湖,1600 多座島嶼散落湖面,是名副其實的“千島湖”。這里的湖水并不同于江水海水,這里的水,是平靜的,偶爾才會有一絲波動。星羅棋布的島嶼,給這片寧靜的湖水增添了幾分生機。

我到過雪山皚皚的青藏高原,到過如詩如畫的徽州古鎮,到過巍峨險峻的黃山之巔。我曾被布達拉宮腳下虔誠的朝拜震撼,也曾被潿洲島的清新純潔感動,但在這里,我又一次被航拍視角下的廬山西海所吸引。山與水演奏的樂章是如此神奇,這里的小島呈現出多彩別樣的造型。在高空視角下,眾多小島一覽無余,顯現出各種形狀的圖案,有象征愛情的心形小島,也有像一葉扁舟的船形小島,叫人贊嘆。

乘小舟繼續前行,猶如置身畫里。坐船頭凝望遠方,微風吹佛著臉頰,一座又一座小島擦肩而過,船動景動,心境也有不同,這種愜意,只有自己坐上船頭才能體會得到。每隔兩三個小島,都會有一個游輪碼頭,那些形態各異的小島之間,都是通過浮橋來連接。從游輪碼頭到最遠處的小島,需要行走兩三個小時,而每一個小島都有不同的人文景觀。

游輪是通往這些小島間的唯一工具。一艘游輪在島嶼中行進,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激起層層浪花,一會兒向左彎去,一會兒向右彎去,就在山與水的懷抱中穿梭了十幾分鐘后,它駛向了對岸的觀湖島。觀湖島位于湖中腹地,主航道邊,山雖不高,但視野寬闊,因可觀賞湖中美麗風光和四周如蓮花朵朵的島嶼而得名。觀湖島的風光我原本無緣得見,但借助無人機,我有幸一睹。航拍機飛越一座座島嶼,像鳥兒一樣,遨游天際,碧水綠樹間,一抹紅色屋頂是如此耀眼。

這讓我想到更加耀眼的桃花島。3月里,一片灼灼桃林便能點亮308 平方公里的春天。前往桃花島,要經過無數個綠樹成蔭的無人小島,大致也是因為沒有人去打擾它們,才會顯得這么安靜純潔。山與水的默契配合,才有了干凈純潔的絕美倒影,就連遠處的朵朵白云也跟著來湊熱鬧。置身這樣的畫面,你才能真真切切體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行船途中,經過一個唯一有沙灘的小島,純凈的湖水,白色的沙灘,帶來了安靜和想象,在這片水天相接的湖畔懷抱里,人人都可以擁有花前月下,擁有牛郎織女般的生活。船靠岸了,大家都快步跳下船,一路狂奔著向島上沖去。進入島中,映入眼簾的是我未曾見過的一些農具,有鋤地的鋤頭,紡織用的紡織車,磨磨用的手推磨,扇谷用的扇谷風車。那是生活最初的模樣。

到了晚上,夕陽西下,被霞光籠罩著的太陽與水中的太陽相映成趣。雖然太陽已經落山了,但它的光卻從云層下反射過來,紅光反照到湖面上,湖面像燃燒起來似的,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原來的顏色,都被淹沒在紅光里了。我置身其中,胸中涌滿了感動,也許這里景色太美,我都不想離去。直到傍晚,我的一顆心,仍在某個角落里飄蕩、翱翔。

遠方是風景,更是生活。桃花島,是一些人的詩與遠方,也是另一些人的紅塵煙火。“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桃花島離不了桃花,這里種植有一萬多棵各類品種的桃樹,品種珍貴稀有。有開得比櫻花更爛漫的滿天星,有一棵樹呈兩種顏色的垂桃枝,有像菊花瓣的菊花桃,還有珍奇的人面桃。每年春天,島上上萬棵桃樹競相開放,艷麗動人,如夢如幻。

我終究做不到像桃花仙人一樣,長居桃花島,摘了桃花換酒錢。我只能步履匆匆,匆匆經過廬山西海,又匆匆離開。遠方很遠,步履不止,我越發留戀這片湖光山色,更渴望能像鳥兒一樣自在翱翔,俯瞰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

行走攻略

交通:

1.廬山西海距南昌80 公里,距南昌昌北國際機場62 公里,距九江機場90 公里

2.全國各地至南昌、九江、永修站后,轉班車可達

3.早班船為早上9:00,建議坐第一班,不擁擠,景點也可一天逛完

推薦路線:外婆島→飛龍島→動物世界→水滸城→桃花島

廣東肇慶七星巖景區

毳,意為鳥獸的細毛。讓人聯想到是集萬千寵愛的動物萌態,也可以是翱翔天地間的鳥禽。

廣東肇慶:候鳥的約會

圖片提供_視覺中國 東方IC

編輯_莊雯莎

威廉·布萊克有句詩:“天上飛的最小的鳥兒,也是你五官無法感知的巨大世界。”肇慶星湖濕地公園作為國際侯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是南方名副其實的觀鳥天堂。草長鶯飛的春天,走進肇慶,尋濕地深處的歷史人文和詩意。

在廣東肇慶星湖濕地公園,每年的冬季都會上演一場“候鳥”大戲。上萬只成群結隊的候鳥,浩浩蕩蕩飛臨岸邊,它們或靜悄悄地佇立,或在碧波的湖水上激情追逐,或者盤旋于藍天之下。成千上萬的候鳥和留鳥,來星湖濕地的目的,就是想在南方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總面積935 公頃的星湖國家濕地公園,是廣東肇慶的一塊重要濕地。她是肇慶的“城市之腎”,也是生態守護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有來自寒冷東北的“濕地之神”丹頂鶴,也有來自熱帶的“宮庭美女”火烈鳥,還有成千上萬的夜鷺、白鷺、蒼鷺、池鷺、鸕鶿等候鳥和留鳥,它們眷戀著這山這水這美景,同時也在城央中天天呈現萬鳥齊飛的景象。漫步在星湖濕地,不時就有一群群候鳥或展翅高飛、或慵懶地浮在水面曬太陽,只要你來,隨手一拍就是風景大片,絕對也能輕松成為攝影師。

走在湖邊,一群群圍繞船飛舞著的候鳥也常常引發岸上游客的尖叫。星湖濕地獨特的水鳥生活環境優勢和天然的保護條件,使這里成了水鳥的天堂、候鳥的樂園。這里除了原有的丹頂鶴、火烈鳥、各種水禽鷺鳥、鸕鶿、?鵜等160 多種禽鳥外,還有黑天鵝、斑頭雁、鴛鴦、鴻雁、鴛鴦鴨等近500 只大中型飛禽。登上鶴島,沿著木棧道行走,就可以見到濕地之神——丹頂鶴,運氣好的話,欣賞一生難得一見的“世界絕活”丹頂鶴編隊飛翔。也可以通過鶴島上設置的望遠鏡遠距離觀賞候鳥。

TIPS

1、觀鳥時與鳥類保持一定距離,不要向候鳥投擲食物或者其他雜物;

2、拍攝野生鳥類,不可使用閃光燈,以免驚嚇到它們;

3、不要穿戴顏色鮮艷的衣服和帽子,因為大多數鳥類視覺非常敏感;

4、觀鳥的時間應與鳥類的棲息規律相適應,安靜觀賞。如果是“發燒友”,建議提前準備《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望遠鏡、長焦照相機等觀鳥設備。

福建霞浦楊家溪春耕牧歌 (圖片提供_視覺中國)

犇,牛為物之始,“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十年困犇走,櫛沐飽風雨”,老牛在田壟上的奔走,撐起了“鐵犁牛耕”的古代農業。

績溪家朋,云霧中的梅干嶺

中原大地:春耕物語

攝影_方托馬斯(署名除外)

編輯_莊雯莎

畫里徽州

“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

春分已過,徽州人的春耕工作也就越發繁忙。雖然辛苦,但每每望著那柔美的水田,徽州人的心里總是安定的,因為這汗水灑落的土地,會在不久之后盛開一地金黃。

春播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年復一年的農事。伴著乍暖還寒的春風,一場場淅淅瀝瀝的春雨灑落在徽州的土地上,春耕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開始了。遙想當年,農田上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放眼望去,耕作的農夫、農田映射出天空藍色的水面、拉著犁耙喘氣的老牛、偶爾盤旋在空中的一兩只昆蟲,農民那看似簡單而具體的勞動,在遼闊的土地上,竟然耕耘出一幅幅華美的圖卷。

徽州的田塊上,農民們牽著牛,犁田砌埂,點綴在如鏡般的梯田水面,勾畫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農耕景象。從古至今,村民們都精心守護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年復一年傳承著千年的農耕文明。千百年來,人與牛彼此相依,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在水田中耕耘一份未來。若是旁人來看,這或許是一幅意境深遠的畫,展示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靜謐美好。但對畫中人而言,這是他們所敬畏的生活與土地,即便這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徽州略顯貧瘠,他們也會讓這里開出花來。

遍布徽州各地的水田,總是顯得那么柔美。每一滴汗水,都融進水里,變成秋天飽滿的顆粒。

傳統的鄉野生活的確是辛勞的,也是清苦的,但辛勞,卻并不意味著卑微,清苦,也絕不代表著寂寞。農人們擁有樸素的價值觀,為人廉儉誠實,處世低調謙和,遵循自然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和平的生活中享受著內心的飽滿。

歙縣石潭,桃花依舊笑春風

隨著歲月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給傳統的農耕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一些獨具徽州特色的耕作也悄悄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農用機械來到了田間地頭,走進了千家萬戶。盡管如此,但過去的時光卻總難忘懷,傳統的“刀耕火種”只留在我們的記憶中。比如,曾經揮鞭吆喝趕著老牛一行一行深翻細耕的鐵犁,烈日下揮汗如雨彎腰收割用的禾鐮,那成堆的稻子被大叔一把一把甩打得咚咚作響的禾桶……

溫暖是對豐收以及美好生活的希冀,而敬畏則是對這土地的尊重,以及蒼穹之下所有生靈的珍視。所以藍天常在,草木常新,一個沒注意就成了人人艷羨的世外桃源。

云上人家

“高山頂上水淼淼,白鷴拖拖過山坳。石拐咕咕水上跳,萬頃梯田盡妖嬈。”早春的贛南深山飄出陣陣山歌,那是居住于此的客家人在低吟淺唱。穿越無數茂密的竹林,到達海拔800 米左右的崇義縣山區,目力所及正如山歌所唱,梯田層疊有序鋪滿山坡,田埂勾勒出一條條曲線,妖嬈而壯闊。

說到梯田,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是廣西的龍脊梯田,還有云南的哈尼梯田。在江西南部的贛州,同樣有個美到讓人窒息的梯田,那里就是上堡梯田。江西西南邊陲的崇義縣,位于羅霄山脈東麓,可謂“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莊園”。多山少田的自然環境,使得當地客家先民依山建田,創造出梯田奇觀。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上堡鄉,是國內三大梯田景觀之一。梯田依山勢開建,連綿數百畝,又有零星村落點綴其間;在耕作期里泉水自山頂向山下逐層灌溉氣象萬千,收獲期里五顏六色的農作物又給梯田增添了無限生機。

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上堡梯田是當地客家長期在自然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見證,展示了中國古老農耕文明的進程。

關于上堡梯田的最早記載,始見于王陽明撰寫的《立崇義縣治疏》。文史中說,從廣東遷入的客家先民來到這荒山野嶺,為了維持生計,便依山建房,開山鑿田。坡度平緩處則開墾大田,坡陡狹窄處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之中,無不奮力開鑿。從山腳開到山頂,不浪費寸土塊石,讓它們都變成田地,長出糧食。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對此也有所提及。這一塊塊、一排排、一壟壟的梯田猶如橫在天地間的一部厚重史詩,足可見證客家先民的智慧和汗水。成為客家農耕文明的一道奇觀。自20世紀70年代贛南著名攝影家李雪明的第一張反映上堡農民在梯田中勞動的黑白照片在報紙上發表后,上堡梯田漸漸聞名全國,以至每年總有無以計數的攝影家、作家、畫家們一次次來到上堡,走進梯田群。翠綠的山巒,高低錯落的稻田,白墻青瓦的老房子就散落在田園間,背山面田。暮色里,世間恬靜安詳。

圖片提供_崇義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攝影_黃嘯)

如果要去看上堡梯田,那么最佳的游覽時間為春播時節,隨處可見披蓑戴笠的農民在田間忙碌,尚未插下秧的梯田里田水如鏡,倒映著青山和藍天,微風輕拂,凌波艷艷。插過秧后的梯田泛著綠色,不規則的田疇與規則的綠苗,福蝶翩翩,生長著詩情與畫意。云海之上,層層疊疊的梯田之間零星點綴著些三五村落,日落時分,倦鳥歸巢,耕牛晚歸,好一幅愜意的鄉村晚歸圖。

圖片提供_崇義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攝影_廖俊華)

泰州被稱為水城,而有水的地方自然就少不了江鮮美味

鱻,古同“鮮”,原指生魚,也指鮮美、應時的食物。“新篘白酒浮杯釅,旋買青魚出網鮮”“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春天的味道,一定少不了江鮮。

長江三鮮之一刀魚(攝影_陳健)

江蘇靖江:長江水鮮的味道

圖片提供_視覺中國 東方IC(署名除外)

撰文_袁燦興

清蒸刀魚的細膩,紅燒河豚的肥美,長江雜魚的野性,籽蝦的飽滿,每一道江鮮都在刺激著你的味蕾。大江靈秀造就的江鮮,讓你沉迷陶醉。

長江賜予的禮物

靖江南臨長江,位于江海交匯處,一年四季,江鮮不斷。如靖江諺語所云:“春風吹來暖洋洋,要捉刀魚下南洋。初夏時候下長江,捕捉鰣魚日夜忙。秋天一到捉江鰻,夫妻二人駕漁船。冬季螃蟹最值錢,條條線網下江洋。”

作為大自然賜予的江鮮產地,靖江被稱為“中國江鮮之鄉”。這里水岸線長達數十里,江面寬闊,溫度適宜,江邊蘆葦、水草叢生,為刀魚、鰣魚、河豚、鮰魚、鱖魚等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豐盛的食餌,也是絕佳的棲息場所和洄游通道。

每年立春時節,桃花盛開之時,刀魚便從大海洄游到長江。由于剛由海入江,精力消耗不多,故而此時的刀魚體力充沛,體態豐腴,肉質最美。而江海交匯處的靖江一段江面所產刀魚,品質當為第一。待到桃花將殘,薔薇正盛時,鰣魚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和刀魚一般,過了靖江一段江面的鰣魚,額角開始變紅,肉質也開始逐漸變差。清代曹寅在《鰣魚》詩注中曾介紹:“鰣初至者名頭膘,次名櫻桃紅”,靖江所產鰣魚自然是頭膘。

靖江所產各種江鮮,在明清兩代成為宮廷貢品。靖江產的刀魚、鰣魚,出水后先運到金陵,再快馬加鞭,一路運到北京。明清兩代,進貢的鰣魚除了宮廷食用之外,也被賞賜給朝中重要大臣,稱為“賜鮮”。

靖江沿江,有八圩港、新港、十圩港、六助港、五圩港、焦港等諸多漁港。每到捕撈時節,靖江漁民駕漁船出江,張網捕魚,然后入市販賣。在長年勞動中,靖江漁民總結出了捕撈經驗:“鰣魚當縮不縮,刀魚當進不進,河魚脹氣,火眼魚氣得眼睛紅。”鰣魚頭小身子大,碰到網后如果身子一縮,就可以走脫。但鰣魚珍惜魚鱗,怕被網拌掉,觸網后頭往網上一靠,一動不動。

刀魚鰓邊上有兩個刺,遇到漁網,忙著后退,同時將兩刺橫出,刺到漁網上,進退不得。河豚一遇到外敵,就將腹部鼓脹起來,將滿身的刺張開,以嚇唬外敵。火眼魚碰到漁網就著急,眼睛就發紅。眼睛一發紅,就看不清了,被網纏得更緊。

散布在靖江沿江各處的漁業生產隊,專一從事漁業勞動。在船上勞作,二十余年前能賺較多的錢,很多人家的孩子,初中一畢業,就跟著父母上了漁船。到了21世紀,長江中的魚越發稀少,每年也開始有了禁捕期,單靠捕魚過日子,已經沒有以前那么滋潤。漁業隊的下一代,基本上轉移到了陸上謀生。

生活在江邊,哪怕不是漁業生產隊的職業漁民,很多人都有一手撈魚抓蟹的絕活兒。靖江人家的門前屋后,多有直通長江的小河。沿江各河道開閘放水時,人們駕了小船,直入長江,弄點江鮮,可打牙祭,也可補貼家用。

有人在江灘上,挖出下凹的泥塘抓蝦,稱“蝦子塘”。潮水漲上來,在蝦子塘中注滿江水,潮水退去時,很多長江蝦留在了塘中。只要將塘中的水舀干(靖江話稱拷水),就可以抓到長江蝦。還有人能在夜里,通過螃蟹行走的聲音抓蟹,這就是“聽蟹”。蟹在水中行走是無聲的,但走到岸上時會發出咂泡沫的窸窸聲。聽蟹者聞聲用電筒一照,腳一踩,手一捏,將蟹抓了塞進簍中。豐富而優質的長江水鮮資源,為靖江江鮮提供了諸多可供運用的食材。在江鮮的烹制與食材的處理上,靖江人也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經驗。

江鮮的靖江烹調

靖江江鮮一直保持著鄉土氣息濃郁的特點,采用并不復雜但又十分講究的煮、蒸、燒、煎等手法,輔以蔥、姜、醬油、料酒等調料,烹制出特色的江鮮菜,如清蒸刀魚、清蒸鰣魚、春筍燒鮰魚、河豚燒青菜、白煨河豚、芋頭鰻魚、籽蝦燒莧菜、長江雜鮮等。

靖江烹制江鮮菜有幾個講究,如講究原料,火功火候,原汁原味等。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錄,烹制刀魚時,用火腿湯、雞湯、筍湯煨之,鮮妙絕倫,靖江人卻不喜歡如此。靖江人烹制刀魚,只需下蔥、料酒即可,任何其他鮮美的湯汁,都會破壞刀魚本身的鮮美。刀魚有清湯煮、清蒸、紅燒、油炸等烹調方法,農家之中,最流行的是清湯煮。清湯煮只需配以小蔥、料酒,清蒸火候不宜太過。至于紅燒刀魚,靖江人一般不大采納,那會將刀魚的真味給埋沒了。

對于鰣魚,靖江首選清蒸。將鰣魚切成兩片,洗干凈之后,放在碗中,加黃酒一杯、鹽少許、蔥一根、姜片,在鍋中蒸透,即成肥而鮮的清蒸鰣魚了。清蒸的時候,最忌加水,水一多,魚味便淡,但若與南腿、豬油一同清燉,口感更加肥美。

江畔生活

靖江人煮河豚,必用菜油煮,因菜油性涼。煮時,定要燜煮,至極熟極爛,以免帶生。祖母特別擅長烹制河豚。那時河豚多,祖母常用大鍋烹制青菜燒河豚。燒出來的河豚如紅燒肉一般色調,既油膩順口,又鮮嫩甜美。而更絕的是,作為配料的青菜,將河豚的鮮美吸收。這常讓我舍去吃河豚,而抱著裝滿青菜的一大海碗飯,大口吞食。河豚又有一個搭配素菜的燒法,即用靖江人俗稱的“秧草”入鍋同燒。河豚甘美,肥而不膩,秧草鮮香,軟糯可口。

靖江人燒江鮮,注重與菜蔬搭配。我在蘇州時,每見到莧菜上市,不由想起靖江的籽蝦燒莧菜,忍不住向蘇州的親友大力鼓吹。在蘇州人看來,莧菜就是莧菜,怎么能和蝦一起燒呢?可在靖江,當莧菜鮮嫩可食的時候,也是長江籽蝦上市的時候。靖江所產的籽蝦,蝦籽飽滿,與莧菜同燒,將籽蝦的鮮美帶出,吸收了莧菜鮮紅色澤的籽蝦,更為誘人。

在吃江鮮上,靖江人總結出了很多經驗,讓食客可以避開刀魚的刺、鰣魚的鱗、河豚的毒。刀魚味美但多刺,要去掉這些刺,需要剝掉刀魚的皮。但是刀魚之鮮美,正在于它的皮。靖江人就將刀魚的皮揭開,放在豬皮上,再用刀背一拍,魚刺就粘在豬皮上,這樣便可免于魚刺之憂。烹煮其他魚,都要去鱗,鰣魚則不去鱗,因為鰣魚的鮮美就在于它的魚鱗,這就是俗語所云:“鰣魚吃鱗,甲魚吃裙。”因為有人不吃魚鱗,靖江的做法是把魚鱗剝下,用線穿住掛在鍋蓋下面。等加熱后,魚鱗中鮮美的油滴到湯中,這樣既能保住鰣魚的鮮美,又可免去魚鱗的煩惱。

蘇東坡嘗謂,“食河豚值得一死”。在靖江,常將“拼死吃河豚”,說成“拼洗吃河豚”。只要洗滌干凈,盡可放心大吃。河豚之毒主要在于三處,即“籽、血、睛”。靖江人清洗河豚格外小心,正是嚴格的程序,保證了食用河豚的安全。河豚籽雖毒,經過靖江人的處理,卻成了美味。將河豚籽取出,放在太陽下晾干,煮熟之后,再用醬油、料酒烹煮,乃是下酒的一等美味。

靖江的江鮮菜系,從日常生活而來,保持著江鮮的原味,又有諸多的獨創,在江鮮菜系中獨樹一幟。在靖江,從朋儕相聚到婚宴酒席,再到日常三餐,餐桌上總可見到江鮮。江鮮已融入每一個靖江人的日常生活中,陪伴著一代代的靖江人成長。

濃湯秧草燒河豚

刀魚混沌

蟹黃湯包

貴州黔西南的鄉野與民居(圖片提供_視覺中國)

垚,意為山小而高。常見的為西北的雅丹地貌和西南的喀斯特地貌。有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貴州興義:時光疊加在石頭上的布依族人

撰文_劉銘初

貴州黔西南是世界喀斯特山地分布面積最大的區域,峰林、瀑布、峽谷、地縫、天坑、高山、草原集中而均衡地分布,造就了獨特的山川奇勝。但黔西南的幽深與魅力,遠不止于此。

下雨時,我常想起一個布依族村寨——貴州黔西南州的卡嘎寨。

勤勞的布依族人將整面山開墾成梯田,他們就生活在山上,田里沒有水可耕作,怎么辦?只能向天求雨。每年的農歷四月猴場天,他們都會在山頂祭天求雨。他們至真至誠,在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高山之巔,在古老的祭臺上,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摩,代表布依子民,把耕牛獻給天神和山神。

求雨也是當地的一個節日,相鄰村寨的人來到山巔,一起祈愿,一起歡聚。有雨,就可以種莊稼了。種完了,再謝天謝地。求雨節的延續,不能說是農耕文明存留的絕唱,但這樣的傳統與習俗如此完好地保留至今,卻是少之又少。除了求雨節讓人印象深刻之外,卡嘎人還生活在石頭城堡中。

說起石頭建成的房子或村寨,我們可能會想到貴州安順的屯堡,屯堡人用幾百年的時間一代接一代,將生活的空間制造成為美麗的家園、堅固的堡壘。對于我來說,說起石頭村寨,我一定會想到卡嘎,那里的人還一直生活在堡壘之中。而且,“卡嘎堡壘”有的是粗獷和原始之風。建筑藝術中,精湛與原始兩種風格感覺是天地之別,但同樣具有非凡魅力。

如果我們從安順一直往貴州西部走,在鎮寧、興仁、興義等地,便可發現不少石頭城堡。這些石頭村寨大都是布依族人的聚居地,為何他們當初會選擇建造石頭房呢?

其實,他們是迫不得已才建造石頭房的。因為他們生活在喀斯特地貌所在的環境,地表往往缺乏水源,地表水和雨水都滲透到地底下了。隨著水源往地下滲透,土壤流失大,樹木難以生長。建造房子的最佳材料便成了石頭,何況石頭房比土房、木房堅固得多,在古代居民建筑中,更需要防御性的建筑功能,所以在喀斯特地帶有不少石頭房屋和村寨。

摘菜而歸的布依族老人(圖片提供_東方IC)

興義萬峰林下的田園畫卷(圖片提供_黔西南州文化廣電旅游局)

馬嶺河大峽谷(圖片提供_黔西南州文化廣電旅游局)

行走在鎮寧的石頭寨,相比卡嘎,是另外一種感覺。同樣是布依族人的家園,但石頭寨更成規模和體系,建筑上更精美。只是,這是廢棄的石頭村寨,一個荒蕪的藝術城堡。藤蔓,肆無忌憚地入侵曾經的家園,一點點剝離曾經的堅固,石頭依然堅硬,但時光是柔軟的,時光與藤蔓可以讓石頭城堡慢慢倒下。在廢棄和倒塌的石頭房子中,你能強烈感受出那份蒼涼。在這個石頭寨儲存的布依族人痕跡,終將湮滅在浩蕩的石頭堆里。

中國是喀斯特地貌大國,多個省份的喀斯特地貌已經是世界自然遺產,比如廣西桂林、云南石林、貴州荔波等地。在貴州,有豐富的喀斯特地貌,比如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是喀斯特山水奇觀。

比黃果樹瀑布更早出名的是黔西南州的萬峰林。三百多年前的明代大旅行家盛贊這里是: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當兩萬座山峰排列在一起時,那是一部多么神奇的畫卷啊。如果要比較中國峰林的壯闊與秀美,興義萬峰林無疑是杰出代表之一。連綿不斷的山峰和布依村寨結合在一起,被稱作“中國山水畫般的存在”。

峰林是美,峰林下的家園看上去也挺美。可在峰林下生活,卻并不是那么容易。即使是植物要在這里生長,也需要有足夠的生命力,當然,它們還需要多一些運氣,比如多下幾場雨。那么多喀斯特峰林只見石頭,不見植物,那是因為少土少水而長不出植物啊。

生活在這里的動物,同樣面臨著許多生存挑戰,小松鼠看上去有些瘦弱,那是因為它很可能是營養不良。缺水缺食物,不僅僅是動物需要面對的,也是人類需要解決的問題。

喀斯特洼地少有比較平坦的地,所謂“地無三尺平”,峰林下生活的人都極其珍惜土地,即使是在石頭縫隙中,他們往往都會種上莊稼。在極其有限和貧瘠的土地上種下希望,特別需要一份信念與堅強。

他們對土地的愛是發自內心的,三月三,他們祭土地神。六月六,他們祭天祭祖,蒸出五色飯,慶祝稻谷的栽種。用粽子喂牛,祈求帶來好年景。他們用感恩的心,虔誠地去面對土地、耕牛、大自然和逝去的祖先。在古代布依族人的傳統觀念中,人間三百六十行,唯有耕田種地最神圣。石頭城里有故事,石頭山上有風景,在石頭縫隙中也有快樂。夏天的石頭上,常常曬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那是孩子們曬的快樂、曬的童年。也許,對布依族人來說,有一種童年,就叫石頭上的風景。

無論生活環境多么艱難,布依族人除了辛勤的勞作,還會在太陽下跳銅鼓,在月光里對情歌,在古樹旁坐唱八音,無不透出他們的樂觀、熱情以及他們的生活藝術。他們住的石頭堡壘并不是堅不可摧,但他們無比頑強,無論老天是否下雨,他們仍會把秧苗種在大地上生根發芽,他們是農耕文化的傳承者、守望者,絕非一朝一夕。他們把時光不斷疊加在石頭上,又不斷在石頭上刻畫自己的生命贊歌。

喀斯特地貌的石頭世界(攝影_劉銘初)

五色米蒸出五色飯(攝影_劉銘初)

原來,神畫不是神話。

原來,人間才是傳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毛片基地视频|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观|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久久不卡精品|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swag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丝袜91|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电影|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国产小视频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日韩无码黄色|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在线看国产精品|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丁香六月综合网|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538国产在线|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在线毛片网站|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另类AV| 亚洲精品视频网| 久久黄色小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91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精品视频a|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人妻21p大胆|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