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祎文,袁斌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小兒厭食是指患兒長期食欲下降或消失,食量減少,甚至拒食的攝食行為異常,易引起患兒消瘦、免疫力低、營養不良,嚴重者出現佝僂病、貧血及呼吸道反復感染,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與生長發育[1]。本病多見于1-6歲的兒童,城市發病率較高,近年來我國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厭食的主要發病機制為胃腸動力不足、胃腸黏膜結構破壞、腸道菌群失調、胃腸激素分泌異常等[2-3]。治療上,目前尚缺失療效明確的系統治療措施,主要以助消化劑、促胃動力藥、微生態制劑、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藥物改善患兒癥狀[4-5]。這些藥物雖在緩解患兒厭食癥狀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患兒癥情易反復,甚至出現或輕或重的副作用,未能取得滿意的長期療效。中醫藥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治療小兒厭食,臨床上能有效改善厭食患兒的癥狀,且療效可靠,能夠彌補現代醫學在小兒厭食治療方法上的缺失,具有獨特優勢。本文對近20年來中醫藥治療小兒厭食的文獻進行數據挖掘,并探究用藥規律,以服務臨床。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2000年1月至2019年9月關于中醫藥治療小兒厭食的相關研究文獻,檢索詞包括中醫藥、小兒厭食。檢索全文:中醫藥AND小兒厭食。
(1)納入的文獻包括隨機對照研究、臨床療效觀察、名家經驗、典型醫案;(2)治療方藥為中藥內服湯劑,包括經方、自擬方;(3)處方藥味完整、藥量準確、主治證型明確、療效明確。
(1)綜述、動物實驗;(2)結合其他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穴位貼敷及西藥,無法明確是否是中藥療效的臨床研究;(3)治療方藥為外用湯劑;(4)不同文獻中同一個醫家相同的方劑。
參照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文獻內方劑包含的中藥名稱進行規范統一。如六神曲錄入為神曲;內金錄入為雞內金;扁豆錄入為白扁豆;稻芽錄入為谷芽;生地黃錄入為生地;炒白術與白術均錄入為白術; 炒麥芽、焦麥芽、生麥芽均錄入為麥芽;生山楂、焦山楂均錄入為焦山楂;制大黃、生大黃均錄入為大黃等。
將規范化后的數據逐項錄入Medcase V3.2 倉公診籍國醫脈案數據記錄挖掘系統,錄入完成后,由雙人負責數據審核,保證數據源的準確性,建立醫案采集、存貯數據庫。運用加強關聯規則、運算模型,對藥物頻次、性味歸經、組方規律、新方分析等數據進行挖掘。
根據關鍵詞,共檢索出553篇相關文獻。按照納入排除標準對文獻進行篩選后,得到383篇文獻,436首方劑,涉及中藥212味。
采用頻次統計方法,對436首方劑進行分析,按使用頻次排序后,選擇使用頻次36次以上的中藥,共計30味(見表1)。用藥使用頻次排名前10位的是白術、焦山楂、甘草、茯苓、麥芽、陳皮、神曲、雞內金、砂仁、山藥。
關聯規則可以挖掘隱藏在數據間的相互關系。支持度、置信度是兩種常用的方法,支持度表示規則的出現頻率,置信度表示規則的可信性[6]。設置支持度0.32,置信度0.56,得到治療小兒厭食的中藥藥對17個(見表2),藥物內關聯規則結構圖,見圖1。
聚類分析其本質為探索性分析,能夠根據個體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使同一類別的個體擁有盡可能高的同質性,而類別之間則具有盡可能高的異質性[7]。本研究采用K-均值聚類法對對436首方劑中涉及到的所有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可得出7組治療小兒厭食的核心組合新方劑(見表3)

表1 治療小兒厭食方劑中頻次>36 的藥物

表2 基于關聯規則的常用藥對模式

圖1 基于關聯規則的藥物內關聯規則結構圖

表3 基于聚類規則的新處方分析
厭食的臟腑主要責之脾胃,且與肝、腎、肺臟密切相關。現代醫家對該病的認識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本,皆為脾胃損傷,不能調和,則飲食運化功能失常,導致食欲下降,不知饑餓。論治多從脾胃、肝、腎、肺,都能有所成效。
數據挖掘是基于大量的數據并運用計算機技術,尋找數據中的有著特殊關系性的信息的過程。數據挖掘是對較大的數據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可用來預測總體未來的走向。這種技術可以通過數據本身來發現隱藏在其內部的相關性,從而找到潛在的規律以及看似雜亂無關的數據之間背后的聯系。目前,數據挖掘技術已經運用于中醫藥領域,是中醫藥規范化的必經之路,適應于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本次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212味藥物進行頻數統計,得出頻率最高的前三位中藥分別為白術、焦山楂、甘草。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各代醫家盛贊其補脾益氣之功,《本草新編》稱其:“可升可降,除濕消食,益氣強陰……往往可用一味以成功,世人未知也”可見白術在益氣消食方面尤為專擅,獨此一味即可病除。《本草擇藥綱目》言白術可:“溫中去脾胃濕,除脾胃熱,強脾胃氣,進飲食,和脾胃以生津液”。且白術在厭食的不同證型中,均有重要作用。既可健脾益氣,又可化濕健脾,又能與升散藥同用調肝,或與養陰藥同用益氣養陰。現代藥理學研究從分子、細胞等層面,顯示白術在治療多種胃腸道疾病中均有積極作用,例如可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從而調節胃腸運動。亦有研究表明白術可改善腸道菌群,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腸道穩態[8]。焦山楂,為山楂去除雜質及核清炒至表面焦褐,內部黃褐色。其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以消食行氣為所長,《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山楂:“為其味酸而微甘,能補助胃中酸汁,故能消化飲食積聚,以治肉積尤效”。小兒具有脾常不足的特點,《本草擇要綱目》中提到生山楂:“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多服之則反克伐脾胃生發之氣”,焦山楂經過炮制后,減弱對患兒脾胃的刺激,增強消食助運的功效,意即“焦香醒脾”。山楂中富含的維生素、有機酸及淀粉酶可增加消化酶分泌,提高酶活性,故能消食開胃,提高患兒食欲。研究顯示,山楂在炮制過程中,所含有機酸隨著炒制時間適當延長(在一定范圍內)有所增加,消食化積的能力隨之提高[9]。另外,焦山楂還可抑制脂肪酶活性[10]。甘草,在諸多方劑中為使藥,不作為治療小兒厭食的特殊藥物,故不予詳細討論。
對治療小兒厭食的方劑的藥物進行類別劃分,發現臨床多使用消食藥(焦山楂、神曲、雞內金麥芽、谷芽)、理氣藥(陳皮、木香、枳實、枳殼)、補氣藥(白術、山藥、黨參、太子參、白扁豆)、化濕藥(砂仁、蒼術、厚樸、藿香、白豆蔻)、利水滲濕藥(茯苓、薏苡仁)等。小兒脾常不足,若喂養不當,難以運化,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液不化,則水濕內停;飲食積于內,久而化熱,則成濕熱;長久以往,納食減少,則脾胃氣虛。因此治療原則為運脾開胃,治法以消食助運、化濕行滯、補脾益氣、理氣健脾為主。
分析藥物四氣屬性,治療小兒厭食的方劑主要以溫、平性藥物為主。小兒稚陰稚陽之體,易寒易熱,臨床治療小兒厭食宜以溫補為主,避免使用大辛大熱之品擾亂陰陽平衡,善用平性藥物也是小兒用藥的特別之處。
分析藥物五性,以甘、辛味之藥最多。甘味“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虛損、和中緩急的作用,厭食小兒或脾氣虛,或胃陰不足,當以補益為主,常用白術、黨參等補氣健脾。辛味“能散、能行”,可行氣化濕,厭食患兒在病程中可出現脾濕中阻,以其辛散化濕邪,恢復脾胃氣機,常用陳皮、砂仁等辛味之品化濕健脾。
分析藥物歸經,結果顯示治療小兒厭食藥物歸經,主要是脾、胃、肺、肝,與小兒厭食病位主要在脾胃相符。《雜病廣要》曰:“脾胃位于中而最易受傷,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于小兒來說更是如此。以歸脾、胃經之藥直驅其害,則能藥到病除。肺主氣,脾胃為氣機之樞,肺的宣發功能可將脾所運化之精氣布散。另外,長期厭食的患兒抵抗力下降,易出現反復呼吸道感染,二者相互影響,是為肺脾合病。肺脾密切相關,因此臨床上常以肺脾同治,如使用山藥、黨參、太子參等藥,同補肺脾之氣。若小兒情志不遂,時常哭鬧,則肝失疏泄,影響脾的運化功能,發為厭食。以白芍、柴胡等調達肝氣,達到“抑木扶土”的目的。
結合關聯規則中藥物使用模式,最終形成了白術-茯苓、白術-焦山楂、陳皮-白術、陳皮-茯苓、陳皮-焦山楂、茯苓-焦山楂等治療小兒厭食的高頻藥對,這些藥物同時為頻次較高的單味藥。以上研究結果說明常用藥對主要是由補氣藥、利水滲濕藥、消食藥、理氣藥等組成,體現了補氣健脾、消食化積、理氣化濕等治法。
觀察高頻藥對可以發現,白術在治療小兒厭食的方劑中頻次最高,是治療小兒厭食的重要藥物,在關聯規則中,白術—陳皮、白術—茯苓、白術—甘草這幾種配伍的支持度與置信度較高。白術、茯苓、陳皮、甘草,此四味藥為異功散的主要組成部分。異功散出自《小兒藥證直訣》,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陳皮而成,形成補運兼施的治法,體現了“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的思想,也體現了小兒厭食的基本原則。異功散加減可用于治療各種證型的厭食患兒,達到醒脾助運的目的。另外,焦山楂是與其他藥物關聯最多的藥物,其中置信度較高的為焦山楂—神曲、焦山楂—麥芽。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三者合稱為“焦三仙”,是消食化滯的常用配伍。麥芽長于消化淀粉類食物,山楂善于消肉食,神曲利于消化米面類食物,三者合用,可增強消食之力,恢復脾運。小兒厭食,病位在脾胃,藥物炒焦后可入中焦,直達病所。現代藥理學研究稱炒焦藥物發生了化學反應,其中產生的5-羥甲基糠醛(5-HMF) 是增強藥物消食功能的原因[11]。
聚類規則整體體現出消食化、化濕、補虛3種治法。A1以焦三仙加陳皮、雞內金,體現了運脾開胃的治療大法。A2列體現出的病機總體為脾胃濕熱,雖厭食多歸納為脾失健運、脾胃氣虛、胃陰虧虛幾種證型,但近年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常出現喂養不當的現象,如過予肥甘厚味或煎炸食品,加之小兒陽常有余,內傷飲食易化熱,從而使濕困阻中焦,易形成以濕熱為主的病理變化。方中白術、茯苓、化濕利水,藿香、胡黃連清熱化濕,檳榔、萊菔子行氣消積,砂仁化濕開胃,整體達到清熱化濕,消食和胃的作用。A3列為異功散加焦山楂,為健脾益氣兼助運之方,適用于脾胃氣虛的厭食患兒。A4列與A3列方義相似,以異功散為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太子參作為補氣藥,其性更為平和,更適應于小兒臟腑嬌嫩的生理特點,再加焦山楂、麥芽、雞內金、砂仁、山藥共奏健脾益氣消食和胃之功。A5列中蒼術、厚樸、陳皮是平胃散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蒼術為君,厚樸陳皮為臣,可燥濕健脾、行氣和胃,被稱作“治脾圣藥”,現今諸多健胃方劑均出自于此。加以焦山楂和雞內金,適合脾虛兼有濕滯的厭食患兒,臨床可見腹脹不欲飲食,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疲乏嗜睡的癥狀。A6列為加味異功散(《不知醫必要·卷四》)再加焦山楂、雞內金、砂仁,加味異功散較異功散而言消食力量更強,全方健脾消食,適用于脾失健運同時兼有噯腐等食積癥狀明顯的患兒。A7列主要藥物與養胃增液湯相同,山藥、石斛、麥冬、沙參、玉竹益胃生津,烏梅生津止渴,再與消食力較緩和的麥芽同用,保護陰液,又可達到助運的目的。7列藥物形成7首新方,配伍合理,適應的證型明確,可用于不同證型厭食患兒的治療。上方多用消食、化濕、補氣、養陰的藥物,藥證相對,亦可體現小兒厭食與運化失常、濕滯、氣虛、陰虛等因素密切相關。
本研究基于關聯規則和聚類規則對中醫藥治療小兒厭食進行了數據挖掘,結果發現該病涉及“脾、胃”與“肺、肝”相關,治法以補氣健脾、消食化積、行氣化濕、益胃養陰為主。對小兒厭食的診療及新藥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因其納入文獻數量有限,并與臨床實際有誤差性。研究僅涉及方藥,未涉及劑量,另外此次使用關聯原則與聚類分析進行數據挖掘,方法上也具有局限性。后期可進一步整理出臨床癥狀、舌、脈等資料,以深入研究小兒厭食的中醫論治。本研究所得高頻藥物、核心組合和新方在臨證時還需辨證施治,以期更好的服務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