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芳
(十堰市茅箭區人民醫院,湖北 十堰)
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目前對糖尿病尚無徹底根治方法,主要通過藥物或者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但是對患者用藥依從性較高,而且部分患者長期用藥期間可出現相關不良反應[1]。隨著對糖尿病病情控制的研究深入,飲食控制、運動療法在糖尿病控制中的作用越來越得到重視,不過常規運動指導缺乏精度,造成實際運動干預效果不明顯[2]。我院對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輕度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50例應用精準運動,取得較好效果,詳細分析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輕度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有50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9歲-70歲、平均(53.28±5.94)歲,病程:7個月-4年、平均病程(1.84±0.49)年。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18歲-69歲、平均(53.26±5.95)歲,病程:8個月-4年、平均病程(1.85±0.5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性較小,滿足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診斷標準確診:(2)病程超過6個月;(3)患者愿意堅持規律運動,知情并同意研究;(4)一年內病情控制穩定;(5)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6)有完整的研究資料。排除標準:(1)正在胰島素治療患者;(2)合并心肌缺血、血糖不穩定以及合并糖尿病并發癥患者;(3)經心電圖、尿常規、眼科、血壓等檢查存運動禁忌證患者;(4)合并精神疾病以及認知功能障礙患者。
所有患者干預前4周進行適應階段訓練,并通過肌氧曲線變化評估患者體育活動依從性。
對照組:所有糖尿病患者保持原有生活方式,根據患者需求為其提供運動建議,不用定期檢測患者運動情況,只需在研究開始前、12w和24w進行有氧能力評估。
觀察組:糖尿病患者予以精準運動干預,每周監督患者,使其完成至少2次運動訓練。患者參加研究過程中保持飲食、生活習慣、服藥種類、劑量等保持不變。每周根據監測結果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在場并指導患者參與運動。要求患者運動治療前佩戴肌氧測試設備,完成有氧能力基線測試,綜合評估患者靜息心率、靜息血壓、有氧能力、肌氧水平、心電圖變化等。要求患者每次訓練時間至少30min,每周累計訓練時間不少于150min分鐘,訓練強度以中等強度以上有氧運動為主,同時進行每周2-3d,每次20-60min抗阻運動。抗阻運動方案包括:直立啞鈴拉舉、單臂啞鈴前平舉、啞鈴蹲拉、啞鈴深蹲、直立啞鈴推舉、持式跨蹲、稻草人拉舉、啞鈴躍進,綜合患者有氧能力監測結果、患者個人喜好等合理選擇阻抗運動,并遵循訓練量由小到大的順序,兼顧不同患者運動的安全性。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均連續干預6個月,干預完成后整理相關資料。
(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有氧能力;(2)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血糖血脂指標;(3)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有氧能力使用代謝當量(MET)評價,即人體在靜息時每公斤體重每分鐘代謝率(耗氧量)[即lMETs=3.5mLO2/ (kg·min)][3]。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74)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按照百分制計算,分值高則生活質量好[4]。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有氧能力比較(±s,met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有氧能力比較(±s,mets)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50 5.73±1.21 6.14±1.35 1.592 0.116觀察組 50 5.69±1.23 6.67±1.12 4.165 0.000 t / 0.435 2.136 / /P / 0.870 0.035 / /
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水平、胰島素水平、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指標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觀察組干預后較干預前有氧能力明顯提高(P<0.05),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干預后較干預前有氧能力改善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干預后有氧能力高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糖血脂指標比較(±s,n=50)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糖血脂指標比較(±s,n=50)
總膽固醇(mmol/L)觀察組 8.03±0.29 11.47±3.85 1.73±0.45 2.18±0.15 1.54±0.20 4.61±0.52對照組 8.37±0.31 13.42±3.50 2.06±0.35 2.52±0.60 1.34±0.31 5.31±0.79 t 5.663 2.650 4.093 4.217 3.833 5.233 P 0.000 0.009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空腹血糖(mmol/L)胰島素(mIU/L)三酰甘油為(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提高,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50 75.83±5.92 82.41±4.53 6.241 0.000觀察組 50 75.76±6.01 92.46±3.41 17.089 0.000 t / 0.058 12.533 / /P / 0.953 0.000 / /
近年來,大量臨床文獻研究均證實體育活動訓練在控制并穩定血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證實了運動康復方法在穩定糖尿病血糖水平方面的應用價值,但是相關研究中的運動類型、運動時間、運動強度以及運動頻率等均存在差異性[5]。與此同時,糖尿病為慢性疾病,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較高,部分患者因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體育活動訓練次數較少,而部分患者因為訓練強度過大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無形中增加患者運動風險。
隨著對體育活動訓練的深入研究,有氧能力與健康息息相關,現有科學文獻綜述證實,通過增加有氧能力可改善人體健康,當人體有氧梅脫值較低時死亡風險較大,而有氧梅脫值較大時,可延長生存時間,通過提高有氧能力能夠降低人體患心血管疾病風險[6]。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對糖尿病患者運動干預中采取不同措施,對照組僅提供簡單的干預措施,而觀察組則根據肌氧曲線以及患者各項監測結果,實時對患者運動方式進行調整,幫助患者兼顧有氧運動與阻抗運動訓練,確保患者以最佳的訓練強度、訓練方式、訓練時間等參與體育訓練。有氧訓練過程中能夠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同時幫助患者改善胰島素抵抗問題,充分依靠患者自身胰島素分泌達到降糖目的,幫助患者穩定血糖水平。除此之外,有氧訓練過程中還能夠促進人體的能力消耗,降低體內脂肪的消耗,相應的也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血脂指標[7]。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干預后有氧能力改善幅度更大,且干預后的有氧能力指標大于對照組,證實通過精準運動可幫助糖尿病患者提高有氧能力;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對應的血糖、血脂指標較對照組更具有優勢,證實了精準運動能夠通過有氧運動與阻抗運動改善血糖與血脂指標,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態;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更好,分析與患者干預后血糖血脂指標改善、臨床癥狀改善有關。精準運動能夠更加注重不同糖尿病患者訓練的個性化,保證訓練強度、訓練時間以及訓練項目的科學性,最大程度幫助患者降低血糖。同周嬌等文獻報道研究結果較為接近[8]。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通過精準運動可改善其血糖與血脂水平,改善有氧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