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梅
(四川省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康復科,四川 自貢)
肩關節周圍炎(以下簡稱肩周炎)是由于肩部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損傷、退變而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引起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的臨床表現[]]。祖國醫學將其歸屬于“痹癥”的范圍,認為多由外傷、勞倦、風寒濕邪侵襲,機體氣血不足,以致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通,不通則痛。這種病癥通常發生在50歲左右的成人,故又稱為“五十肩”、“凍結肩”、“肩凝癥”,女性多于男性,早期表現為疼痛,或僅有輕微隱痛,或肩關節不適感,有拘束感;隨后疼痛加重,夜間為甚,常影響睡眠,肩關節也逐漸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凍結狀態”。由于長期的慢性疼痛,會給患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和身體上的痛苦。筆者采用上下配穴結合超短波治療風寒濕型肩周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我們主要針對風寒型肩周炎采用針刺(肩髃、肩貞、肩前、肩髎、曲池、外關、條口、承山、阿是穴)配合超短波治療肩周炎40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40例肩周炎患者均來自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康復科門診就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治療組20例,女性13例,男性7例,年齡35-67歲,平均治療天數20天。對照組女性11例,男性9例,年齡38-63歲,平均治療天數20天。以上患者病程均在1月以內。
1.2 診斷標準如下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994-06-28)中的診斷標準[2]: ①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氣血不足,外加感受風寒濕邪。②通常患者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通常高于男性,體力勞動者患病居多,并且通常情況下為慢性發病。③肩周疼痛,通常會在夜間加重,常伴隨天氣的變化而加重,多有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④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肩外展功能受限為甚,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⑤X線檢查通常情況下為陰性,病程長者見骨質疏松。
1.3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的標準:①已確診為肩周炎的患者;②病程<30天的肩關節疼痛患者,肩關節可部分活動,一般外展 45~75°,后伸 10~30°,前屈0~110°;③年齡在35~67歲之間;④以肩痛為主,尤以夜間為甚,致患者夜間不能安睡;⑤肩關節功能評價量表疼痛評分<20分(中重度),肩關節活動范圍得分>15分(根據肩關節量表評分);⑥自愿參加。
排除的標準:①中晚期肩周炎患者;②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出現僵硬形象;③有嚴重的心腦血管及其他疾病或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④不能堅持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采用針刺配合超聲波治療的方法
1.4.1.1 針刺治療
穴位:肩前、肩貞、曲池、肩髎、外關、條口、承山、肩髃、阿是穴。
針具:肩前、肩貞、曲池、肩髎、外關、肩髃、阿是穴使用0.30×40mm華佗牌無菌針灸針;條口、承山使用0.35×75mm華佗牌無菌針灸針。
操作:患者取健側臥位,治療時告知患者放松心情,常規消毒,由患肩同側條口穴刺入到達承山穴的皮下,進針后可采取捻轉提插手法,同時囑患者行小范圍的肩關節被動活動,外展、外旋、上舉各3次,活動范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進針后不留針,繼而針刺患側肩髃、肩貞、肩前、肩髎、曲池、外關、阿是穴,進針后行捻轉提插手法使之得氣,病人感到局部酸麻脹或針感放射至手指,留針半小時,中間行針1次,每日1次,每次半小時。
1.4.1.2 超短波治療
應用超短波治療儀(廣東省汕頭市醫療設備廠有限公司的LD-LC-C型),將兩個20cm×15cm電極對置放置于患處,輸出量:60~80mA(微熱量),每日1次,每次15分鐘。
1.4.2 對照組:單純使用超聲波治療,每日1 次,每次15 分鐘。
兩組連續治療10天后休息2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1 療效標準[3]①治愈:肩痛消失,肩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或完全恢復正常;②顯效:肩痛消失,但勞累或天氣變化仍會有酸痛或脹痛感,肩關節活動基本恢復正常;③好轉:肩痛減輕,肩關節活動功能改善;④無效:肩關節疼痛及活動無明顯改善。
2.2 治療效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n(%)])
祖國醫學認為,肩周炎多由肝腎精虧、氣血不足,致經脈失養;或風寒濕邪客于血脈筋肉;或跌仆閃挫,經脈受損,淤血內阻,而致脈絡不通,不通則痛,久之經脈失養,拘急不用[4]。現代醫學認為[5],本病是因肩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退變,引起肌肉、韌帶等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出血、水腫、滲出、增厚等無菌性炎癥改變,繼而引起纖維化和粘連,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故治療關鍵在于消炎、止痛、解除粘連和恢復關節活動功能。
針灸治療可疏通經絡,活血行氣,可使壅滯、痹阻的經絡得以疏通,從而起到“通則不痛”的目的,恢復運動系統、器官組織的動態平衡[6]。上下配穴法是將腰部以上和腰部以下腧穴(或上肢和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應用較廣。如脫肛可上取百會,下取長強;胃脘痛可上取內關,下取足三里。《靈樞·終始》中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所取經穴以陽明、少陽、太陽經經脈為主,配合經外奇穴,能夠舒筋活絡、通利關節、行氣活血;又可直接刺激炎癥區,起到改善循環、消炎、消腫的目的,還可解痙、松解粘連,從而達到止痛、恢復關節功能的作用。王麗[7]認為條口為治療肩周炎的經驗穴,手足陽明經之氣上下相接。承山為膀胱經穴,可散寒舒筋止痙。條口清泄陽明經,驅邪通絡。劉錦宏[8]也認為條口透承山為治療肩周炎經驗穴,理氣活血,舒筋活絡,緩解肩關節肌肉的疼痛和痙攣。配以條口透承山,以疏通陽明、太陽經氣。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使用針灸可通筋活絡、調補氣血;太陽主一身之表,刺之能祛風散寒、祛瘀止痛。超短波作為高頻電磁波,熱量分布均勻,可以直接輻射到疼痛的部位,可深達肌層,且效果穩定,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血供,增強組織營養,加速炎癥產物和水腫的消散,有利于致痛物質排除,還可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從而達到抗炎鎮痛、恢復關節運動功能。本組治療結果顯示,上下配穴結合超短波治療風寒濕型肩關節周圍炎,能起到標本兼治,最大的發揮療效,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疼痛,最大限度的減少病人的疼痛,恢復肩關節的活動,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況,且操作簡便、安全,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
男,48歲,農民,自訴常年在工地搬運建筑材料。于2017年11月12日就診,訴右肩疼痛、活動不利半年,近期因受涼后加重。手臂上舉、外展、背伸受限,曾自行購買口服藥、膏藥等治療,疼痛無改善,未系統診治。檢查:右肩活動受限,外展40°,前屈上舉30°,內旋30°,肩關節周圍壓痛明顯。經上下配穴結合超短波治療,配合肩部主動功能活動,治療5天后,疼痛明顯緩解;治療10天后,未訴疼痛,肩關節活動基本恢復正常,外展80°,前屈上舉70°,內旋65°。囑患者注意肩部保暖,加強肩關節功能鍛煉,避免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