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銘,譚慧穎,范馨維,劉景洋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2.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
神經性耳鳴,是指無外界聲源刺激情況下,患者自我主觀上聽到的異常聲響感,可單側或雙側耳朵發病。長期耳鳴的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耳聾、失眠、情緒異常等不良癥狀,嚴重者可影響日常作息,更有甚者有自殺傾向[1]。有研究表明,耳鳴的發病率受社會壓力、環境噪音以及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且呈上升的趨勢[2]。近年來關于治療神經性耳鳴的研究種類繁多,本次研究欲通過meta分析評價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的療效和安全性,以期為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有效性提供證據。
運用計算機從中國知網(CNKI)、維普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CSPD)、Pubmed、Embase數據庫中檢索自建庫至2019年9月30日所有關于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療效隨機對照試驗(RCT)的文獻。采用主題詞和關鍵詞進行檢索,中文檢索詞為“耳鳴or神經性耳鳴”and“電針”,英文檢索詞為“tinnitus or nervous tinnitus”and“acupuncture or electroacupuncture or acusector”。同時檢索所有研究的參考文獻以獲取相關的文獻,避免檢索遺漏的發生。
1.2.1 納入標準
①明確“神經性耳鳴”診斷,不限納入研究的年齡、性別、病例要求;②文獻為隨機對照試驗;③干預措施,實驗組為電針療法或合并其他療法,對照組為常規針刺或西藥治療;④具有明確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1.2.2 排除標準
①重復的文獻;②綜述和博碩畢業論文;③研究對象是動物或不是隨機對照試驗的文獻;④干預措施及療效指標不符的文獻;⑤數據殘缺不全的文獻。
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由兩人獨立交叉核對,閱讀檢索文獻的題目和摘要對不符合標準的文獻進行初步排除,然后閱讀全文對剩余文獻進行最后的排除。如遇難以決定是否納入的,可通過與第三方共同討論決定。
由兩人單獨閱讀文獻,提取數據并填寫統一制定的表格。要求整理的內容包括:①文獻的一般信息(作者、發表年度及參考文獻等);②納入文獻的研究內容(樣本量,干預措施及實驗結果);③評價文獻質量的指標(實驗方案、隨機序列生成法、隱藏法、盲法、結果數據及失訪例數等);④記錄文獻研究安全性信息(不良事件、例數及處理方案等)。如結果分析有差異,可與第三方共同討論解決。若通過各種途徑仍不能取得研究數據的文獻,則可排除。
本研究通過遵照偏倚風險評價的具體準則[3],運用統計軟件Revman 5.3對納入研究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質量評價分別由兩人單獨完成,結論不同則可通過與第三方共同討論解決。
在進行所有文獻合并研究前,先從研究對象、設計方案、干預措施、結局評估等檢驗是否存在異質性,從而考慮是否行亞組分析。研究運用統計軟件Revman 5.3對納入文獻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數據效應量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表達,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用置信水平95%表示。效應模型是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由Q檢驗及I2指數評估后方可確定。描繪并查看漏斗圖對稱情況以評價是否有發表性偏倚。
通過檢索得到268篇文獻,經過多次篩選后納入14篇文獻,被研究患者例數達1202例。篩選詳情見圖1,文獻提取內容詳見表1。

圖1 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納入文獻篩選流程圖
偏倚風險評價結果見圖2。

圖2 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納入文獻偏倚風險評價圖
因為納入文獻的干預措施略有差異,為避免干預異質性的發生,研究采用亞組分析:①電針與常規針刺比較,共6篇文獻[8,10,11,13,14,16];②電針結合其他中醫療法與西藥比較,共8篇文獻[4-7,9,12,15,17]。
通過Q檢驗分析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有效率的異質性,電針vs常規針刺、電針vs西藥和電針vs常規療法的異質性檢驗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I2指數均<40%,故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有效率的合并效應量估計模型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

表1 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2.5.1 電針vs 常規針刺
6篇文獻[8,10,11,13,14,16]報道了比較電針與常規針刺治療神經性耳鳴的有效率,合并后分析發現,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針刺,有統計學意義【RR=1.24,95%CI(1.12,1.36),P<0.0001】(圖 3)。
2.5.2 電針結合其他中醫療法vs 西藥
8篇文獻[4-7,9,12,15,17]報道了電針結合其他中醫療法與西藥治療神經性耳鳴相比較的有效率,經分析發現,電針結合其他中醫療法治療有效性遠勝于西藥治療,合并分析有統計學意義【RR=1.19,95%CI(1.12,1.27),P<0.00001】(圖 4)。
2.5.3 電針組vs 常規療法組
將電針以及其他中醫療法納為電針組,對照組中常規針刺與西藥統一納入為常規療法組,比較電針組與常規療法組治療神經性耳鳴有效率,分析發現電針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療法組,該統計方法有統計學意義【RR=1.21,95%CI(1.15,1.27),P<0.00001】(圖5 )。運用總體有效率數據繪制漏斗圖(圖6),根據漏斗圖顯示總體納入點分布均不對稱,提示納入實驗研究的總體有效率存在發表性偏倚。
本研究所納入的文獻均未見有描述不良事件的發生和處理方案。

圖3 電針vs 常規針刺治療神經性耳鳴有效率森林圖

圖4 電針結合其他中醫療法vs 西藥治療神經性耳鳴有效率森林圖

圖5 電針組vs 常規療法組治療神經性耳鳴有效率森林圖

圖6 電針vs 常規療法治療神經性耳鳴有效率漏斗圖
多數學者認為神經性耳鳴的發生是由于局部循環異常、病毒感染神經病變、自身免疫、腎虛等引起[18,19]。有研究發現抑制性神經傳達物質Y-氨基丁酸(Y-GABA)的水平變化可能與聽皮層的過度興奮性活動有關,當人體內Y-GABA缺乏或其受體減少時會因聽覺皮層異常興奮而產生耳鳴。通過電流刺激耳鳴大鼠耳周迷走神經分布區穴位,可使大鼠腦內γ-GABA水平明顯升高,恢復Y-GABA的抑制作用,從而抑制耳鳴的產生。在耳周選穴加以電針輸出電脈沖電流刺激耳迷走神經,能促進神經元的修復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得耳鳴患者恢復健康[20,21]。
系統檢索發現,關于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研究的文獻多以電針結合其他療法治療為主,極少數為單純電針研究,若只考慮電針作用的共性,不考慮其他療法、選穴、刺激量、療程等影響,通過亞組meta分析提示電針治療神經性耳鳴分別與常規針刺、西藥治療對比,前者有效率高于后兩者。通過質量評價發現,幾乎所有文獻均未提及對具體隨機方法、分配隱藏方案、雙盲法及選擇性報告結果的描述,所以偏倚評價均為不確定。通過對電針vs常規針刺、電針vs西藥以及電針vs常規療法的有效率數據繪制漏斗圖顯示分布點不對稱,說明兩個亞組及總體有效率可能發生發表性偏倚。關于實驗研究的安全性評價,均未見不良事件的報道和相關處理方案的描述,說明該治療方法操作安全性高。最后,本研究發現電針對于神經性耳鳴的治療證明有效,電針也可結合其他療法治療,療效顯著,故值得在臨床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