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辰,韓為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頭痛作為常見的公共健康問題[1]受到各方關注,有研究表明,我國原發性頭痛患病率達23.8%[2],而其中最常見的類型為偏頭痛和緊張性頭痛[3],緊張性頭痛(Tension type headache,TTH)又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臨床癥狀以全頭部或雙側頸部發生壓迫性或緊縮性頭痛。并且這種病癥的發病率占所有頭痛類型的40%左右,其根據頭痛每月發作頻率可分為偶發性緊張型頭痛(infrequent episodic tension-type headache,IETTH)、頻發性緊張型頭痛(frequent episodic tension-type headache,FETTH)及慢性緊張型頭痛(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CTTH)。多數患者病程較長,癥狀反復發作,持續數月甚至數十年不等,常致患者工作以及學習效率下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部分患者逐漸出現心煩易怒及精神緊張等焦慮表現,這些情緒表現往往又會誘發緊張性頭痛,形成惡性循環。多項研究表明[4]針刺在改善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及伴隨癥狀方面,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60例患者均為2019年安徽省針灸醫院腦病三科門診患者,其中男28例,女3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診斷標準
參照《國際頭痛疾患分類第3版(ICHD-3)》[5]中相關診斷標準。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2013年國際頭痛學會制定的緊張性頭痛分類標準ICHD-3;②性別不限;年齡35-70歲;③入組前1 周內未服用止痛藥物;④依從性好,能配合針刺治療者;⑤本人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1 對照組
給予藥物治療。患者需每天服用采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上海中西三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604,規格:5mg)每晚睡前30min服用,5mg/次,1次/d,7d為1療程,4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1.3.2 治療組
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通督調神針刺治療。針刺方法:針灸治療采用普通毫針,常規局部皮膚消毒。主穴:百會、神庭、頸夾脊、風府、啞門、大椎。以上諸穴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行針2次,7d為1療程,4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采用頭痛發作次數、頭痛評分及頭痛指數綜合評價治療前后頭痛程度。頭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頭痛發作次數為治療14d內頭痛發作次數。頭痛指數為每次發病持續時間(以min計算)乘以頭痛評分。采用頭痛緩解度評價臨床療效。頭痛緩解度=(治療前VAS評分-治療后VAS評分)/治療前VAS評分×100%。頭痛完全緩解為臨床控制;頭痛緩解度>50%為顯效;頭痛緩解度為25%~50%為有效;頭痛緩解度<25%為無效。總有效率= (臨床控制+顯效+有效) 例數/總例數×100%。
所有數據采用 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 Wilcoxon 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和等級資料均采用百分比或構成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行 Wilcoxon 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3.3%,高于對照組的56.7%(P<0.05)。詳見表 2。
兩組治療之后頭痛評分,頭痛發作次數及頭痛指數相較于同組治療前均有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頭痛指標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頭痛指標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時間 頭痛評分(分) 發作次數(次) 頭痛指數(分)對照組 30 治療前 5.23±2.46 7.40±2.13 229.67±129.16治療后 3.97±2.04 6.57±2.19 143.87±81.40治療組 30 治療前 5.20±2.07 7.27±2.16 227.67±124.23治療后 2.83±1.98 4.33±1.58 90.67±77.03
血管緊張性頭痛在傳統醫學中歸屬“頭痛”范疇,頭痛作為臨床常見病證,頭痛的基本病機可歸納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外感頭痛為外邪上擾清空,壅滯經絡,絡脈不通。內傷頭痛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督脈與腦和脊髓有著密切的聯系,督脈“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風府,入于腦”統率諸陽經,且督脈為陽脈之海,調節陰陽,掌管腦部脈絡暢通。張道宗教授認為,督脈為綱都之脈,十四經之首,是唯一一條既屬于腦又絡于腦,既屬于腎又絡于腎之脈,對神經、消化、泌尿等多系統又治療作用。為此張道宗教授提出“通督調神”之說。選穴百會、神庭、頸夾脊、風府、啞門、大椎,刺之既可以起到通調督脈、交通陰陽,通絡益髓,同時也發揮其調元神的重要作用。中醫藥對于頭痛的治療方式較多,中藥代表方劑逍遙散加減臨床上療效顯著,傳統針刺、電針法、針刀、推拿、熱敏灸及放血療法均于臨床運用中有著卓越的表現。
現代醫學對緊張性頭痛的發病機理尚未有完整且清晰的結論,現有如下幾種討論:觸痛點(triger points,TrPS)是骨骼肌緊張帶中對壓力高度敏感的區域,當受到刺激時,可引起局部疼痛或遠隔部位的牽涉痛[6]。中樞神經系統疼痛調節機制的異常可能參與了TTH 的痛覺維持及慢性化[7]。外周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升高可提升外周感受神經元的活性,進而促進痛覺信息的傳遞,并參與中樞神經系統敏化[8]。現代醫學對于本病主要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分為中樞性肌肉松弛類,如鹽酸乙哌立松;鎮痛類,如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抗抑郁類,如阿米替林。非藥物治療有心理療法和物理療法。
本研究采用的氟桂利嗪是臨床治療緊張性頭痛的常用藥物,其作為選擇性鈣離子通道阻滯藥,被證實可穿過血腦屏障,選擇性地作用于腦血管,能有效抑制血管痙攣,增加血流量,增加氧分壓,抑制致痛物質釋放,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環,實現緩解緊張性頭痛的目的[9],臨床上亦有聯合用藥改善眩暈。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督調神針刺治療在臨床療效上,對血管緊張性頭痛的發作有明顯的緩解,總有效率達83%,且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能夠降低頭痛評分,頭痛發作次數及頭痛指數等相關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說明通督調神針刺治療TTH較單純西藥治療可提高療效,且但其通過何種機制來達到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