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武警四川總隊醫院消化科,四川 樂山)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見并且難治的消化系統疾病,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從而引起燒心、反酸等臨床癥狀,反復不愈可造成食管炎、食管狹窄、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嚴重的患者可發展為食管癌[1]。相關研究顯示,亞洲國家GRED的發病率逐年上升[2]。本研究對8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觀察了采取治療措施8周后的臨床效果,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84例胃食管反流病門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42)和西藥組(n=42)。其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信息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有胃食管反流病病史,并且在3個月以上;②內鏡檢查有胃粘膜或食管損傷;③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霉菌性食管炎、食道狹窄等其他消化道疾病;②重要臟器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③妊娠婦女或哺乳期婦女;④各種原因不能參與者。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且本研究得到了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
1.3 治療方法
西藥組予以蘭索拉唑腸溶片(汕頭經濟特區鮀濱制藥廠,國藥準字 H10980136),15mg,po,bid;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31110),5mg,po,tid;鋁碳酸鎂(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410),0.5g,po,tid;共治療8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口服中藥,具體藥方為:半夏 15g、白及 15g、元胡 15g、海螵蛸 10g、瓦楞子 10g、白芍 15g、竹茹10g、甘草5g。若有氣虛乏力,則加入黃芪10g、黨參10g;若嘔吐明顯,則加入代赭石20g、旋復花20g;若夾有瘀血,則加入蒲黃10g、五靈脂10g、丹參10g。若有陰傷,則加入麥冬10g、生地10g。用水煎服,兩日1劑,每日3次,每次 100mL,共治療8周。
2.1 中醫癥狀積分治療前后依據《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對西藥組和觀察組患者的燒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反流等臨床癥狀積分進行評定,每項0~10分[3]。
2.2 胃鏡檢查療效評估[4]胃鏡下食道0級,則為治愈;胃鏡下食道炎癥好轉,程度減輕超過3級,則為顯效;胃鏡下食道炎癥好轉,程度減輕1~2級,則為有效;胃鏡下食道炎癥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則為無效。
2.3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患者中醫病癥積分降低了90%以上,基本無臨床癥狀;顯效:患者的中醫病癥積分降低了71%~90%,臨床病癥顯著減輕;有效:如果治療后患者的中醫病癥積分降低了31%~70%,臨床病癥較輕;無效:治療后沒有達到上述標準[5]。
使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結果提示:治療前兩組各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癥狀積分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較西藥組的癥狀積分降低更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變化(±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變化(±s)
組別 時間 反酸 燒心 胸痛 反流觀察組(n=42) 治療前 8.4±1.5 8.7±1.2 6.6±0.7 5.0±1.8治療后 1.6±0.3 1.4±0.2 0.7±0.2 0.8±0.2西藥組(n=42) 治療前 8.3±1.5 8.8±1.2 6.4±0.7 5.2±1.8治療后 2.8±0.6 1.9±0.4 2.3±0.5 1.8±0.5
3.2 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胃鏡檢查結果比較及總有效率,結果提示: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西藥組總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胃鏡檢查結果比較及總有效率[n(%)]
胃食管反流病西醫病因常見于胃食管動力障礙,胃酸分泌過多等,常規治療原則為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促胃腸動力等,常用蘭索拉唑、鋁碳酸鎂、莫沙必利等藥物組合治療,可有效緩解反酸、燒心等臨床病癥。
胃食管反流病屬于中醫學“泛酸”、“嘈雜”、“胃脘痛”等范疇,和脾胃虛寒、肝氣犯胃、肝郁胃熱等相關,主要的病機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本研究所用方藥是我科臨床經驗方,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藥理作用有鎮咳、鎮吐,抑制唾液腺、胃腺的分泌,可抗心律失常;鎮靜、催眠、抗驚厥等;白及消腫生肌,收斂止血,藥理作用有保護胃黏膜、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抑制等;元胡行氣活血止痛,藥理作用有抗潰瘍、抑制胃酸分泌,鎮痛、鎮靜等;海螵蛸制酸止痛,收斂止血,藥理作用有中和胃酸、促進潰瘍面愈合等;瓦楞子制酸止痛,消痰化瘀,軟堅散結,藥理作用有中和胃酸、抑制幽門螺桿菌、促進創面愈合等;白芍柔肝止痛,養血斂陰,藥理作用有解除胃腸痙攣、鎮痛等;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藥理作用有止吐、祛痰等;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解毒祛痰,補心脾氣,藥理作用有抗潰瘍、抑制胃酸分泌等[6]。全方一方面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損傷修復,從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表明,中藥聯合蘭索拉唑、莫沙必利和鋁碳酸鎂,反酸、燒心、胸痛、反流等臨床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并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P<0.05),臨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