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河南省腫瘤醫院,河南 鄭州)
上消化道癌癥的發病率、致死率居各類惡性腫瘤前列,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盡早對該疾病進行診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情對患者所造成的影響[1-2]。隨著消化內鏡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發現上消化道早期癌癥上已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效,對疾病的干預控制非常有利。本文選擇于我院行健康檢查的10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內鏡窄帶成像電子染色技術對其進行上消化道早期癌癥篩查,并配以護理干預,分析如下。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于我院行健康檢查的10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消化內鏡檢查指征[3],對此次研究知情并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疾病者。所有患者均行內鏡窄帶成像電子染色技術檢查,并根據其在檢查過程中是否實施護理措施而將1000例患者分為兩組:未行護理措施的500例患者為對照組,另行護理配合的500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69例、女231例,平均年齡為54.36±9.47歲,學歷:小學102例、中學271例、大專及以上127例。觀察組中,男271例、女229例,平均年齡為54.29±9.41歲,學歷:小學105例、中學273例、大專及以上122例。經比較后發現,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檢查方法
選擇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H290主機與H290內鏡,及H260主機與H260內鏡,同時準備一次性活檢鉗、濾紙、鑷子、一次性噴灑管、盧戈氏液染色劑等,由內窺鏡診療中心中對內鏡操作熟練的醫師對患者進行檢查。進鏡后,先采用常規白光模式對患者的胃黏膜、食管進行檢查,如顏色、形態、血管紋理、皺襞是否存在明顯彎曲或是否為縱向平行狀態等,然后將黏膜表面進行反復沖洗吸引,以清除掉附著于其表面的泡沫、沾液等,直至可以清晰地顯露胃黏膜和食管。將一根塑料噴灑管插入內鏡活檢孔中,由下而上地將10~20ml的盧戈氏液染色劑自賁門齒狀線開始噴灑至距門齒20cm處。噴灑30秒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對食管黏膜的著色情況進行觀察。運用內鏡窄帶成像技術觀察病灶的大小、形態、范圍、腺管開口形態、微血管形態等,并在該技術指導下對明顯處的病灶進行活檢。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不予以護理干預,觀察組則對患者配以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檢查前,將檢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等一一告知患者,讓患者了解該項檢查是安全、有效的,防止其由于缺乏對該項檢查的了解而出現不配合的情況;②進鏡到達咽喉時指導患者做吞咽動作,以促進胃鏡的順利進入,若患者反應強烈,則指導其放松肩部,并做深呼吸,或屏住呼吸數秒鐘,護理人員還需對患者的呼吸、脈搏、面色等進行觀察,如有異常則立即告知醫師;③退鏡過程中,到達頸部食管位置時,提醒患者屏住呼吸數秒鐘,以擴張氣管,從而有利于醫師檢查,若患者在此過程中存在異常情況,則立即通知告知醫師并停止操作。④檢查結束后,讓患者留觀30分鐘,將檢查后可能產生的不適癥狀告知患者,如聲音嘶啞、吞咽不適、咽痛等,告知患者這些都是正?,F象,不必過于擔心,1~2天后可自行緩解。
對1000例患者的篩查結果進行統計,并對兩組患者的一次檢查完成情況和滿意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滿意情況通過問卷評分的方式進行評估,請患者對醫護人員的工作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滿意度越高。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s),χ2檢驗計數資料(%),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000例患者全部完成消化道內徑窄帶成像電子染色檢查,完成率為100.00%,被檢查者均無明顯不適感,檢查后也無不良反應發生。經檢查后篩查出23例(2.30%)患者存在消化道早期癌癥,其中有例為13例(1.30%)為胃癌、10例(1.00%)為食管癌。
觀察組的一次檢查完成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χ2=128.41,P<0.05),見表 1。

表1 比較兩組的一次檢查完成率(n/%)
觀察組的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t=6.99 ,P<0.05),見表 2。
表2 比較兩組的滿意度評分(±s,分)

表2 比較兩組的滿意度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評分對照組 500 68.94±5.68觀察組 500 89.57±5.40 t 6.99 P<0.05
內鏡窄帶成像技術是運用濾光器將普通內鏡疝燈光源發出的寬帶光譜過濾掉,然后通過窄帶光、藍光波等對患者的胃黏膜進行穿透觀察,以此判斷患者是否存在上消化道早期癌癥[4-5]。因為藍光波能夠將消化道黏膜表面的腺管開口和表淺血管顯像出來,而窄帶光則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可將黏膜下層的血管顯像出來,從而有利于醫師對患者的胃部黏膜腺管形態和血管、下血管形態等進行觀察[6-7]。此外,該檢查技術還能夠精確地引導活體檢查,從而提高消化道癌前病變的檢查率,以此保障疾病診斷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檢查過程中為患者提供正確、規范的護理配合對于檢查的順利進行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檢查前,護理人員將檢查的相關內容一一告知患者提高其對檢查的了解,從而促進其對醫護人員工作的配合度;在檢查過程中,護理人員注意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與醫師做好配合,跟上醫師的操作節奏,避免患者在進鏡、退鏡時出現不適癥狀[8-9]。通過無細縫的護理配合,不僅節約了檢查時間,還能減少患者的不適反應,避免了反復檢查情況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10]。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一次檢查完成率與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
綜上,內鏡窄帶成像電子染色技術可作為上消化道早期癌癥篩查的有效手段,配以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檢查的順利進行并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