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燕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江蘇 揚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臨床常見的一類疾病,新生兒在出現28天內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中膽紅素的指標異常[1],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除了進行有效的治療以外,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也極其重要,有效的護理可使得患兒的高膽紅素血癥癥狀消退[2]。現本文就對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中應用撫觸護理的效果展開討論,具體內容如下。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82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均為足月分娩;經過臨床檢查,母親沒有其他不良疾病,患兒排除感染、溶血等其他疾病因素;隨機分綜合組與常規組各41例;兩組無差異,見表1。
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療以及檢查,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綜合組再進行母乳喂養、撫觸、游泳、家長多元化健康宣教等綜合護理干預。
1.2.1 加強母乳喂養指導
護理人員應引導母親正確的母乳喂養,同時還需給其介紹母乳喂養的必要性與作用,增多母乳喂養的次數,保持6-8次/日。此外,母乳喂養間隔時期,隨時評估母乳量,喂養葡萄糖水,促進排便排尿,加快高膽紅素血癥消除。
1.2.2 游泳護理
根據新生兒的體重、領圍選擇合適的游泳圈型號,操作前進行泳圈緩慢充氣,檢查頸圈型號、保險插口、有無漏氣等。母乳喂養后1h進行,每次15分鐘左右,室溫控制28℃左右,水溫38℃左右。
1.2.3 撫觸護理
撫觸前應先評估患兒狀態,確保患兒耐受度良好,可在溫箱或病室內完成撫觸護理,注意保暖,撫觸多采用順時針方向實施3min后,再調整為逆時針方向撫觸3min,循環往復進行,操作時保證用力均勻、平穩,先輕后重,在對患兒的腹部進行撫觸時避開臍部,避免對臍部造成損害;將室溫控制在25攝氏度,將門窗關好。
1.2.4 健康宣教
對患兒家庭進行健康宣傳教育,消除其焦急情緒,及時將患兒的喂養以及精神情況通知家長,存在問題時及時耐心的講解,盡量降低患兒家庭的壓力。
SPSS 15.0軟件分析,計數計量資料應用χ2、t檢驗。
綜合組初排胎糞、胎糞轉黃、黃疸消退及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P<0.05);排便次數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治療5天以后綜合組TB、DB、TCB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新生兒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排便、黃疸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3 兩組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屬于新生兒期多發的疾病之一,為膽紅素的代謝發生異常導致了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水平發生持續增高[3],進而引了起新生兒童全身的皮膚、鞏膜、黏膜黃染,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帶來極大的影響[4],會引發神經功能損害,病理性黃疽較重患兒會出現嚴重者核黃疽,造成嬰兒死亡[5],即使生存多伴有后遺癥,所以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早期治療及護理措施非常必要[6],臨床主要應用藍光照射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護理的要求也逐漸升高[7]。
按照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因素,單純依靠治療手段對患兒進行干預的效果不夠理想,一般臨床上還會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8],比如,體征監測、病情監控、眼部護理、臍部護理及保暖護理等常規護理,但單純對患兒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的效果不明顯[9]。本文綜合組實施系統干預:護理過程中注重建立早產兒自身的吮吸吞咽功能,即指導產婦對早產兒實施母乳喂養,利用母乳中含有的多種營養物質和成分幫助新生兒的胃腸道功能得到建立;游泳會消耗一定體力,從而有利于增加食欲[10],進而顯著改善胃腸蠕動功能,增多排便次數,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產生率,有效改善代謝增強兒免疫力[11]。撫觸護理是一種通過手法對患兒進行輕撫、輕柔的護理干預手段,通過撫觸護理可以使得患兒的腸胃道蠕動規律得到保障,使其在早期可將胎糞排除,刺激患兒的中樞神經系統[12],使得腸道菌群分布均勻,尿膽原得到增加,從而達到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的效果,抑制膽紅素經循環系統入血,促使患兒順利排出膽紅素,進一步促進高膽紅素血癥消退,達到預期護理目標。結果顯示綜合組初排胎糞、胎糞轉黃、黃疸消退及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P<0.05);排便次數高于常規組(P<0.05),治療 5天綜合組TB、DB、TCB均低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新生兒體質,促進新生兒血清膽紅素的排泄,降低血清總膽紅素含量,促進高膽紅素血癥消退,可起到防治新生兒病理性高膽紅素血癥作用,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