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真,朱吉星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四隊,江西 景德鎮 333000)
江西銀山銅鉛鋅多金屬礦床中銅為主礦產、共生礦產為鉛鋅銀,此外還有伴生礦產金、銀、硫。在深部勘探資源量估算中金金屬量為57 噸,經濟價值極高,是一種極為重要的伴生元素[1]。因此、掌握好金含量的分布特征,可以促進我們更加合理的利用好這一重要貴重金屬,為今后找礦提供參考價值。
在本文之前早有前輩對銀山銅鉛鋅多金屬礦床中金的分布特征進行了研究分析,取得了一些認識[2,3]。但是,前人是基于淺部(-420m 標高以上)進行了樣品的采集研究,樣品數量有限且缺少深部樣品數據。本文在前人的成果基礎上,結合深部勘查工作中大量的基分樣品對金含量重新進行了梳理研究,得到一些新的認識及規律總結。
銀山銅鉛鋅多金屬礦床位于江西省德興市以北約3.5km 處,礦床位于贛東北深大斷裂與樂安江深斷裂帶之間,銀山礦區主要出露地層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張村巖組,巖性為千枚巖類和砂巖組成的淺變質巖。另有白堊系打鼓嶺組零星分布于張村巖組上部,該地層中多為沉積礫巖、火山碎屑巖和火山熔巖[4,5]。新元古界張村巖組是該區主要賦礦地層。
銀山礦區內地層經受了多期次復雜構造運動,其主要構造為銀山背斜及軸部斷裂帶。銀山背斜兩翼陡峭、褶皺緊密,其軸向為NE 約45°,向NE 傾伏,走向約70°。沿銀山背斜軸部發育的主干斷裂為背斜軸部斷裂帶。軸部斷裂帶走向北東45°,傾角接近90°,被次火山巖充填[1,2]。
銀山礦區巖漿活動頻繁。從海底的噴流、深成巖漿侵入以及陸相噴發都有所表現,其中燕山早期區內巖漿活動最為強烈,從早到晚可劃分為3個噴發-侵入旋回。第Ⅰ旋回為酸性巖漿噴發-侵入,噴發早期堆積了流紋集塊角礫巖、流紋巖等,末期有石英斑巖體侵入千枚巖中,并伴有隱爆角礫巖。第Ⅱ旋回為中酸性噴發-侵入,形成了英安質角礫巖、英安斑巖、隱爆角礫巖等。第Ⅲ旋回噴發-侵入,規模較小,火山活動在西山火山口內,形成角閃安山玢巖[5]。
銀山銅鉛鋅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普遍認為與第Ⅱ旋回的火山-次火山作用密切相關,早期以銅硫金礦化為主,晚期一鉛鋅銀礦化為主[1]。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銅礦、黃銅黃鐵礦、黃鐵礦、黝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等[4-8]。
通過對銀山礦區3.26 萬件鉆孔基本樣品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礦區內整體地層中金含量為419.26×10-9,為上陸殼豐度值的232.92 倍。其中在新元古界張村巖組中金含量為421.61×10-9,在白堊系打鼓嶺組中為338.06×10-9,結果表明在張村巖組地層中金含量遠高于打鼓嶺組地層。
為分析金含量在不同巖性中的分布特征,表1 列出本區主要巖性中金含量,可得出以下結論:
(1)在所有千枚巖類中硅質含量高的千枚巖金含量最高,綠泥石含量較高的千枚巖中金含量均較低。
(2)絹云母千枚巖金含量最為接近礦區整體均值,且樣品數最多,可說明其在該礦區分布廣泛、具代表性。
(3)侵入巖中除石英閃長斑巖金含量普遍低于整體地層均值。
(4)在侵入巖中,石英斑巖與英安斑巖金含量基本一致,且石英閃長巖類巖石中金含量遠大于斑巖類巖石,表明在酸性巖石中不利于金的富集。

表1 銀山礦區不同巖性中金含量一覽表
銀山礦區內共分五個區段,按礦種又可分為兩個大類,5 種主要礦物。通過進一步分析,利于對金的分布特征有更加全面詳實的認識。
通過分類統計發現不同區段金含量存在明顯差異,從表2可得:
(1)銅礦區段金含量普遍大于鉛鋅銀礦區段,總體算數平均值是鉛鋅銀礦區段的2.92 倍,說明金主要形成于巖漿早期的銅硫金礦化。
(2)銀山西區段金含量遠高于其他區段,本次所有高金含量(Au>5.0g/t)樣品中該區段樣品總數占39.15%,且金礦化較為連續,在ZK-401 鉆孔視厚度達10.54m,該區有較大找礦潛力。
主要礦物按礦石類型分為銅礦石和鉛鋅銀礦石,在銅礦石和鉛鋅銀礦石中金含量分別為491.29×10-9、167.99×10-9,可說明金與銅礦石關系更為密切。從表3 可知:
(1)在黃銅黃鐵礦物中金含量最高,是其他礦物的1.94倍~13.91 倍。
(2)含黃鐵的礦物金含量比黃銅礦高,說明黃鐵礦為金的主要載體。

表2 各區段中金含量分布情況

表3 主要礦物中金含量統計
通過近年在銀山礦區的工作認識,并對大量樣品中金品位數據進行不同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銀山礦區主要出露地層新元古界張村巖組中金含量遠高于白堊系石溪組。
(2)銀山西區段金含量遠高于其他區段,且礦化好、厚度大,有較大找礦潛力。
(3)絹云母千枚巖中金含量與整體地層基本一致,而侵入巖中金含量普遍偏低,淺變質千枚巖為金的主要物質來源。
(4)在該礦區侵入巖中,中基性巖石金含量遠大于酸性巖石。
(5)金與銅礦石類型的礦物關系更為密切,黃鐵礦為金的主要載體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