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英
(重慶銀橋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重慶 400000)
在新時代背景下,建設小城鎮對于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建設美麗國土具有戰略意義。為了給人民提供文明舒適便捷的人居環境,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景,本文開展基于“問題”、“需求”、“目標”“保障行動”四維導向在小城鎮鎮街人居環境提升規劃思路研究,有助于全面推進小城鎮鎮街人居環境提升[1]。2018年汕昆高速的開通為陽山縣楊梅鎮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楊梅鎮正處于鄉村性社會向多產業并存的現代社會過渡階段,本文以這個典型的小城鎮探索小城鎮鎮街人居環境提升規劃思路。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我國小城鎮數量從2170個左右增加到如今約18000個(不包括城關鎮和郊區鎮)。從2002年底的“十六大”關注大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開始,國內城鎮化水平開始保持較高的增速并扭轉各自孤立的發展局面,逐漸形成新型城鎮化的概念。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1個百分點。
根據近十年發展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和縣城數量均在減少,而小城鎮則在持續增長。從人口規模來看,我國大約60%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鎮的鎮域范圍內,2012年起小城鎮人口增長速度已逐步追上城市和縣城的人口增速。從用地規模來看,我國小城鎮總用地面積達39702km2,占我國城鎮建設用地的1/3。最近10年,小城鎮的土地城鎮化要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速度。
陽山縣楊梅鎮位于陽山縣最南端,行政區域總面積153.5km2,距離縣城53km,國道358公路穿境而過。楊梅鎮鎮域總人口6661人,楊梅鎮城鎮人口等級規模位于最低梯隊(1000人以下)。通過對案例走訪座談、實地踏勘、問卷調查,小城鎮普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村鎮體系發展不均衡,鎮域以農業型村莊為主,村鎮職能分工不明顯;鎮區整體風貌缺少文化特色和生態特色。
鎮區內還沒有形成以主次干路為骨架、支路網為補充的道路網絡系統,缺乏公共停車場,停車位數量嚴重不足,機動車在街道隨意停靠。楊梅鎮對外交通條件良好,汕昆高速在楊梅鎮有一個出入口和服務區,國道358貫通楊梅鎮區,便捷的外部交通條件使農產品運輸更加快捷便利,同時帶動楊梅鎮特色農業及鄉村旅游的發展。
排水體系較為混亂,排水管道為合流制,就近排入溝渠、河涌等水道。因建設時序和地形地貌影響,合流管道的縱坡較小,管道的水力條件差。現狀排水管渠缺乏清疏呈現淤塞現象。
供水能力、供水質量及管道后期維護都存在問題,無法保障城鎮居民正常用水需求。
楊梅鎮未開展管道燃氣工程,供氣設施規模不足,單一的瓶裝供氣方式,難以滿足逐漸增多的中高層建筑用戶、工業用戶的需求。
鎮區缺乏文化設施,體育運動場所、公園廣場、市場和商業設施陳舊,運營困難,滋生“臟、亂、差”現象。
環衛設施設置雜亂,垃圾亂堆亂放;廣告牌亂懸亂掛情況較嚴重,建筑墻體亂涂、亂畫、亂貼隨處可見;市場流動攤販占道經營,亂擺亂賣,市場內部環境臟、亂;房前屋后隨意堆放雜物情況常見;街道車輛占用人行道,車輛亂停亂放現象較嚴重。
縣域城鎮化是以縣域為重點自下而上的本地城鎮化發展范式,是以中小城鎮為主要載體,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就地就近城鎮化[2]。在新時代背景下,建設小城鎮對于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建設美麗國土具有戰略意義。
3.1.1 為“就近地城鎮化”模式提供基礎保障
長期的城鎮化實踐證明,“就近地城鎮化”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異地城鎮化”帶來的如“半城市”、“農村空心化”等遺留問題。建設小城鎮、全面推進鎮街人居環境提升對于就近地吸納農業人口轉移、推進城鎮化進程提供基礎保障。
3.1.2 有助于夯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平臺
小城鎮的建設處于縣域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中間層次,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就近城鎮化的重要著力點和支撐點[3]。
3.1.3 以人為本,提升品質
新時代背景下,小城鎮建設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加開敞空間和公共活動空間,改善人居環境,實現人民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推進小城鎮鎮街人居環境全面提升,有助于建設高品質居住空間與公共服務、構建高水準公共空間與游憩體系,實現美麗國土、美好中國的愿景。
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是新時代小城鎮建設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通過對小城鎮社會經濟情況、自然環境情況、歷史文化情況、土地利用情況、建設風貌情況、公用工程設施情況、公共服務設施情況、鎮區“六亂”情況等全面分析研究,以問題為導向提出解決措施,全面提高小城鎮鎮街人居環境質量。以楊梅鎮為例,通過梳理鎮街建設現狀問題,提出如下解決措施:
(1)進行垃圾、污水、“六亂”專項整治;
(2)對過境街道(主街道)、門戶節點整治提升,打造楊梅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鎮街門戶形象;
(3)對農貿市場進行整治,改善農貿市場臟、亂、差的公共環境;
(4)完善群眾康體公園的建設,為群眾提供康體休閑活動場地,著力打造“便民文體服務圈”。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3],文明、舒適、便捷的人居環境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為實現人民對人居環境的基本需求,讓群眾過上文明舒適便捷的美好生活,小城鎮鎮街人居環境提升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按照廣東省衛生鎮和文明鎮標準要求,深入開展鎮街綜合整治行動,針對影響鎮街面貌的“臟、亂、差、臭”現象進行專項攻堅整治,改善鎮街環境衛生狀況,并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打造規范干凈整潔有序的鎮街環境。“三項”整治規劃包括垃圾專項整治、污水專項整治、“六亂”專項整治。
3.3.2 “六個一”工程規劃
規劃應彰顯不同區域、不同鄉鎮的山水格局、空間形態、歷史文化景觀風貌、地域建筑等特色。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整體規劃手法,運用節點體現各鄉鎮主干路(街)沿線地區(鄉鎮中心區)開展整治提升工作。
(1)整治提升各鎮主次入口,宜利用自然環境資源和當地特色文化特征,營造具有當地民俗文化、彰顯地域特色的鎮街門戶形象節點。
(2)對過境街道整治提升,基于現狀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在設計上對目前較為雜亂的過境街道進行綠化美化、景觀提升、交通整治等。
(3)合理對主街道進行改造提升,整治街道空間,協調生活性空間、商業空性間與其他類型空間的關系,凸顯傳統建筑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景區。
(4)全面推進鎮區農貿市場和農產品集散中心改造提升工作,通過利用改造市場硬件設施和加強日常管理,以達到創建文明鎮的相關標準。
(5)廁所整治提升,在規劃上科學性選擇公廁布點,按照公廁新標準設計和建設,做到廁所軟硬件不斷提升,推動鄉鎮旅游大發展。
(6)通用對閑置用地進行廣場改造,周邊建筑的加以修飾,形成較為統一的風格,配套小型文化體育設施,著力打造“特色便民的活動空間”。
3.3.3 “三個縱深”工程規劃
“三個縱深”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向街區主次街道縱深整治提升;②向綠化亮化美化整潔化縱深整治提升;③向文化建設+文明建設縱深提升。
基于城鎮發展的宏觀背景分析和綜合發展條件梳理,對鎮區未來發展的遠景判斷與構想,把握小城鎮全域戰略定位,因地制宜建立小城鎮城鄉一體化、城鎮特色化戰略目標。
楊梅鎮計劃用三年時間完善鎮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補齊人居環境突出短板,推動楊梅鎮街全面提質,努力實現“一年一小變、兩年一中變、三年一大變”,從而更好聯結城鄉、輻射帶動周邊鄉村地區發展,實現楊梅鎮“森林小鎮”、“生態整潔鄉鎮”、“宜居鄉鎮”、“文明幸福鄉鎮”的建設目標。

圖1 楊梅鎮建設目標
加強規劃的可實施性是推動小城鎮鎮街人居環境建設的關鍵。規劃應以行動為導向提出實施路徑,遵循定性(性質)、定用(用途)、定量(規模)、定位(位置)、定序(時序)、定責(責任)的六定原則,保障各項建設內容有序落地[4]。

圖2 基于“四維導向”的規劃技術路線
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各類規劃建設活動應嚴守生態安全、國土安全、糧食安全和歷史文化保護線,但在長期規劃建設實踐工作中,也發現多數小城鎮存在建設用地供應不足問題,導致配套基礎設施和公服設施項目無法落成,為了更好地推進小城鎮的建設,以下兩個重點問題留待討論。
(1)小城鎮鎮區建設用地如何節約集約利用。
(2)如何通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解決小城鎮鎮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