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云

楊雯
2003年,楊云的父親在南京市江寧區衛生監督所工作,非典爆發后,他第一時間沖在了“抗非”一線。“那時,我住校讀高中。我姐讀大學,也住校。就聽媽媽說,爸爸整天不著家,抗非典。”父親整日在一線為了救死扶傷奔走忙碌,是2003年那場疫情給楊云和姐姐楊雯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喚起了楊云年少時的記憶,“我要和爸爸一樣,投入這場戰役。即使不能像白衣戰士一樣沖鋒陷陣,至少可以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家的傳統。”
“大年三十那晚,我的好朋友、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教授王顥,參加了馳援武漢醫療隊。他告訴我一線防護物資緊缺,還發了幾張自己戴著很普通的一次性醫用口罩的照片,這讓我格外擔心。”楊云說,王顥剛去武漢時,因為人手緊張,“每天除了救治病人外,還要搬運物資,太辛苦了。”楊云的主業是做投資,想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有不少人從事醫藥產業,她當即決定運用自身人脈資源,盡可能為一線醫生籌措物資。
“一邊在幫武漢前線聯系緊缺醫療物資的調運,一邊就接到王顥所在的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接受社會捐助的消息,我第一時間便聯系上了相關負責人,希望能為他們提供需要的物資。”確定好需求后,楊云的手機便一直處于“熱線”狀態,“從大年三十到2月20日,每天都在和前方聯系,問他們缺什么,然后發動朋友圈從全國各地的廠家找貨源。”
在楊云的手機備忘錄中,詳細記錄著各種前方急需的防疫物資:醫用手套、三氯消毒片、紫外線消毒燈、耳溫槍、耳溫槍替換膜、84消毒液、防護服、面屏、眼罩、口罩……這段時間,楊云公司的儲藏室里總是有一箱箱正在清點、打包的貨物,等待陸續運往湖北抗疫前線。
親身參與到這場戰疫中,讓楊云時時刻刻感受到父輩戰非典的那種豪情——“眾志成城,彼此溫暖”。每次要發貨時,公司員工們總是自發前往,幫助打包、搬運、寄出。“為了防止防護物資受潮,大家會在包裝箱外細心地裹上工業保鮮膜。為了給武漢同胞們打氣,我們還寫下了‘馳援武漢,與你同在,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留言。”楊云相信哪怕一個微小的細節,也能傳遞溫暖與力量。
楊云在后方忙于籌集物資時,姐姐楊雯正沖在南京的抗疫一線。楊雯在江寧區東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工作,“1月23日,我已經請好年假,去超市采購年貨,準備和老公一起去河南的婆婆家過春節。”楊雯說。剛到家,她就接到了全員回崗待命的通知,“我趕緊給老公打電話,他是警察,肯定要值守一線,我們一致決定取消回河南過年的打算。”果然,當晚楊雯就被派至客運站給返寧旅客測量體溫,之后又駐扎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的集中隔離點;她的丈夫則去轄區內防控一線值守。疫情發生后,隔離點看護、卡口執勤、測量體溫,楊雯和丈夫一直奮戰著。
忙碌之中,姐妹倆沒太多時間照顧家里。楊云有一個8歲的兒子,已經一個多月沒時間照看了,卻發現他這段時間變得懂事多了。“前兩天晚上,他突然跟我說,羨慕我能做這樣光榮的事情,以后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和我一樣。”楊云聽到后欣慰地笑了,感到一種溫暖的聯結正在家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