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陽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運算定律”第一課時“加法交換律”。
教材分析:教材主題圖以公路為背景,畫出了旅行途中記錄行程的情境。
例1是在主題圖的基礎上提出了要解決的問題。解答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條件,都在主題圖中。基于情境圖提出的加法運算問題。通過兩個學生不同的列式,得到40+56和56+40兩個加法算式,并從計算結果相等得到一個等式:40+56=56+40。提出“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引導學生從更多“交換兩個加數,和不變”的算式中發現規律,從而為歸納加法交換律作準備。從教材的縱向聯系來看,在前面學生已學過加法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通過本課時的教學,首先可使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為后面學習加法的簡便方法打好基礎。其次,用不完全歸納法概括出加法交換律的文字、圖形表述形式和字母表達法,一方面提高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為以后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基礎。“做一做”及練習五第2題,讓學生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結合以前學過的交換加數驗算的方法,喚起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并強化對加法交換律內涵的理解。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
2.參與運用加法交換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說理、推理能力。
3.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
教學難點:熟練應用加法交換律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出新知
1.課件出示口算題。
35+27=? ? 43+65=? ? 124+361=? ? 186+14=
提問:它們都是哪種運算?以35+27=62為例,說一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加法是一種什么樣的運算?(加法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
2.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加法運算中的一些比較規律性的知識,來學習加法運算定律。(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尋找規律
1.課件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說出從中獲得的信息并提出問題。
李叔叔今天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怎樣列式?指名學生匯報,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0+ 56
=96千米? 56+40=96千米。
3.兩個式子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起來?“=”板書: 40+ 56
=56+40。
4.觀察這個等式的左邊和右邊,你發現了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猜想: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個結論成立嗎?
三、驗證猜想,形成認識
1.怎樣驗證猜想?根據學生舉例驗證的方法自主學習。
2.小組交流,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驗證的方法和結論。
3.展示交流,希沃投影展示各小組列舉的實例,每小組一名代表陳述驗證結論。
4.加法交換律的表示方法。
①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小組臺前匯報,介紹自己的表示方法。
預設:甲+乙=乙+甲? ? △+○=○+△? ? a+b=b+a
【設計意圖】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符號感,提高了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為以后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基礎。
5.教師總結(或引導學生總結):這個規律是加法的一個很重要的運算定律,它的名字叫加法交換律。在數學上,我們通常用字母a和b來表示兩個加數,那么加法交換律用字母表示為:a+b=b+a。
【設計意圖】在學習加法交換律時,遵循先觀察,再交流,讓學生初步感知規律;再舉例驗證,進而發現總結規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課堂氛圍和諧、活潑、寬松。
四、應用成果,鞏固新知
1.運用加法交換律填上合適的數。
300+600=(? )+(? )? ?(? )+65=(? )+35
2.給運用了加法交換律的式子打“√”。
①476+246=246+476 (? ?)
②甲×乙=乙×甲? ?(? ?)
③563+248+362= 563+362+248(? ?)
④23+49+51=49+53+21(? ?)
3.回憶:我們在以前學習的過程中,什么時候用到過加法交換律?(加法驗算。)
完成課堂作業:計算下面各題,并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
38+456? ? 307+348? ? 123+2847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題目,既鞏固了今天學的新知識,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五、總結收獲,自我評價
在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中,你收獲到了什么?還有疑惑嗎?
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旨在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提出猜想——舉例驗證——總結定律”這一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這一運算定律的探索過程,教師注重學習方法的有效滲透,為后續加法、乘法運算定律的學習打下基礎,也讓學生從中體驗用所學知識成功解決實際問題的喜悅情感從而達到學以致用。
教學中,創設主題圖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讓學生根據獲得的數學信息自由地提問,然后進行列式解答。通過對兩個算式“40+56=96,56+40=96”的觀察比較,讓學生初步感知得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個數學規律。進而引導學生提出猜想: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個結論成立嗎?有效激起了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思考、探索規律,為舉例驗證埋下伏筆。在舉例驗證這一突破重點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舉出類似的等式,在全班交流發現的規律,得出結論:不管兩個加數的位置怎么交換,它們的和都不會改變。經歷這一歸納過程,讓知識的形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然后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換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和概括性,發展學生的符號感。通過幾個層次的練習,由簡單應用加法交換律填空到靈活應用這一定律判斷解決問題,讓學生投入到有趣的數學學習中,這既鞏固了本節知識點,也為后續教學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作好了鋪墊。
有得必有失。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些許遺憾和不足:在處理“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這一環節時錯失了拓展的機會,可以繼續追問學生——三個數相加這個規律還適用嗎,可以怎樣表示呢?我想這樣處理,數學思想的內涵與滲透、拓展與延伸才得以有效體現。
通過本節的探索提升,學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思想方法,為下節加法結合律以及乘法運算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 ?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