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地方高職院校轉型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包括:國家經費投入不足,院校缺乏必要支撐;發展定位模糊,辦學特色不明;課程設置重基礎輕實踐,培養模式服務區域經濟效果不佳;師資數量較少、質量不佳等現實困境。為此,政府應當完善扶持政策,保障轉型資金來源;院校應當立足地方進行科學定位,基于社會需求突出辦學特色;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調整培養模式,凸顯區域性;完善師資結構,提高“雙師型”教師數量。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地方高職院校;轉型發展
[作者簡介]白午光(1983- ),女,河南鄭州人,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河南 ?鄭州 ?45006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河南省民辦高校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qn-216)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7-0058-04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然而,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我國地方高職院校的進一步轉型發展受到極大限制。探索地方高職院校轉型發展仍然面臨的現實困境與應然出路,既有助于更新高等職業教育理念,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理論,也有助于指導轉型工作的開展,提高地方高職院校與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社會認可度。
一、地方高職院校轉型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國家經費投入不足,高職院校缺乏必要支撐
現階段地方高職院校的財政收入主要由五部分組成:當地政府教育部門專項撥款、學生學費、院校自主經營收入、企業合作捐助和其他各界的資金援助。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政府撥款支持力度和注資周期穩定性不同;高職院校自主經營難以形成較大的產業化規模,企業合作捐助受企業效益及合作形式的影響較大,社會各界捐助則傾向于重點高校,地方高職院校受到的資助有限。
(二)發展定位模糊,辦學特色不明
1.發展定位不清晰。地方高職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角色轉變是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地方高職院校長期以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為導向目標,人才培養趨向于技術員和工程師的重合區域,對綜合素質和理論知識要求較高,部分高職院校據此盲目向綜合性大學發展,而對自身的特色專業和優勢學科未能繼續發展和鞏固,偏離了原有的辦學目標和發展轉型宗旨。
2.缺乏鮮明的辦學特色。其一,在實際轉型發展過程中,辦學定位目標重疊、章程設立單一、課程設立以及學科專業化建設不足,部分高職院校生搬硬套傳統本科院校的辦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雖然設立了實踐環節,但受師資教育水平、實踐訓練基地和經費投入等的限制,教學效果較差。其二,高職院校對維護自身教育口碑意識較差,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信息反饋機制建設不足,在招生和就業工作中對社會大眾的宣傳和普及不足,教育質量把關過程缺乏嚴格有效的審核機制;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的認可度不足,社會公眾對地方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也存在質疑。
(三)課程設置重基礎輕實踐,培養模式服務區域經濟效果不佳
1.實踐課程設置不足。在地方高職院校的轉型發展過程中,過分重基礎輕實踐。主要表現為以下四點:其一,開設的專業實踐課程較少,大量的基礎理論課和公共選修課雖然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寬度,但在專業專精和技能實踐方面有所不足。其二,課程安排順序不科學,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的整合不足,知識體系難以相通;從人才培養周期來看,實踐教學環節集中安排在畢業前半年內,前期大量的基礎理論教學脫離了實訓,實踐能力提升有限。其三,課程的構建依托于學科系統,強調了知識的體系化和完整性,但對實踐環節有所忽視。其四,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授課內容與實際生產脫節嚴重;教學設備和儀器老舊,培養的畢業生無法適應企業生產操作;校企合作辦學能力不足,學生無法在企業中進行實訓。
2.培養模式服務區域經濟的效果不佳。高職院校轉型發展具有“區域性”特征,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人才。然而,高職院校專業設立和課程構建未能與區域發展和人才需要相匹配,難以取得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區域內校企深度合作不足,企業與高職院校的權益劃分不科學,難以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高職院校學生的技能與企業需求不一致,學生的實習工作不僅未能創造經濟價值,反而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轉。
(四)師資數量較少,質量不佳
地方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緩慢,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首先,教師招聘途徑單一,而且招生人數逐年擴招導致師生比較低。其次,教師的學歷背景和實踐教學經驗不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雙師型”教師短缺,教師的知識面、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難以適應教學要求,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平臺建設緩慢,缺少教師的實踐鍛煉和產學研結合能力培養過程。最后,行業人才的任職率較低。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兼職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但由于兼職教師的政策制度、福利待遇和保障體系不足,企業高級技術人員不愿到高職院校任職。在教學實施環節,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及與學生的溝通能力不足,教學效果較差。
二、地方高職院校轉型發展困境的應然出路
(一)政府完善扶持政策,保障轉型資金來源
1.政府要積極鼓勵地方高職院校轉型發展。其一,政府要為高職院校的轉型提供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提高地方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和認可度;政府組織基層管理人員在社區中開展宣傳教育,在當地人才市場普及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情況;借助媒體平臺,開展專題報道,提升其知名度;對地方高職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做好預案,相關部門制定好應急方案,切實保障高職院校的穩定發展。其二,政府有關部門要為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對優秀教師予以獎勵和補貼,為科研成果產業化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專項教育發展資金用于補貼高職院校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引進。
2.政府要加強校企合作辦學中對企業的補貼優惠政策。其一,地方高職院校的轉型發展需要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政府需要協調好企業、地方高職院校和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為高職院校轉型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在基礎設施建設、共享信息資源平臺搭建、學生實踐教學基地的維護和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資金補貼、教育經費和場地設備,鼓勵企業投資,共同優化資源配置。其二,政府有關部門要提高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企業的參與程度,可設立教育建設專項基金,鼓勵校企進行產學研合作;不斷完善校企合作過程的有關條例和法規,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義務,建立保障體系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對參與企業提供一定的稅收減免和政策優惠;政府要發揮樞紐作用,主持開拓校企雙方的合作渠道,在人才培養、產業研發、業務開展等方面建立透明公開的信息共享平臺,組織成立可以經辦校企合作事宜的第三方組織,為校企的深度合作建立良好的組織形式,增加雙方合作過程中的自主經營權和辦學權。
(二)立足地方進行科學定位,基于社會需求突出辦學特色
1.地方高職院校應當立足地方進行科學定位。第一,地方高職院校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保證辦學特色,要充分考慮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自身的辦學歷史。高職院校發展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優勢和劣勢都客觀存在,要針對自身硬件設施如圖書館、教學設備、實踐中心和運動館等,文化內涵如校園文化和地區特色文化厘清歷史脈絡,總結自身的辦學歷史,明確自身的特色。二是實際情況。大部分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一致,辦學能力與綜合型院校相比還存在差距,發展應用型職業教育更為適合。三是高職院校的辦學要與社會人才需求相一致。地方高職院校應當向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滿足當地的人才需要;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要選擇規模適宜、需求相同的企業,新興中小型企業成立時間短、發展快且科技人員缺口大,適宜作為合作企業。地方高職院校要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致力于滿足地區經濟發展。
第二,地方高職院校的科學定位要以“服務”為導向。地方高職院校的轉型辦學要基于地方建設和自身發展,合理定位服務范圍并確立服務層次與內容。一方面,高職院校在確立服務范圍的過程中,不能將自身局限在當前的小區域中,要整合多方資源,依照科學發展規律,緊跟全市、全省甚至全國的發展腳步;另一方面,在對服務層次與內容進行選擇時,地方高職院校要基于自身辦學特色,大力扶持重點學科專業,提高學科在當地經濟建設中的參與度,使培養的人才層次與當地經濟建設發展結構相匹配。
第三,地方高職院校要取長補短,合理設置發展目標。地方高職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基于自身辦學規模、教育資源、當地教育環境等方面設置發展目標,在各類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合理分配資源,積極開展教育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創新,學科建設方面保持傳統優勢專業并依據市場需求發展新興專業,提高社會關注度,培養社會責任感,切實保障教學質量。
2.地方高職院校應當基于社會需求突出辦學特色。第一,要基于地方需求,積極參與本地區科技發展論壇和技術交流會,為政府充當智囊團,對產業結構調整、地方制造業和產業技術進行指導;重視區域支柱性行業與企業的發展,根據其用人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發展特色專業,并以此為中心構建區域專業集群,充分推動優勢學科建設。第二,積累社會聲望,提高社會認可度,既要保證教育質量,與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及時進行信息反饋,還要充分向社會傳達高職院校的招生和就業信息,提高知名度。
(三)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調整培養模式,凸顯區域性
1.地方高職院校應當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第一,地方高職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從行業角度入手合理調整學科建設和課程內容,積極與企業合作;與不同院校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實現信息圖書資源共享,在院校間建立聯合實驗室,實行教師互助和學生互訪,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第二,依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編寫教材以及開設課程。地方高職院校要根據當地的文化、產業結構和經濟資源來調整學科建設。如在礦石類資源豐富的地區,地方高職院校可以開設礦石開采和地質勘探類專業。地方的文化、歷史和自然資源也可以整合到地方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中,建立地區文化圈,如在江浙滬地區設立吳文化實踐教學中心。第三,地方高職院校要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大力發展實踐教學環節。地方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著重于提高學生技能的實踐性,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和模擬仿真實驗室,為學生的技能訓練提供完善的服務條件;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立足于畢業生的職業發展需求,兼顧好基礎教育和實踐教學。
2.地方高職院校應當調整人才培養模式,重點突出區域性。第一,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要基于法律、政府和學校三個方面,貫徹落實我國教育方針與戰略,專業課程的開設還要參考自身的辦學特色。第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要基于區域產業鏈的結構發展,保證學生專業與地區產業鏈無縫銜接,職業要求與崗位能力要求在學生的課程安排中顯現。第三,在人才培養標準和方案的制訂過程中,地方高職院校要在政府教育部門的組織批準下,廣泛邀請行業專家、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校內外教育管理人員共同參與,從而使得培養方案更加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
(四)完善師資結構,提高“雙師型”教師數量
1.要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機制。教師的學歷是基本條件,從業經驗與職業資格證書也是必備條件。地方高職院校既要求教師的學歷背景滿足條件,也要求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還要求其能夠主動學習行業領域內的最新技術知識,可開展前沿性的實踐教學,能預見專業發展趨勢,充分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指導學生的職業發展。
2.基于學校現狀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依據“雙師”標準培養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其一,要對教師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幫助其定位自身的教學發展方向,鼓勵教師從事科研活動,形成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的職業道路。其二,要建立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為企業經驗較少的教師提供產學研合作的機會,鼓勵其深入生產線,在企業生產中指導學生進行實踐生產。其三,地方高職院校要建立教師培養機制,一方面與企業進行合作,邀請高級技術人員對教師的實際生產技術進行培訓,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另一方面,應將教師分批送往國內外一流高校參與訪學、學術交流和課程進修,邀請行業專家教授定期為教師開設指導講座,提高教師學術和教學水平。
3.積極引進校外優秀人才進行短期教學。高職院校要邀請行業的專家和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短期任職,為學生傳授實踐領域的感悟和經驗;為內部教師和短期任職教師安排交流研討會,鼓勵其討論行業領域最新的技術進展,研究地方高職院校的轉型方向,為地方高職院校的轉型發展提供思路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賈文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芻議——以山西傳媒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6-8.
[2]劉信陽.行政驅動與自主變革: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8):13-16.
[3]梅國平,劉小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校教學轉型探析:信息技術發展的視角[J].江蘇高教,2018(1):40-43+98.
[4]索紹新.轉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實踐育人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J].教育與職業,2017(13):99-103.
[5]王鋒,王運來.新建本科院校突破“圍城之困”的理性思辨——基于教育依附理論的視閾[J].現代教育管理,2018(1):36-42.
[6]張偉,徐廣宇.政府視域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方式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6(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