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香
【摘要】“沙井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課程涉及的內容廣泛而博雜,課程初步實施以后,發現很多問題,諸如學生認識的偏差、學生興趣偏低、教材編排系統性等問題,本文將逐一論述。
【關鍵詞】課程實施? 興趣與認識? 教材編排
【課題】本論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沙井文化背景下校本課程開發策略研究” 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143]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23-01
沙井文化是河西走廊文明的一顆明珠,但是因為河西地處偏僻,教育理念落后,尤其校本課程開發的腳步極度滯后,沙井文化的積極意義并沒有被重視,其旅游價值沒有被開發,所以實施“沙井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課程,不僅對民勤,更是對甘肅乃至西北地區具有深遠影響。我們實施本課程以來,發現以下問題:
一、實施對象對本課程認識存在偏差
“沙井文化”涵蓋面廣,內容豐富,涉及層面復雜,歷史、地理、自然、人文、民俗等包羅萬象。實施沙井文化背景下校本課程,目的是讓青少年學生了解家鄉歷史、學習家鄉文化、傳承家鄉人文精神。作為絲路重鎮武威的屏障民勤,在“一帶一路”和“五個文明社會”建設的大環境下,本校本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認識家鄉,發掘家鄉文化,熱愛家鄉,宣傳家鄉,發展家鄉旅游。但是校本課程實施以來,學生只把本課程看作是文化學習的課程,脫離了生活實際,沒有將生活所見與校本課程聯系起來;或者不重視身邊的文化現象,任優質資源白白浪費。學生的認知畢竟是單純的:知識必定來自于書本,學習一定在課堂或者至少在學校,家里只是家庭作業,可以在休息當中完成,到野外去就是玩,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拿到課堂上也不是知識……
二、實施對象對校本內容不感興趣
本校本課程的內容都是地域文化的精選,是從民間發掘整理而來,跟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本來非常接地氣。但是,因為學生的文化意識比較差,主動思考和觀察的能力弱,沒有建立大語文觀念,即不會從生活中學習,身邊的知識常常熟視無睹。教材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不高。主要表現為:參與意識不強,調查了解與實踐活動消極對待,知識積累和消化效果差。
三、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忽略了研學
進行地域文化學習,“研學旅行”是最合時宜的方法,其過程是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集體旅行、集中食宿,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見聞、探究知識,加深與自然的親近感,增強學生對集體生活的體驗,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然而學生一旦走出校園,便被眼前的風光吸引,或者掙脫束縛以后忘記了旅行任務,只關注眼前所見,只記得眼前的新鮮。在討論和總結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說什么做什么寫什么,所說所寫只是些空洞的套話,收獲甚微。如此看來,活動中學生只注重旅行,忽略了研學。
四、校本資源整合缺乏條理性
因為地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化,本校本教材資源龐雜,加之教材編寫者不愿有所舍棄,搜集整理的素材就顯得冗雜。審視本校本教材的編寫,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成熟的操作方式和范例,囿于編者和執教者的能力水平,教材在系統性和條理性方面做得很不好。文化分類只是個粗略范疇,甚至很多種類相互包容,沒有明確的界限,編者在做整理工作時頭緒繁復,歸納就很粗疏,導致不同章節之間知識點不明朗或者重復。執教者在解讀教材時又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或根據自己的經驗靈活施教,導致教材缺陷放大。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本校本課程實施需要采取以下對策:
一、調整課程實施思路,提高學生認識
對于一個喜歡文化的成人,每一個文化細節都是有趣的;但是單純的學生不把他們當作知識來看待。本校本課程對實踐能力的要求更強,也就是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知識、在實踐中長見識、在體驗中悟生活、在探究中增情感。為了讓學生達到這個認識,課程將著重視頻資源和音頻資源的搜集整理,將注重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開展研學旅行與自主發掘活動;注重學生自主展示和積極參與,加強活動課程模式。
二、調整課程內容,培養學生興趣
本課程內容包括先民文化、漁獵文化、農耕文化、游牧文化、邊塞文化、屯墾文化、治沙文化以及紅崖山文化、蘇武山文化、民俗文化等。涉及內容過于龐雜,就顯得瑣碎,學起來就覺得枯燥,學生不感興趣就是自然的。因此,課程內容要符合學生口味,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需求,既要有親和力又要有知識性。遙遠的先民文化、漁獵文化、游牧文化、邊塞文化、屯墾文化要設計得簡要自然,治沙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設計要精細親切,紅崖山文化、蘇武山文化要設計得精美大氣,從內容上感染學生。然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展示課程內容,從形式上吸引學生注意。
三、強化研學旅行目標意識,提高研學實效
研學旅行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開展該項活動對參與者的要求極高:自主學習的意識、積極參與的意識、積極思考的意識、自我探究的能力、自我感悟的能力以及書本與實際聯系的能力。因此活動前方案的制定就顯得異常重要,要求每個參與者都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我要干什么、我在干什么、我干了什么,及時積累反饋,使體驗、收獲落到實處。
四、進一步整理課程資源,使之系統化
資源豐富,面面俱到不利于課程實施。因此我們實施本課程就要選擇那些知識性較強的內容,衡量其內涵歸屬,慎重地進行分類,使每個知識模塊各不牽涉,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內容編排做到舍繁就簡,以學生的活動為根本,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校本課程建設是一個繁復的工作,需要所有參與者通力合作,方能解決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