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考作文隨著高考作文的變化悄然地發生著改變。突出的體現便是很多地方的作文采用了二選一的形式,兩個文題,同學們既可以選擇記敘文,也可以選擇議論文。從某種意義上說,記敘文檢測的是同學們敘事抒情的能力,重在基礎考查;議論文檢測的是同學們說理思辨的能力,重在知識的銜接。在中考時,更多的考生會選擇記敘文,這與教材內容及相關的配套訓練有很大關聯。但在千篇一律的記敘文中,議論文就如“萬綠叢中一點紅”,會帶給閱卷老師耳目一新的感受。從各地中考滿分作文來看,其中不乏議論文的身影。
相比于高中生的議論文,同學們現階段的議論文與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無論是立足于中考,還是以后的高中學習,對同學們的議論文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合理引導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鑒于同學們寫議論文時經常采用例證法的特點,結合中考議論文在素材使用方面反映出的問題,試做一個簡單的技法指導。
例證法,又稱舉例論證,是議論文論述觀點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論證方法。它主要是通過使用客觀存在的事實素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素材運用時有一材和多材兩種用法。
一、一材,顧名思義,一則素材,是指借助一個人或一件事來論證一個道理。中考作文中,一材的使用多于多材,這與考試的字數限制有關,也與同學們閱讀面的寬窄有關,更與同學們平時的寫作訓練質量有關。在一材使用上,很多學生存在著“寓言類”說理、敘事過詳,甚至只敘不議等問題。寓言是通過虛構的情節,借助于人、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帶來生活啟迪的一種文學體裁。在論證觀點的過程中,用虛構的故事達到讓人信服的目的,這本身就不合邏輯。運用素材的第一原則應該是真實,唯真實才能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很多學生擔心因敘事不夠詳細而影響閱卷老師對自己觀點的理解,因此,事無巨細,一應俱全,卻不知這樣的做法反而適得其反。任何一個事例,都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同學們只需要選擇能夠佐證自己觀點的部分概括運用即可,敘述文字的增加,無疑占用了說理的空間,勢必影響文章的說服力,甚至會造成文體不清的問題。
對于單一素材,該怎樣合理使用呢?在深度上下功夫。在概括事實的基礎上,探其根源、究其本質、窮其影響。探其根源,分析事實出現的直接原因,知其所以然,不為其表面現象所蒙蔽;究其本質,剖析時代、社會、人群等深層的多種因素,知其所必然,不為似是而非的結論所左右;窮其影響,用聯系的觀點指出其利與弊,用發展的觀點評價其功與過。
二、相對于一材的“單兵作戰”,多材更像是“集團作戰”。如何發揮“集團軍”的優勢,攻克作文堡壘,獲取最大的勝利呢?我們通過多材組合的兩種方式來了解一下如何運用多材進行論證。
時間組合,多以歷史發展為線索,選擇不同時間段內的典型人物或事件進行組合,從時間的厚度上切入,以歷史的跨度營造雄闊之美,追求歲月凝成的厚重感。使用時,既要注意按照時間順序安排出場,還需注意選取典例時,一個時間段內,選一例為佳,盡可能不要出現重復。
事件組合,立足在一個相對固定時間段,呈現社會多層面的內容,從空間的廣度上切入,讓讀者見證一個時期的榮辱興衰,追求視野上的宏闊感。使用時,要注意人物層次的區分、行業的覆蓋、具體內容上的不同,等等。
衡量一篇文章優劣的標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于在思想和內容上有深度、有厚度、有廣度的文章,彼此達成共識應該是不成問題的。無論是為了應對激烈的中考“挑戰賽”,還是為了進入高中后寫作文時“搶占先手”,同學們生都應該掌握素材運用的兩個方法,完美文章的三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