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萍
①年輕的老師帶孩子們去小吃城。
②“你們來了。”攤主熱情地跟孩子們打招呼。回過頭,對她說:“辛苦!辛苦!”目光中滿是理解和贊許。
③一股暖流,在她心里涌動。小吃攤上彌漫著氤氳的熱氣,空氣里是食物誘人的香味。很快,孩子們都挑了自己愛吃的,付了錢,坐下來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④多年前的情景又浮現在她腦海里。
⑤那一年,校長宣布了一個決定:“把學生帶出去!讓他們走進社區!走向真實的生活場景!”
⑥“這怎么行?萬一出了事怎么辦?”老師們議論紛紛。普通學校的孩子,組織一次外出,老師尚且懸著一顆心,更何況,他們面對的,是一大群腦癱、智障、自閉癥的孩子。有些孩子患有癲癇,路上發作怎么辦?走失了又怎么辦?可是,校長的眼神異常堅定。看來,校長是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才做的這個決定。
⑦第一次,她帶著孩子們去小吃城。出發前的那個晚上,她緊張得睡不著覺。在家里,她還像個孩子,常常在父母面前撒嬌呢。在學校里,她是老師,已經能夠熟練地給腦癱的孩子擦鼻涕、口水,給大小便失禁的孩子換洗內褲。或者,午睡時,摟著、哄著幾個特別多動的孩子入睡。她喜歡這些簡單、可愛的孩子。但是,帶孩子們出去,路上行人異樣的目光,讓她難堪,她都不敢抬起頭來。她和另一位老師,一前一后,緊緊護著學生,唯恐一個閃失,就有孩子離開她們的視線。她背著的一個寬大的包里,裝著幾位學生干凈的衣褲。
⑧剛走近小吃攤,攤主們看著一大群面容特殊的孩子,頓時變了臉色。“傻子來了!走開!走開!”一個攤主粗聲大氣地對學生嚷著,唯恐他們帶來什么晦氣似的。而且,他們還特意看了她幾眼。“老師是不是也有毛病?”他們悄悄嘀咕。那目光,就像犀利的刀子劃過她的面龐,刺在她的心坎上。在攤主們的斥罵聲中,一些孩子已經有所察覺,慢慢地圍到老師們身邊,像受驚的小鳥;大部分孩子仍然在東張西望,甚至,小手蠢蠢欲動,想去拿攤上的肉串。面對香噴噴的小吃,孩子們都露出無比渴望的眼神。那是一種怎樣讓老師們揪心的眼神啊!
⑨結果,什么都沒吃成,她回來了。其他老師也回來了。說起來,都是一肚子委屈。去超市的,不僅挨了罵,還賠了錢。因為,有些孩子第一次到大超市,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就抓,還把糖果放進自己的嘴里。超市保安步步緊跟,像防賊一樣防著他們。
⑩年輕的老師去找校長。說著說著,她哭了。校長也哭了。她乞求似的望著校長,希望不用帶孩子們去外面上課了。“那孩子們好嗎?”校長問。
年輕的老師沉默了。走出圍墻,教學效果絕對比關在學校里教學要好得多。孩子們快樂、興奮,就像放飛的鳥兒一樣。即使是小吃城那不愉快的一幕,也立刻如輕煙般散了。他們看到了林立的店鋪和繁華的街道。世界原來這么大,這么美麗,校長的弦外之音就是:對孩子們有利的,就得堅持。
于是,他們堅持帶孩子們出去。好幾次,校長全程陪同。在公交車上,校長教孩子們給老人、孕婦讓座。有一次,一位婦女把孩子們叫做“傻子”。“這位阿姨很尊重我們孩子的,是吧?”校長說。這位婦女有點不好意思了。“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我們自己。”校長對他們說。孩子們學會過紅綠燈了,學會自己乘坐公交車了,能夠在花園里觀賞美麗的花木、感知春天了。
“他們又來了。”小吃城的攤主漸漸換了稱呼。雖然,態度不冷不熱,但是,他們沒有再斥罵孩子們,同時,把小吃賣給了他們。
時光如流水,沖洗著一些堅硬的東西。“你們來了。”當一位攤主第一次招呼孩子們時, 年輕的老師眼角濕潤了。
那一年,全國特教專家來了。年輕的老師帶孩子們去小吃城上觀摩課。孩子們井然有序地點餐、付錢,坐下后安靜地就餐。一位輕度智障的女孩,還給專家介紹起本地小吃,逗得專家開懷大笑。
“老師,你吃!”孩子的聲音,把她從記憶中喚回。一位孩子手里拿著一串羊肉串,憨憨地看著她。這是一個患唐氏綜合征的孩子,和同齡人相比,他長得慢。他永遠是那種憨憨的讓人愛憐的表情。
路邊的一棵樹上,傳來了一聲清脆的鳥叫。
【閱讀訓練】
1.下面語句是如何表現人物心理的?請簡要賞析。
(1)那目光,就像犀利的刀子劃過她的面龐,刺在她的心坎上。
(2)在攤主的斥罵聲中,一些孩子已經有所察覺,慢慢地圍到老師們身邊,像受驚的小鳥;大部分孩子仍然在東張西望,甚至,小手蠢蠢欲動,想去拿攤上的肉串。
2.結合全文內容,簡要分析題目“成長”的含義。
3.文中的校長著墨不多,但形象鮮明。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