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高年級的數學難度在不斷的提升,這個階段的數學題目難度提升,變得更加靈活,學生想要更好的解題,除了需要掌握好基礎知識之外,還需要靈活的運用知識,能夠學會舉一反三。所以,教師當前在教學中就需要注重對他們進行數學題目糾錯方法的教授,讓他們能夠提升學習的效率,提升解題的正確率,也可以幫助他們找出自己沒有掌握好的知識,進而及時的彌補,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本文分析了小學高年級數學計算題糾錯方法的實踐。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數學計算題? 糾錯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138-02
小學高年級的數學難度有所提升,學生經過前面的學習也積累了一些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數學邏輯思維上也得到了發展,然而因為學生在知識掌握程度上存在差異,這就使得學生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面也有較大的差異,在計算題解題中,很多學生都會產生不同的問題,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需要側重于對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培養,這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可以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學生在計算題解題中容易出現各種錯誤,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教授他們糾錯方法,幫助他們及時找出問題所在,進而及時的解決,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以及學習習慣。
1.要認真仔細的讀題
驕傲會讓人落后,很多學生在計算題中之所以會出現錯誤,就是因為他們驕傲了,學生在遇到題目之后覺得題目非常簡單,計算過程也比較簡單,這就讓他們十分高興,解題不夠謹慎,導致結果計算錯誤了,白白丟分,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學生身上。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讓他們認識到做事要穩重,在做題時需要時刻保持冷靜,勇敢的面對困難的問題,也要注重保持冷靜,不能因為問題簡單就輕視而導致丟分。可以看到,這些問題的原因都是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教師加強他們的心理建設,加強他們的抗壓以及承受能力,讓他們在遇到挫折時也可以冷靜的面對和解決,能夠時刻保持謙虛謹慎[1]。分析具體案例能看到,學生在讀題上就有很多的問題,因為考試時間有限,學生就會怕時間不夠而緊張,想要提升自己讀題的速度,但是反而容易看不清楚問題,導致計算錯誤。所以,教師就需要讓學生能夠放慢讀題的速度,在作答的時候適當的提速,這樣才可以盡量避免出現不應該犯的錯誤。另外,教師平時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就需要限制他們的完成時間,例如,教師可以將作業寫到黑板上,選擇學生在黑板上做題,在限定的時間內做完,這樣對學生做題速度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確保在考試中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完所有的題目。另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需要多布置一些計算題,提升他們的計算速度,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反應速度。
2.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出現計算問題一般主要是因為他們對鬧鐘較為緊張,在遇到較為復雜的計算題時,他們的心理會更加緊張,這樣的心態就使得學生的解題正確率受到影響,因為緊張學生也無法發揮出自己的真正水平,導致計算出現錯誤,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需要注重加強他們的心理素質,教師要引導他們慢慢樹立自信,教師還可以采取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心理[2]。例如,一個學生在期末考試中遇到了一道難度很大的題目,他在看到題目時心理就產生了不好的預感,其覺得自己不會做這道題,但是又不想輕易的放棄,所以,他一直鼓勵自己我能行,相信自己能夠解決。然而這樣的心理暗示在初始時并沒有顯著的作用,其就放棄了這道題目,但是其在完成剩余的題目之后,利用剩下的時間重新思考題目,最后將題目解決了,計算過程也是正確的,通過這樣的實際案例可以看到,在遇到困難以及挫折的時候不要輕易放棄,要保持冷靜,要是實在想不到方法就放棄,過后再尋找不一樣的解決方法,避免一直糾結在自己無法解決的題目上,會浪費時間,影響其他題目的解答,在數學考試中學生這樣做很有必要。經過心理建設,能夠減輕學生的緊張情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幫助他們認識正確的操作方法,這對學生的能力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3.引導學生的定式思維
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計算題目解答中,有些學生已經形成了定式思維,他們在碰到計算題時,不是先對題目的內容進行分析,構建數學公式,而是主動聯想,尋找數學題目和傳統經驗間的聯系,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解題。然而這樣先入為主的思維習慣,就很容易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先入為主的思維習慣,這對他們的數學學習和解題而言具有不利的影響,因此,對于學生的這種問題,教師就需要及時的進行引導和幫助,幫助他們改變思維定式,糾正他們不正確的計算思維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慢慢教授學生比較新穎的解題方法,改變他們的定式思維,讓學生可以用科學的思路進行解題。第一,要認真的審題,注重計算題的解答步驟,例如,一道題目中有多種運算就需要注重順序,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法,有括號就先算括號里面的,然后再算括號外面的。教師在平日的訓練以及測試中,就需要注重訓練學生的這些解答步驟,讓學生明確各種運算步驟。第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讓他們能夠形成科學及時的自我糾錯習慣,在解答完計算機之后,這并不代表著結束,學生需要依據步驟進行驗算,或者是把得出的結果帶到題目中進行驗算。最后,使用糾錯方法,通過自己糾錯、互相糾錯等方式,對計算題中的錯誤進行糾正,找出出現問題的根源。教師在平時檢查作業或是批改試卷時,也可以讓小組為單位,相互閱卷和糾正,進而提升他們的糾錯能力,降低他們的計算題失誤率。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針對一道題目找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在正確審題的情況下發揮自身的想象,靈活的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題,這樣能夠促進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教師還可以在平日的測驗以及訓練中,幫助學生養成做完題可以自我糾錯的良好習慣。
4.堅持日常化的計算能力訓練,引導學生自己進行運算
小學高年級學生需要注重加強對其計算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但是這一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堅持,計算題的糾錯方法也需要時間進行積累,逐漸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教師需要平日里堅持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每天給學生布置不同類型的計算題,引導他們利用錯題,找出自己出錯的原因和主要方向。其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己運算,讓家長提供支持和幫助,家長要減少對于學生計算結果的干預,促進他們運算能力的提升。再次,對于學生糾錯方法的掌握中,教師就要融合貫通,引導學生先從簡單的錯誤中分析深度的原因,這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計算能力是小學高年級學生需要掌握和提升的一項重要能力,為了提升學生的這一能力,就需要了解學生在做題中出現的問題,從不同方面幫助學生解決,訓練他們的計算能力,讓他們能夠養成自己糾錯的良好習慣,促進解題正確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趙靜.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方法探究[J].求知導刊.2014(10):92
[2]李惠齡.小學高年級數學計算題糾錯方法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7(56):96-97
作者簡介:
王愛華(1979.09.16-),女,甘肅省民勤縣人,漢族,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