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吳波
全國耕種工作由南到北有序展開。在重慶,農業部門通過實時監測土壤溫度等數據,為農戶提供技術參數,用科技助力春耕,提高產能;在江蘇淮安,高家堰鎮湖濱村麥田上空,植保無人機正噴灑著環保農藥,高效工作;在湖南南縣,“云耕種”助力稻蝦產業,今年有望攜手迎來好收成……物聯網“種田”、“云上”授農技、網紅“帶貨”,古老農業文明同互聯網一起交織出讓人驚嘆的畫面,也為鄉村振興繪就生動一筆。
互聯網技術加速向農業農村延伸和滲透,在農業技術推廣、市場信息服務、農村電子商務、精準脫貧等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等也展現出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說,互聯網、云科技等不僅為我們通向鄉村振興提供了“船”和“橋”,更為我們駕船渡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槳”和“車”。
騰云駕“物”助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深化應用,無人駕駛農機開始在農業生產中嶄露頭角。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精準種”“精準銷”,既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又能在把握市場變化中引導農業生產,農業與大數據融合創新運用,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比如,大數據平臺實現了生產的可視化,利用“互聯網+”手段,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同時倒逼農業生產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這正是現代農業的題中之義。
“云”奔潮涌夯實農村道路基礎設施。當前,各種智能農機裝備,在廣袤的土地上留下“深刻足跡”。一方面加緊鋪就信息化的“新路”,沒有光纜線路就不會有“云上農業”。把農業“掛”在云上,就需要網絡支撐,只有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才能通過“云端”讓農業發展大顯身手。另一方面,路不好“引”不來“智”設備。“云”涌之下還需要有良好的道路基礎設施,才會有“無人機器”走進農村。無論是信息化的“新路”,還是給百姓帶來出行便捷的“老路”,讓云端“智慧”流入農村,把路建好,把路打通,就是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石。
青“云”萬里打開產品網絡銷售通道。“互聯網+”農產品網絡銷售,有著不同于傳統的銷售模式,不僅突破了時間限制,也突破了地域限制,為人們隨時隨地交易提供了方便。比如浙江遂昌立足“生態+”,嘗試以“互聯網+”為媒介,讓游客認購稻田再托管給村民的“新玩法”,一頭是農民直播,一頭是網友“云監工”,無形中走出宣傳和銷售兩條路徑,為農民實現增收。江蘇蘇州利用互聯網平臺在“云”端“植”入品牌,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旺起來。從當地產品賣出去,到吸引旅游客走進來,“網絡銷售”實現擴容,路徑不斷延伸,真正打開了產品的銷售通道。
“云上農業”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個真正的“價值鏈”,在“云下”真實產生了效益,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好幫手”。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億萬農民生活得更美好,讓互聯網更好地造福農民,在兩條路上同向而行,“云上農業”必能助力鄉村振興,也定能為現代農村繪出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