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犁平,羅云平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〇六隊,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的鐵礦類型主要有原生磁鐵礦和殘坡積磁鐵礦兩種,其中原生磁鐵礦在該礦區占地面積較大,且鐵礦規模也比殘坡積磁鐵礦較大。由于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地質構造十分復雜,橫向斷層和縱向斷層均有發育,且鐵礦成礦主要受斷層控制,其中橫向斷層居多,縱向斷層將對交少,但縱向斷層比橫向斷層發育時間較早,橫縱斷層相對交錯,導致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磁異常特征和找礦標志成為礦床開發前期勘查的困擾問題[1]。所以此次結合了一些與該鐵礦地質有關的資料,對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磁異常特征及找礦標志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鐵礦磁異常特征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西北部正磁異常區普遍表現為正磁異常特征,即正磁異常表現明顯且范圍較大,幾乎不存在負磁異?,F象[1]。但該區域正磁異常強度一般,最高正磁異常強度僅為300nT,最低正磁異常強度為160nT。雖然在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西北部存在范圍的正磁異常特征,但該區域東部還有一部分正、負相間磁異常區,這小范圍的正、負相間磁異常區域有片麻巖、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分布,由于這小范圍的最東部沒有磁異常數據顯示,但根據現有的數據和資料來看,該范圍內有多條斷裂帶穿過,區域內斷裂構造發育,出露較大的斷裂構造有北東向的曼蚌斷裂、曼龍邁斷裂、曼山新寨-國防斷裂,北西向的曼納斷裂、叭戛斷裂。區域構造受瀾滄江深斷裂帶影響,主要構造線方向主要為北東向展布,次為北西向。景洪大勐龍磁異常帶沿南林山-大勐龍背斜軸部呈南北向分布,北起南林山北緣,南止于國防寨,全長60km。由北段、南段共17個異常組成(見圖1)。北段 :位于南林山與曼龍邁間,有8個異常,面積84km2。M001、M002、M004、M006異常出現在南林山閃長巖體中,呈不規則的園形或橢園形,以M006伽瑪值較高(500γ ~1000γ),其它3個異常雖然面寬,但伽瑪值較低,均小于500γ,在M004異常上尚有電法異常及銅暈異常相重合。M003、M007兩異常分布在巖體西側邊緣,M005、M008分布在巖體東側的圍巖中,這4個異常的形狀為窄長帶狀,各長1km ~ 2km,一般500γ ~ 1000γ,個別(M005)高達4000γ。景洪市疆鋒鐵礦的南段存在9個磁異常點,這些異常點多數在國防鐵礦與曼老鐵礦之間,異常區域面積約為150km2,M011、M009沿小街閃長巖體邊緣分布,橢圓形和圓形是M012、M009主要異常形態,其他異常形態為狹長帶狀,長度在5km以內,通常情況下γ值較高,數值全部在2000以上,一部分達到20000,另外M011與M009之間存在500γ的低緩磁異常。

圖1 疆鋒鐵礦區域磁異常圖
疆鋒磁異常(M016)為北東-南西走向的窄長帶狀異常,長3.5km,寬0.3km ~ 0.8km。極大值28000γ,最小值12374γ(負異常),一般2000γ ~ 4000γ。在Za平面等值線圖上正異常兩頭尖小,中間寬大。兩頭伽瑪值高(10000γ以上),中間伽瑪值低(2000γ~ 4000γ)。在1、4、10、22、44、52等剖面線,以1000γ等值線形成了一些獨立高值異常;在14、34等線又形成了低緩異常區,使磁異常明顯地分成南、北、中三個大段。磁異常的這些特點,除了成礦期條件的差異外,成礦后期斷裂的破壞也是原因之一。
在磁異常剖面內,Za磁異常曲線呈現出重復疊加狀態,說明景洪市疆鋒鐵礦的磁異常是因淺部礦體與深部礦體的綜合磁作用所引發的 ;磁異常曲線出現多個峰值,出現不同礦體沿剖面方向排列 ;Za磁異常曲線的兩側出現特殊負異常,經過調查可以得出結論為礦體向下延伸的深度較大(可能存在較深礦體),磁化場的傾斜角度小于礦體傾角,向下無線延伸的板狀礦體因消磁效應會將磁化強度向礦體一側拉伸,所以礦體傾角可能會出現大于地磁場傾角的情況,Za磁異常曲線的斜率超出(40γ/m ~ 1060γ/m)范圍內,峰值體現突出,說明礦體上頂板或淺部礦體接近地面。
礦體產于古元古界大勐龍巖群中,礦石礦物組分簡單,金屬礦物以磁鐵礦為主,黃鐵礦次之,含少量磁黃鐵礦、鈦鐵礦、黃銅礦等,見脈石礦物以透輝石、透閃石、陽起石、鈉長石、斜長石為主,其次為綠簾石、綠泥石、云母、方柱石、方解石、石英、榍石等。礦區異常元素組合為 :P、B、Na、Cd、Ba、Co、Cr、Cu、Mo、Ag、Pb、Ni,其中Co異常與疆峰鐵礦套合較好。該區地層元素組合極為復雜,元素種類較多,地層鐵元素背景值較高,一般2% ~ 6%,Cr、Ni、Co、Fe、V為反映該地區基性、超基性巖漿活動及成礦作用 ;Cu、Pb、Zn、Ag、Cd、Au、As、Sb、Hg反映巖漿期后熱液及熱液活動。
元古界大勐龍巖群火山巖、細碧角斑巖為尋找這類鐵礦床的必要條件,元古界噴發了多層中-基性火山巖,成為大勐龍巖群、瀾滄巖群中的物質來源之一,經區域變質作用后變成綠色片巖,含鐵背景值高。礦區巖漿巖中的輝綠巖、玄武巖、安山巖、粗面安山巖、石英斑巖、火山角礫巖及凝灰巖等,巖石化學成分以富鐵(Fe2O31.68% ~ 10.38%,FeO0.17% ~ 7.48%)、鋁、鎂、貧鈦為特征,對鐵礦床的形成提供部份物質來源,對礦體圍巖及含礦地層提供了巖漿熱動力氣液,產生接觸變質作用的疊加效應,有利于鐵礦的再次疊加富集作用。礦區鐵礦石內礦物的粒度細小,通常為1mm~3mm,多為半自形,礦石保留有條帶狀、條紋狀等沉積巖的組構特征(后期又疊加了角礫狀等構造),含硫偏高、磷低,是火山-沉積成因常有的現象。另外礦區鐵礦體與黑云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和斜長變粒巖(包括透輝石、透閃石、陽起石等角閃巖和變粒巖)密切共生,前者由凝灰巖變質而成,后者則由基性火山巖變質而成,說明由原來的基性火山活動形成了含鐵礦源層。因此,礦區鐵礦物質來源主要是大勐龍巖群地層及基性巖漿巖。
通過上文對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磁異常特征的分析,提出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找礦標志及找礦遠景為 :
疆鋒鐵礦找礦標志。
(1)大勐龍巖群下段第二層(Ptdm1-2)、第三層(Ptdm1-3)的變質巖系。
(2)鈉質交代(鈉長石化)、矽卡巖化是尋找富礦體的直接標志。
(3)強磁異常區。疆鋒鐵礦找礦遠景評價。
(1)疆鋒礦段的礦體在傾向延深上存在淺部薄深部厚、淺部貧深部富、淺部份支深部復合的特征,深部明顯變得富厚,有較好的找礦空間。
(2)由于大勐龍巖群下段第二層(Ptdm1-2)的控制工程較少,現僅有少量工程控制Ⅲ1礦體,揭露的礦體均有向深部延伸趨勢,現工程控制的空白地段較多,找礦空間較大,具有較好的找礦條件及前景。
此次結合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地質、地層、巖體等多方面的資料和信息,對礦床的磁異常特征和找礦標志進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個人能力和收集的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資料有限,雖然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還需要對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進一步的論證,為云南省景洪市疆鋒鐵礦開發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