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甘肅省地質調查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礦產資源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目前,我國的能源、工業原料和農業生產資料大多來自礦產資源。可以說,礦產資源的持續穩定供應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1]。
伴隨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供需不平衡形勢非常嚴峻[2]。當前國內常規開發供應難以滿足,中國已成為全球礦產最大進口國,而長期沒有享有定價權,長遠發展收到制約。
我國是資源大國,但從現有儲量結構角度呈現出“三少三多”的特點 :首先,儲備,基本儲備,更多的資源。二是經濟可利用資源儲量小,經濟可開發性差或經濟意義不確定。三是探明資源儲量較少,受控和推斷資源儲量較多[3]。
另一方面,就國內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而言,必須意識到仍有不足之處,歸納為一下幾點。
(1)浪費損失現象嚴重,資源回收利用水平低,對共伴生礦產進行綜合利用率偏低。
(2)局部礦產開發存在濫采亂挖、過度開采現象,對地方生態環境破壞較大。
(3)工業生產利用過程中對礦產品、材料利用率有限。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可利用礦產資源并不富裕,其開發利用程度也不高,長期以往,社會經濟發展必將減速,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途徑和方法,礦產資源管理在新形勢下,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一個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有效地加強對礦產資源的管理,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礦產開發要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政策[4]。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 GIS 技術在礦業發展中的廣泛應用,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系統的建立和應用,實現礦產資源有效管理,通過對礦業權信息登記,儲量數據的動態管理、分析和表達,能夠更加實際、實時地反映資源儲量的數量和分布,保證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成為相關礦山管理者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可靠依據[5]。
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系統主要由儲量登記數據庫、礦山開發利用數據庫以及儲量管理數據庫三個數據庫組成。數據信息包含基礎數據、核實數據和綜合數據三個子集,其中,基礎數據主要為礦區 / 礦山儲量登記信息 ;核實數據涉及到每年度儲量動態變化情況 ;綜合數據包含儲量統計信息和儲量空間信息。

圖1 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系統總體架構簡圖
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數據系統主要通過礦產資源儲量登記系統和礦山開發利用管理系統兩個數據庫輔助利用,由各級相關管理機構進行登記匯總,對每一年度的礦業權信息(查明、占用、壓覆、停辦、地熱礦泉水等)、儲量數據、空間坐標信息、地質及成果報告信息等動態跟蹤管理。
針對不同類型的數據信息,其工作流程不同,礦業權人已提交的查明、占用等登記書,此類數據信息已由指定的審查機構進行審查。儲備登記數據庫備案后,管理數據庫中的基本信息將實時更新或建立。
而核實數據主要針對礦山信息,采礦權人按要求在每年1月~2月間,依據上一年度儲量年報和下發信息底數,在礦山開發利用數據庫中填報信息并上報市縣管理部門進行第一次審核,在 3 月間由省廳儲量管理部門組織進行第二次審核,驗收合格后對儲量管理系統中進行數據信息錄入,更新儲量等信息。以上兩種信息錄入匯總結束,經過系統質量檢查無誤后形成省級儲量數據庫,于 4 月間上報國家自然資源部,進行第三次審核,最終整合形成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數據庫。
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除此之外,管理系統的應用還提供對儲量數據的分析,針對全國、各省、下屬市縣不同礦種、不同儲量規模以及空間范圍等進行綜合分析,以供礦產資源管理部門做以決策研究的依據。
通過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系統的建設實現了礦業權管理、儲量統計以及空間范圍等數據信息的有機融合,形成了有效的數據更新機制,保證了礦產資源儲量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
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是科學管理礦產資源、合理利用礦產資源、實現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作為礦產資源動態管理工作的數據采集工具,依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要求礦業權人及時對礦區及礦山按年度反饋其基本情況,及時掌握其中探礦權勘查進展和采礦權范圍內礦體空間形態、產狀、厚度及分布的連續性、礦石品位及質量、數量、開采利用等相關情況進行動態測量,建立相關技術檔案和資源儲量臺賬,以便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時、準確掌握礦產資源最新情況。

圖2 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管理系統工作流程簡圖
另一方面,儲量管理系統建設與應用為今后開展礦產資源國情研究、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以及下一階段的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等工作奠定堅實的數據信息基礎,同時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也可以合理的協調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與習總書記所倡導的社會主義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相一致。
管理系統是針對應用程序的數據信息,因此,數據信息的核心和基礎,數據庫建設是一個特定的和詳細的工作,必須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工作流程,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標準的結果。在應用階段發現部分年度存在有礦業權基本信息滯后、儲量數據核實不一致、礦山整合以及空間范圍重疊等相關問題,目前正在整理清查階段,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在早期登記階段由礦業權人,相關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對礦區 / 礦山動態變化情況把握不清造成,因此建議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加強業務學習,多了解詳細情況,在應用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系統時保持細致與謹慎的心態,多檢查多留心操作,將基礎數據準確性放在工作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