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蘭,何榮天
(海南省輻射環境監測站,海南 海口 570100)
我國具有豐富的伴生礦資源,包括常見的煤礦以及稀土礦、鉬礦和磷礦等,這些礦產資源往往和鈾釷放射性核素伴生。在進行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伴生放射性廢物問題,伴生放射性廢物具有數量大、比活度范圍大等特征,會給周圍輻射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和危害。因此在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關注這一問題,加強伴生礦輻射防護。
我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伴生礦開發過程中就開始關注并解決輻射環境問題,最初的伴生放射性礦輻射管理還主要集中在廢渣和尾礦的處理,在這一過程中環境放生性水平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逐步建立。在對我國伴生放射性礦輻射環境問題進行了調研,發現伴生礦的開發利用會對周圍環境以及人體帶來不良影響。為加強伴生礦輻射管理,《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可免于輻射防護監管的物料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GB27742-2011)等標準的建立,希望能夠為伴生礦輻射環境管理提供重要指導和依據。隨著人們對生產質量要求的提高,近幾年對伴生礦開發利用的輻射環境影響和環境管理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包括江蘇、重慶以及廣州在內的多個省市進行了大量調研與研究。通過實際調查指出煤礦、稀土礦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引發了放射性污染,且對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等均帶來不良影響與危害。因此,在伴生礦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注重這一問題,采取科學、完善的輻射防護措施,保證伴生礦正常開發生產的同時,有效降低其污染程度。
我國在伴生礦開發利用對環境影響方面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針對輻射環境監督、放射性廢物管理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對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利用進行了界定,明確指出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過程中需要編制相應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并在相關部門進行報送審批,審批符合果膠標準和要求之后才能進行開發。開發之后對開發過程和過程中產生的尾礦等均進行了規定,要求尾礦必須滿足放射性污染防治要求才能進行處置和貯存等操作。與此同時,我國還提出了多個伴生礦輻射管理政策與辦法,就相關政策和辦法進行匯總,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伴生礦輻射管理政策及相關辦法
在伴生礦開發利用過程中,由于鈾、釷等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存在,這些元素會在環境和介質中進行擴散與遷移,導致環境輻射水平提高,導致公眾的照射劑量明顯增加。在我國某伴生礦的開發利用為例進行分析,如表 2 所示,展示了該礦及其對公眾的輻射有效劑量當量。

表2 伴生礦開發對人體的健康的影響
通過該表能夠看出與全國居民的天然地面人均年有效劑量當量相比,由于某伴生放射性礦的影響,包頭城區和白云城區居民接受天然地面 γ 輻射人均年有效劑量當量明顯要高。這也預示著在伴生放射性礦開發過程中必須加強放射性環境污染防治,也是輻射環境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公眾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1)三廢排放。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可避免需要進行廢水、固體廢物以及廢氣排放。就我國當前多個省市的伴生礦資源開發利用過程進行調研,發現“三廢”排放問題比較嚴重。其中固體廢物的排放量能夠達到2.61Mt,其中放射性固體廢物含量達2×104Bqkg固體廢物7.92Mt。伴生礦開發過程中廢水的排放量能達到 84.2Mt,其中排放廢水中的放射性廢水的排放量達 5.5×1011Bqa。伴生礦開發過程中廢氣的放射性排放量能達到 1.9×1011Bqa。
(2)伴生礦開發利用地區環境 γ 輻射水平。在我國伴生礦開發里一共過程中的實際調查發現,我國環境空氣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在222nGyh ~1120nGyh,而我國原始資源環境中的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為72.8nGyh,伴生礦的開發導致 γ輻射劑量提高了3倍~15倍,這說明在伴生礦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了相對嚴重的放射性污染問題。
對于采礦公司而言必須以身作則,遵守并積極響應相關部門的號召,真正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自律,加強公司內部伴生礦輻射防護管理的相關共工作。首先,應該在伴生礦公司中安排專人來進行輻射安全管理,并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保證工作人員免受伴生礦放射性的危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另外在采礦公司中還必須堅強標準化生產流程的規劃,采礦過程必須按照標準流程展開,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保證工作正常進行。當發現違規或不合理問題時,需進行處理,及時修復漏洞。另外采礦公司還必須加強員工培訓與指導,保證采礦相關工作人員的輻射防護水平和專業素養,在進行采礦工作時保證安全采礦和安全生產。公司對工作人員加強保護,合理控制采礦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盡可能減少工作人員輻射吸入量,在進行廢渣、尾礦等廢棄物處理的時候,盡可能采用機械進行操作,增加工作人員和放射性物質的距離并降低接觸頻率,實現有效防護。另外在伴生放射性礦的作業區,應該提高通風換氣速率,有效降低作業區的放射物濃度。
在進行伴生礦輻射防護中必須進一步強化監督機構在輻射防護和輻射環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伴生礦開發利用輻射防護與輻射環境管理的力度與有效性。在我國當前繁多的伴生礦企業當中,規模參差不齊、礦種也存在差異,加強伴生礦監管也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在監管中可以以環境保護部為主,以地方輻射環境監管機構為輔實現輻射環境管理,由環境保護部進行統一調度、監督和管理,地方輻射環境監測機構進行協調與配合,確定責任主體和責任單位,明確技術導則、監管措施方法、監管技術方案等,以此為基礎進行監管工作,對伴生礦開發企業進行積極引導,讓企業重視這一問題,同時對于企業伴生礦的輻射防護、環境輻射管理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問題要求整改,并提供相應整改幫助,保證其最終滿足《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相關標準與要求。
(1)加強對伴生放射性廢物排放和處置問題的關注,伴生放射性廢物排放問題必須得到關注,針對放射性廢物數量、種類、活度等差異制定差異化的處置方法,并制定相應的規定和標準,對伴生礦放射性廢除排放和處置進行指導,同時還應該建立相應的評價制度。
(2)分類分級,全面化覆蓋。伴生放射性礦的分類分級也是目前伴生放射性礦輻射防護與環境管理存在的一大缺陷之一,我國在 2018年底完成了我國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礦普查工作,建議在此次普查的基礎上對我國伴生礦開發利用情況進行進一步明確,同時對伴生放射性礦的類別進一步梳理和規劃,建立相對完善、科學的分級體系、分級標準,在我國全國伴生礦方位內實現全面覆蓋管理。
(3)建立健全設計規范,切實做到輻射防護最優化。制定針對伴生礦的輻射防護和輻射安全的設計、環境監測規范等,明確伴生礦開發利用項目污染物排放的標準要求、伴生礦輻射防護監測和管理的相關規定。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度等為我國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利用、輻射防護、環境管理等均給出了一定的指導,但目前在這些方面仍然存在極大的問題,需要面對這些問題,同時結合伴生礦輻射特點進行綜合治理,提高伴生放射性礦管理水平,保證伴生放射性礦的科學開發、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