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民法崇尚的基本觀念是權利、契約、平等以及人格尊嚴之維護??梢院敛豢鋸埖卣f,一部技術先進、體例完善而又洋溢著現代人文精神的民法典,足以構成現代法治文明大廈的基石。所謂“不立制度,則未之前聞”,中國歷朝歷代都將法典編纂與國史的撰寫并列,視其為新秩序、新模式的奠基之舉。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也開始了現代中國民事立法史的新篇章。民法典的編纂也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先后啟動過五次民法典編纂的工作,其中前三次都是在上世紀進行。
第一次民法典編纂(1954—1956年)
“民法新一草”起草組挨著周總理辦公
1954年,“五四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誕生。當時,全社會都充盈著開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氣氛,于是誕生不久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組建了以法制委員會主任王明領銜的工作班子,組織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決定組織起草刑法。
“民法典的起草幾乎與憲法頒布是同時的?!蔽髂险ù髮W資深法學教授,我國著名民法學家金平教授,曾先后三次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法起草工作。他回憶說,當年民法起草小組的人員組成有“幾個結合”:人大常委會自身的干部、從實際司法部門和有關經濟部門抽調的干部,以及來自全國各大政法院系的專家學者。
“我們工作的地點就在中南海里面,挨著當時周總理辦公的地方?!苯鹌浇淌诨貞浾f,他在中南海里為民法的起草一直工作到1956年,起草小組終于擬出了新中國民法典的第一稿。
據了解,該起草小組在對民事習慣廣泛調查研究,批判地借鑒外國特別是蘇聯的民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于1956年12月完成了《民法(草稿)》,也即“民法新一草”(加“新”字是為了區別于近代史上的“民律一草”,下文“民法新二草”同理)。草案包括總則、所有權、債和繼承4編,共525條,加上已經公布的婚姻法,實際上為五編制的德國民法典體例。該草案主要受當時蘇聯的民事立法,尤其是1922年蘇俄民法典的影響。
然而,隨之而來的“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該草案被迫夭折。但該草案在新中國民法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標志著新中國民事立法對蘇俄民法理論的全面繼受,如將親屬法排除在民法之外。由于蘇俄民法典主要是參照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典制定的,因此也就意味著新中國第一個民法草案仍然因襲了大陸法系德國法的立法技術、編制體例和概念框架。
第二次民法典編纂(1962—1964年)
“不僅要制定法律,而且還要編案例”
1962年,中國在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和“大躍進”、“共產風”造成的嚴重經濟困難后,中央認識到了在社會主義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要調整經濟政策,強調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商品經濟。毛澤東同志指出:“不僅刑法要,而且民法也需要,現在是無法無天,沒有法律不行,不僅要制定法律,而且還要編案例?!?963年,毛澤東同志又指出:“我們還沒有制定刑法典和民法典,經驗不足,我們也要搞?!?/p>
1962年至196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了第二次民法典起草工作。這次起草的指導思想是:力求從中國實際出發,打破舊框框;從調整財產關系出發,去掉與此無關的家庭、繼承等有關人身性質的內容。1964年7月,完成《民法草案(試擬稿)》,試擬稿分總則、財產的所有、財產的流通等三編,24章,262條。起草人設計了一個既不同于德國民法也不同于蘇俄民法的三編制:第一編“總則”;第二編“財產的所有”;第三編“財產的流轉”。一方面將親屬、繼承、侵權行為等排除在法典之外,另一方面將預算關系、稅收關系等納入法典,且一概不使用“權利”、“義務”、“物權”、“債權”、“所有權”、“自然人”、“法人”等法律概念,企圖既擺脫蘇聯民法的影響,并與資產階級民法徹底劃清界限。顯而易見,受到國際國內政治斗爭特別是中蘇兩黨論戰的影響。它重點對“財產的流轉”作了規定,突出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特點,將經濟行政關系作為財產流轉的主要方面。它沒有對家庭婚姻、繼承等人身關系作出規定,沒有法人、自然人、債權、物權、法人制度、法律行為、合同、知識產權等民法的基本內容。它起草后沒有向外印發,甚至有“積極起草,一條不用”的奇怪指導思想。后來由于政治運動的再次開展,該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
談及第一次與第二次民法典編纂的失敗,民法學家梁慧星教授認為,根本原因在于當時實施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之下的商品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依靠的是行政權力和行政手段的規制,而非依靠民法,因而不需要再制定一部民法典來規范各種民事行為和民事活動。
第三次民法典編纂(1979—1982年)
民法通則出臺前的三次“交鋒”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在此背景下,民法典的編纂問題再次受到人們的重視。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成立了由高校和實務界專家組成的民法起草小組。1980年8月,民法起草小組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此后,起草小組分別于1981年4月、1981年7月和1982年5月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征求意見二、三、四稿)的起草 。最終的民法典草案(第四稿)包括民法的任務和基本原則、民事主體、財產所有權、合同、智力成果權、財產繼承權及其他規定8編,共計43章、465條。民法典草案(第四稿)完成后,中央認為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經濟生活急劇變動的現狀下,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不易通過立法先行確定,轉而采取“先零售后批發”的策略,從民事單行法的制定開始,待條件成熟時再制定民法典,因而暫停了民法典的起草工作。
雖說此次起草的民法典并未頒布,但其對后面單行民法的制定卻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來的民法通則與繼承法、商標法、合同法等民事單行法均以民法典草案(第四稿)相應的章節為基礎,經進一步修改完善后予以頒布實施。1986年4月12日正式通過的民法通則,是我國第一部調整民事關系的基本法律,也是我國民法立法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民法向完備系統化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少為人知的是,民法通則的出臺曾經歷過激烈的爭論,從197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其間,1985年民法通則草案征求意見時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胡康生介紹,當初爭論的焦點是民法的調整范圍。民法通則草案第二條規定,民法的任務,是調整公民之間和依法成立的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斑@個規定引起經濟法學界軒然大波,在通過前的4個月內集中‘交鋒三回合?!焙瞪貞?。
第一個回合是1985年。12月4日至11日,由彭真委員長建議,全國人大法律委、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聯合召開座談會,邀請一些法律專家和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的180多名同志征求意見。同年12月10日至15日,國務院經濟法規研究中心和中國經濟法學研究會在廣州聯合召開全國第二次經濟法理論工作會議,不少與會人員對民法通則草案提出了批評意見?!坝械奶岢觯穹ㄍ▌t草案把所有的財產關系都劃歸民法調整了,實際上否定了經濟法的獨立存在。也有人建議,在制定民法通則時,要同步制定《經濟法綱要》或者《經濟法總綱》?!焙瞪桃娮C了交鋒,會后,法工委將會上意見印發簡報。胡康生回憶說,彭真看到簡報后指出,民法通則仍要按照立法步驟進行,同時應進一步聽取經濟法專家的意見。
第二個回合是1986年。2月3日,根據彭真的意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項淳一、顧昂然到國務院經濟法規研究中心,征求中國經濟法研究會原會長顧明的意見。顧明談了意見后,上交了一份六千余字的建議:經濟法學界反映強烈,多數同志主張,不宜過早制定這種帶有法典式性質的“通則”。否則,將給經濟法這一門新興的法律部門和法律科學造成混亂。1986年2月20日,法工委為此提出了《關于顧明等同志對制定民法通則的意見的請示》報告。法工委最后認為,制定民法通則并不影響經濟立法,也不妨礙其他有關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制定。彭真同意了上述意見。“民法通則的制定不能因為有人反對就停止,但是,應當允許和歡迎別人提反對意見,顧明的反對意見就可以進一步公開?!迸碚娑嘶{。
第三個回合是1986年3月。3月12日,經濟參考報第一版刊登出“經濟法綱要起草大綱制定完畢”的消息。彭真當即提出召開委員長會議,討論經濟法專家的呼吁和意見。3月14日,在委員長會議上,會議同意民法通則草案提請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