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
無償獻血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并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的崇高行為,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大多數人在初次去獻血時總會考慮到是否會出現獻血反應,總擔心獻血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但獻血反應并不是所有人獻血后都會出現,這與獻血者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獻血后的護理有較大的關聯。那么哪些情況下會出現獻血反應,獻血后出現身體不適又該怎樣護理呢?
盡管在獻血前,醫護人員會仔細詢問獻血者的身體狀態和一些具體獻血事項,判斷獻血者的身體素質是否滿足獻血的要求,但難免會有一部分平常身體素質良好的人員在獻血過程中出現頭暈頭脹、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和胸悶心慌以及出冷汗等獻血反應。由于出現獻血反應大多與獻血者自身的生理、心理和采血環境以及操作技術等因素相關,因此也將獻血反應視為由獻血者生理、心理、采血環境以及采血護士、醫生的工作態度和操作技術等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劇下降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
通常情況下,根據獻血者出現獻血反應的癥狀及嚴重程度將獻血反應分為三類。
1.輕度反應。輕度獻血反應指的是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或者獻血后出現面色蒼白以及頭暈目眩等癥狀,一般稍做休息或補充葡萄糖以后就能得到有效的緩解和恢復。
2.中度反應。中度獻血反應的獻血者不僅會出現面色蒼白和頭暈目眩等輕度癥狀,還會產生胸悶心悸、惡心嘔吐及皮膚濕冷等癥狀。
3.重度反應。重度獻血反應除了上述的獻血反應癥狀以外,部分患者還伴有暈厥、血壓降低、甚至休克等癥狀。
一、局部不良反應的處理
對獻血后出現身體局部不適的獻血者,在處理時如果是由于穿刺不成功或者血流速度減慢產生的反應,醫護人員要重新穿刺或者調整針尖的位置。獻血后出現血腫的獻血者應該先進行冷敷,24小時以后再用熱毛巾熱敷。如果在獻血過程中誤穿動脈要立即停止采血,在獻血者穿刺部位使用無菌棉球覆蓋并且用手指壓住無菌棉球,十分鐘以后再扎上止血帶,要求止血帶的松緊度要根據患者穿刺部是否出血調整。獻血者在72小時內不要洗澡或者做劇烈的運動。
二、全身不良反應的處理
1.輕度獻血反應。出現輕度獻血反應的獻血者應該立即停止獻血,采取頭低腳高體位,以增加血供。醫護人員要讓獻血者保持放松,去除獻血者身上緊身的衣服并且打開窗戶或者電扇,同時要保證獻血者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且為其提供冷飲,在床位或者椅子旁邊要放置容器防止患者嘔吐。等到獻血者癥狀恢復以后要將其轉移到空氣較為新鮮的地方,讓獻血者飲用冷飲,確保癥狀已經完全恢復后由醫生查看,確定無誤以后再讓獻血者離開。
2.中度獻血反應。首先要立即停止獻血,同樣采取頭低腳高體位,用手指按住獻血者的人中和合谷穴,醫生或者有經驗的護士查看以后再將獻血者身上的緊身衣物松開,保持周圍環境的通風和涼爽。嘔吐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選擇注射甲氧氯普胺,有頭暈癥狀的患者也可以口服地芬尼多,醫生要定時檢查獻血者的脈搏。在處理中度獻血反應者時應該盡可能將其轉移到較為隱蔽的空間內,防止其他獻血者看到引起恐慌。如果獻血者出汗癥狀明顯,可以采用靜脈緩慢注射葡萄糖的方式。醫護人員在此過程中,要盡可能全程陪同,在獻血者離開前要保證其已完全恢復,同時要求獻血者必須有成人陪同才能離開。
3.重度獻血反應。對于出現重度獻血的獻血者,應該立即將其轉移到空氣流通的地方,盡可避免獻血者私自活動而造成的其他傷害,醫護人員要及時檢測獻血者的脈搏和血壓變化。如果獻血者出現超過五分鐘的驚厥現象,要及時采取醫療急救措施,可以采取低流量吸氧或者靜脈注射安定劑的方式,等獻血者清醒以后再讓其服用糖水和茶等飲料,以幫助患者恢復。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和恢復以后,必須經過醫生的同意,在成年人的護送下才能離開。
總之,獻血者出現獻血反應以后,醫護人員一定要依據獻血者不同的獻血癥狀對其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確保獻血者得到有效的救治,在其恢復后才能讓其離開,以保證獻血者的身體健康。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市中心血站質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