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奇,桑樹勛,楊恒林,桑廣杰,喬茂坡
(1.中國礦業大學 低碳能源研究院,江蘇 徐州 221116;2.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省煤基溫室氣體減排與資源化利用重點實驗室,江蘇 徐州 221116;3.中國礦業大學 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4.中國石油集團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北京 102200;5.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 山西煤層氣分公司,山西 晉城 048000)
滲透率是評價煤層連通性和煤層氣可采性的重要指標,在煤層氣開發中至關重要[1-3]。研究表明,決定滲透率的首要因素是構造應力環境,構造應力集中地區,如構造擠壓區、逆沖推覆作用強烈地區、不同走向斷裂的結合部位,往往滲透率較低[4-8];構造應力松弛、轉折端撓褶帶、與斷層有關的次生裂隙、破碎斷層面等應力松弛地區,滲透率一般較高[4-8]。煤體變形導致煤的正常結構被破壞,使煤由原生結構變為碎裂結構、碎粒結構或糜棱結構等。不同的煤體結構具有不同的滲透率[9-12],間接反映了煤層滲透率。一般認為原生結構煤、碎裂煤滲透性較高,而碎粒煤、糜棱煤滲透性差[13-15]。沁南東區塊是沁水盆地南部重要的煤層氣開發區塊[16]。目前對沁南東區塊3#煤層煤體結構發育特征、滲透率分布規律等研究較少,煤體結構與滲透率的關系尚不明確。基于沁南東區塊煤層氣井鉆井取心結果,結合試井分析和測井解釋滲透率,探討構造煤發育特征對煤層滲透率的影響,為沁南東區塊煤層氣開發提供依據。
石炭-二疊系太原組和山西組為沁南東區塊主要含煤地層。山西組為發育于陸表海沉積背景之上的三角洲沉積[17-18],含煤4~7 層,其中位于本組下部的3#煤層是全區分布最穩定,單層厚度最大的煤層,為煤層氣勘探開發的主要目的煤層。
沁南東區塊總體為NNE-NEE 走向、向西傾斜、傾角4°左右的單斜構造,波狀起伏普遍發育,并伴有緊閉褶曲。受燕山期構造運動影響,區內斷層非常發育,NE 向和NEE 向張扭性斷裂為主,另受喜山期構造運動影響發育近NNW 向小斷層。區內次級褶皺發育,以近NE 向寬緩褶曲、NNE 向和NNW 向緊閉褶曲為主。
根據區內煤層氣井的鉆井取心結果,將沁南東區塊3#煤層垂向上煤體結構發育特征分為2 類:①以原生結構和碎裂結構煤為主,碎粒結構煤和糜棱煤不發育,碎裂結構煤多位于煤層中部,2 層原生結構煤之間,碎粒結構煤和糜棱煤多位于煤層底部;②以構造煤為主,原生結構煤不發育,該類型碎裂結構煤同樣多位于煤層中部,靠近煤層直接頂底板處煤體結構破碎較嚴重,以碎粒結構煤和糜棱煤為主。沁南東區塊3#煤層典型煤體結構柱狀圖如圖1。
圖1 沁南東區塊3#煤層典型煤體結構柱狀圖Fig.1 Typical columnar sections of coal-body structure of 3# coal seam in the east Qinnan block
基于區內34 口煤層氣井的鉆井取心描述結果,繪制了構造煤厚度占比(構造煤厚度占煤層總厚度的比例)等值線圖。煤層構造煤厚度占比等值線圖如圖2。平面展布上,3#煤層構造煤發育程度相對較低,主要沿斷層發育,分布于斷層附近。特別是2 斷層條帶之間的區域,越靠近斷層則構造煤厚度占比越高。原生結構煤同樣沿斷層發育方向分布,主要發育于2 斷層條帶之間距離斷層相對較遠的區域,且離斷層越近的區域發育程度越低。另外,西北部和北部原生結構煤發育程度較高。構造煤平面分布特征說明構造煤形成與張扭性斷裂密切相關。
圖2 煤層構造煤厚度占比等值線圖Fig.2 Isopleth map of tectonic coal thickness ratio
研究所使用的滲透率主要來源于試井分析和測井解釋結果。平面展布上,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滲透率明顯較高,滲透率向西南、東南和東北方向遞減,煤層滲透率等值線圖如圖3。其中,研究區西北部和中部,滲透率一般大于 1.0 mD(1 mD=1×10-3μm2);西部、東北部和西南部滲透率低,介于 0.1~1.0 mD,甚至小于 0.1 mD。
垂向上,區內3#煤層的原生結構、碎裂結構、以及碎粒+糜棱結構煤厚度占比與滲透率均無明顯相關性,煤體結構占比與滲透率的關系如圖4。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1 的區域,滲透率以>1.0 mD為主,而碎粒+糜棱結構煤厚度占比=1 的區域,滲透率僅為0.13 mD。說明原生結構和碎裂結構煤發育的區域滲透率相對較高。區內3#煤層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1 時,與滲透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且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1 時,煤層滲透率普遍較高,以>1 mD 為主。說明研究區3#煤層滲透率受原生結構和碎裂結構煤發育程度的影響。
圖3 煤層滲透率等值線圖Fig.3 Isopleth map of permeability
滲透率和原生結構煤厚度占比的平面分布吻合程度不高,煤層原生結構煤厚度占比與滲透率的分布特征如圖5。但研究區中部滲透率>1.0 mD 的區域,原生結構煤厚度占比一般>0.6;而東部、東北部和西南部區域,滲透率以<0.1 mD 為主,原生結構煤占比卻較高(>0.6)。滲透率和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的平面分布較為吻合,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與滲透率的分布特征如圖6。特別是西北部和中部滲透率>1.0 mD 的區域,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0.8;而東南部和西南部區域滲透率以<0.1 mD為主,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0.2。上述說明,平面上研究區3#煤層滲透率同樣表現出受原生結構煤和碎裂結構煤發育程度的影響。
綜上所述,原生結構和碎裂結構煤發育程度共同影響了煤層滲透率,而單一的原生結構和碎裂結構煤發育程度對滲透率的影響不明顯。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割理裂隙發育有關。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1 時,與3#煤層外生裂隙呈顯著的正相關性;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1 時,外生裂隙密度相對較高,以>9 條/m 為主,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與割理裂隙密度的關系如圖7。同樣的,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1 時內生裂隙密度相對較低,但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1 時,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與內生裂隙密度也具有較明顯的正相關性,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與割理裂隙密度的關系如圖7。
圖4 煤體結構占比與滲透率的關系Fig.4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ctonic coal thickness ratio and permeability
圖5 煤層原生結構煤厚度占比與滲透率的分布特征Fig.5 Distributions of primary structure coal thickness ratio and permeability
圖6 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與滲透率的分布特征Fig.6 Distribution of thickness ratio of fragmented and mylonitic coal and permeability
說明原生結構和碎裂結構煤促進了煤層割理裂隙的發育。結合煤體結構與滲透率對應關系的研究發現,原生結構煤以及處于彈性、彈塑性應變階段的碎裂結構煤,煤體整體保存較好,煤體變形程度越大越有利于割理裂隙的擴展,煤儲層滲透率也越大;處于破裂面破壞階段的碎粒結構煤以及糜棱煤,由于強烈的構造應力作用,煤體發生嚴重變形,煤層內的割理裂隙不復存在,連通性變差,煤層滲透性隨之降低。
1)沁南東區塊3#煤層構造煤形成與張扭性斷裂密切相關。構造煤主要沿斷層發育,靠近斷層區域發育程度較高;垂向上,碎粒結構煤和糜棱煤靠近煤層直接頂底板發育,而碎裂結構煤多位于煤層中部。原生結構煤主要發育于兩斷層條帶之間距離斷層相對較遠的區域。
圖7 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與割理裂隙密度的關系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ckness ratio of primary structure and cataclastic coal and density of cleats and fractures
2)沁南東區塊3#煤層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滲透率較高,滲透率向西南、東南和東北方向遞減。滲透率與原生+碎裂結構煤厚度占比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且二者平面分布特征高度吻合,表明原生結構和碎裂結構煤發育程度共同影響了煤層滲透率,這與原生結構和碎裂結構煤處于彈性、彈塑性應變階段,割理裂隙發育程度較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