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豬過程中,冬季氣候寒冷,需要重在保溫,而且還要注意通風。而在夏季,天氣炎熱,需要給豬舍內降溫處理,防止發生熱應激。
1.1 環境條件冬季由于天氣寒冷,需要對豬群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要檢查門窗的密閉程度,從而可以防止冷風的侵襲。一旦發現門窗有問題,要及時進行更換。在豬舍內部,應該積極使用相關的供水、供電及保暖設備,并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1]。豬舍要保持良好的衛生條件,定期進行消毒,消毒應當制定嚴格的制度,通常是每周1次,可以根據豬舍的情況調整頻率。在飼養過程中要及時將糞便等污染物清理出去。對于進入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也要進行消毒。豬舍在冬季常會為了保暖而減少了通風,而冬季又是疾病的高發期,一旦通風不良就會出現呼吸道疾病。還可能出現氨氣中毒的情況。
1.2 飼養管理隨著天氣的轉涼,圈舍的溫度也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豬的采食量一般會有所增加[2]。這就要求給豬增加飼喂量,而且要做到飼料的多樣化,增加其適口性。在飼料中含有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充足且搭配合理,這樣能夠提升機體的免疫力。飼喂方式也需要進行調整,給豬喂食干料,并配備清潔的飲水。如果要將飼料拌成濕料,需用溫水來拌,嚴禁用冰凍的水拌料飼喂。冬季的飼喂次數可以適當增加,這樣能夠提升豬群的采食量,提高日增重,從而縮短了飼養的周期。在冬季要提前準備好充足的飼料,防止出現天氣的原因導致飼料供應不足。

1.3 疾病防治冬季由于氣候寒冷,多是以封閉式的養殖為主,容易導致豬舍內孳生病原。這不僅需要對豬舍的環境衛生勤打掃,多通風,還要求定期消毒。在此基礎上要注意疫苗的接種和疾病的防控,不僅要提升飼料的營養水平,還要采用抗菌藥物來預防疾病發生。豬場一旦發現有豬出現異常,要及時隔離進行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進行治療。如果有豬出現死亡,要采取無公害處理,避免病原向周圍環境中擴散。
2.1 加強防暑降溫豬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處于15~25℃之間。當環境溫度升高超過32℃時,豬群就會出現熱應激。豬自身的汗腺并不發達,所以在高溫季節,豬自身不能降溫,就會出現熱應激。熱應激可導致機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調節物質代謝的激素分泌紊亂,從而引起了機體的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的代謝活動降低[3]。在高溫的環境中,還可以導致生豬的采食量下降,不僅會影響到其生長發育和飼料的轉化率以及免疫力,嚴重還會出現體重減輕的情況。在夏季,豬舍需要搭涼棚,避免受到陽光的直射。在一天的高溫時間段內可以應用灑水降溫的方式,還可以采用給豬淋浴的方式幫助豬群降溫,但淋浴應避開采食前后的30min,而且不能用水沖豬頭部,尤其是過涼的水,防止引起豬的休克。夏季豬的飲水較多,可在水中添加一些口服補液鹽,防止豬出現電解質的失衡。夏季天氣炎熱,要適當降低豬群的密度,有助于散熱。
2.2 加強防疫工作夏季由于空氣比較潮濕,這就導致在環境中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會大量繁殖。有一些病原微生物甚至是豬體內就攜帶,只是沒有發病,常見的有大腸桿菌、鏈球菌等。當豬群受到應激時,自身免疫力出現下降,這些病原就會出現致病,尤其是在高溫應激以及豬采食霉變飼料后。這就要求養殖場要做好豬群的免疫工作,尤其是一些能夠破壞豬免疫力的疾病,如藍耳病、圓環病毒病等。在日常管理中,還要應用廣譜藥物進行預防。夏季,“高熱病”是危害最為嚴重的一類病癥。
2.3 加強衛生消毒工作有些病原微生物喜歡潮濕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病原的生長繁殖很快,這就需要在養殖中保持環境的干燥,并且要對環境進行及時打掃,將舍內的糞便和各種污染物及時清理出去。在清理后,要對環境進行定期消毒。消毒要做到全面和徹底,避免留有死角,消毒要避免在濕熱的環境中進行。夏季還應當做好滅鼠防蚊工作,盡量消滅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防止寄生蟲病或由寄生蟲吸血而感染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