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偉/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524094
1.1 生豬日常管理對于養殖業的發展而言,養殖環境以及管理工作是否落實到位是確保生豬健康成長的前提,同時也是確保養殖業長遠發展的基礎,因此養殖人員要重視生豬日常管理工作,將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同時做到管理細致、全面,將生豬感染疾病的幾率控制到最低。在飼養過程中,對于飼料的選擇要格外重視,首選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以此保障飼料的安全性。此外,要注重飲水管理,確保生豬的飲水不受工業污染,養殖場的建立遠離工廠,為生豬提供空氣質量優良的生存環境,合理控制好飼養密度,為生豬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要做好養殖場的通風工作,保證養殖場內有新鮮空氣流入,保證生豬有充足的光照時間,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養殖人員要根據季節變化,適當調整生豬的飼料,在夏季時,生豬容易出現熱應激反應,因此養殖人員要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抗應激物質,提升其免疫力[1]。
1.2 生豬具體管理指導措施生豬的具體管理主要包括分欄管理、飼料以及體重管理、養殖規范化管理等內容。
1.2.1 分群管理 要根據生豬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群養殖,實際情況一般是指生豬的年齡以及體重,分欄管理的重點在于要從生豬的養殖用途入手。此外,要根據生豬所處的生長階段對其進行分類,以仔豬和肉豬為例,因其處在不同生長階段,因此不能將二者放在一起飼養。對于懷孕的母豬不僅要注重其管理,而且要將其單獨分欄,進行單欄飼養,為其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
1.2.2 飼料以及體重管理 在當前階段,單一的飼料無法滿足生豬的生長需求,基于此種情況,養殖人員在飼養過程中要注重安全飼料的應用,避免使用稀料,要將生豬的飼料喂養工作落實到位。當生豬的體重達到90kg,要安排其出欄,為其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保證生豬有足夠的活動量。另外,養殖人員要養成良好的喂養習慣,在生豬喂養過程中,合理控制飼料用量,定時進行飲水管理,形成規范化管理。
2.1 藍耳病的防治措施藍耳病的防治重點在于預防階段,在預防階段養殖人員要加強免疫系統的構建,以此提升生豬的免疫力。同時,養殖人員要做好衛生環境工作,確保養殖場環境整潔,空氣清新,生豬能夠呼吸到新鮮空氣,在喂養過程中注重營養均衡。養殖人員要重視消毒工作,按時消毒,將免疫程序的相關工作落實到位,加強疫苗的使用,對未配種的母豬要進行2次免疫,加大死豬以及并病豬的處理工作,避免疾病大范圍傳播。在當前階段,藍耳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因此對于藍耳病的防治工作主要是預防,為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養殖人員在母豬生產前的前15d左右注射抗炎藥物,以免出現意外情況,導致母豬意外流產。此外,在母豬分娩前1周應用氟甲砜霉素,有效降低細菌繼發性感染,在生豬出生后的一段時間內要補充電解質和葡糖糖。
2.2 豬瘟的防治措施在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應該及時關注豬的動態,細心觀察其生活習性,當發現豬出現食欲減退、皮膚出現問題甚至是貪睡的情況,應及時做出判斷,并進行相應措施的處理。當確診生豬已經感染豬瘟,首先對其進行隔離養殖,對其經常活動的區域進行大規模的消毒工作,消毒要全面徹底,確保每一個角落的消毒工作落實到位,避免其他豬群感染疾病。此外,患病豬的糞便不能隨意放置,對糞便的消毒是整個消毒環節重要的部分,對患病豬使用過的飲水槽等進行細致的消毒,避免豬瘟的大范圍傳播。
綜上所述,為確保生豬能夠健康成長,為養殖人員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在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要對生豬的生活狀態等方面予以重點關注,為生豬提供安全整潔的生存環境,并以此為前提,推動養殖業朝向更好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