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豬的帶毒與排毒問題口蹄疫具有傳播速度快、感染動物廣泛、控制難度大、經濟損失巨大等特點,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動物傳染病的一類病害。2006年塞浦路斯國際口蹄疫會議上多位學者報告了豬的帶毒與排毒問題存在,論證了免疫雖然不能完全提供臨床保護和病毒學保護,但可以有效使免疫后感染的豬排毒量大幅減少[1]。
1.2 疫苗接種作用2010年日本暴發口蹄疫,當時易感動物多、感染傳播太快,以至于來不及撲殺和處理尸體,使疫情面積擴大。為了應對口蹄疫疫情,日本緊急改變防控措施,使用疫苗緊急控制了疫情,此次事件中疫苗起到了減少排毒的作用。日本的經驗說明,免疫控制疫情是有效的,動物帶毒與排毒是有風險的。
對于我國而言,疫病防控最有效方法之一應該是疫苗免疫方法的應用[2],而免疫接種是疫病防控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其目的就是保護易感動物,提高易感動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嚴重程度和流行范圍,特別是規模化場,滅活疫苗的注射密度必須達到80%以上時,才能有效遏制口蹄疫的流行[3]。
口蹄疫風險評估對于規模養殖場、非疫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病原檢測、血清抗體(3ABC、免疫抗體)的檢測,有助于早期發現風險因子及時預警并制定可行方案,把握該病的發生情況和發展趨勢,從而及時預警預報[5]。通過臨床癥狀、血清學與病原學分析,才能證明豬場是否具有風險[4]
2.1 口蹄疫臨床診斷口蹄疫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鼻部、蹄冠、乳房、皮膚發生水皰和爛斑;部分豬口腔黏膜也有同樣病變,特是幼畜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心臟部位易發生“虎斑心”癥狀(見圖1)。豬群還表現為采食量減少、日增重降低、消毒費用增高,根據研究資料表明:全年因口蹄疫損失比較巨大,如豬肉全年經濟損失24%、活牛17%、牛肉20%、牛奶16%、綿羊和綿羊10%損失率[7]。

圖1 豬口蹄疫的臨床癥狀
2.2 口蹄疫血清學與病原學診斷
2.2.1 多重 RT-PCR病原學診斷 按照國家防疫要求進行“早、快、嚴、小”原則處理發病豬群。臨床上為了確診口蹄疫流行毒株以及提供科學的防控建議,需要做流行毒株與疫苗匹配性研究,這樣才能提供針對性強的防控措施[6]。

圖2 多重 RT-PCR 擴增產物電泳結果
2.2.2 血清學檢測 豬群通過頸靜脈采血分離血清后(見表1,圖3),通過LPB-ELISA檢測口蹄疫免疫抗體水平,來評估免疫效果及調整免疫程序。按照國家要求免疫覆蓋密度≥80%;群體免疫合格率≥70%,豬一次免疫抗體合格率在30%~40%,加強免疫80%~90%;牛一次免疫抗體合格率在50%~60%,加強免疫95%以上表明免疫合格、群體免疫力強、疫苗質量好、豬場發生風險小[6]。

表1 健康豬場抗體抽血方案

圖3 頸靜脈采血及分離血清
3.1 疫苗毒株與流行毒株匹配性從目前市場來講,口蹄疫主要是O型、A 型流行為主;其中O型是感染最多、流行復雜的毒株,也是最難防控的關注重點。口蹄疫毒株各型間沒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拓撲型之間也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所以在疫苗毒株的選擇上,免疫用疫苗的制苗毒株必須與流行毒株盡可能匹配。目前,國內口蹄疫制苗毒株主要分為:傳統培養的制苗毒株(O/Mya98/BY/2010株、A/WH/09株、O/PanAsia/TZ/2011株、O/Mya98/XJ/2010株、O/GX/09-7株、O/HM02株+AKTⅢ株、O/HB/HK99株、AF/72株)以及利用反向遺傳操作技術拯救的制苗毒株(Re-A/WH/09株、Re-O/MYA98/JSCZ/2013株),通過反向遺傳操作技術可以構建種毒庫,從種毒源頭解決田間毒株產量低、抗原不穩定、不適合作為種毒的難題,顯著提高了抗原產量,降低和消除種毒致病性,拓寬了抗原譜,提高了穩定性和抗原免疫原性,改善免疫應答,優化種毒性能,顯著提高疫苗效力,并實現疫苗產業化。臨床上由于口蹄疫容易變異,防控難度大的特點,疫苗毒株要與流行毒株匹配,這樣才能保障疫苗的防控效果[8]。
3.2 疫苗本身效力的影響口蹄疫滅活疫苗的效力不僅取決于抗原含量,也取決于抗原和佐劑混合物的共同作用,疫苗效力評估用PD50進行評定,一般將口蹄疫疫苗免疫動物21d后,用同源強毒10000ID50攻擊免疫動物,如果動物獲得攻毒保護,則該疫苗合格;PD50高說明免疫效果好,反之亦然。
實驗研究表明(見表2),疫苗PD50與液相阻斷ELISA測定的抗體水平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相關性在95%以上。目前大部分用液相阻斷ELISA方法檢測抗體滴度,滴度≥1: 128時,免疫動物能耐受攻擊,屬于全部保護范圍;ELISA抗體滴度≤1:16時,免疫動物不能耐受攻擊,屬于不保護范圍;介于兩者之間ELISA抗體滴度在1:22~64時,免疫動物不能完全耐受攻擊,屬于不完全保護范圍,此時應進行免疫接種或加強免疫。

表2 豬場液相阻斷ELISA抗體保護范圍
3.3 母源抗體的干擾母源抗體具有兩重作用,既能保護幼齡動物免受病原的侵害,但在實際生產中又有不利的一面,對疫苗免疫具有明顯的干擾作用。母源抗體對特異性抗原位點的“封閉”而阻止抗原位點與機體免疫相關細胞上的抗原受體結合等而導致免疫系統不能對抗原物質產生反應。
高世杰等通過實驗證明,母源抗體效價高低,傳遞給仔豬的抗體水平有一定的差異。向華等采用微量細胞中和試驗(SN)證明,母源抗體越高,干擾作用越大。臨床上如果母豬使用高純度、高含量的疫苗后,對于母豬產下的仔豬而言,免疫時間就得推后。仔豬免疫程序易受母源抗體的影響,免疫過早、過晚均不是理想的免疫時機,因為免疫過早母源抗體易被疫苗抗原中和導致免疫失敗,如果母源抗體完全消失后再免疫,雖然免疫效果好,但免疫空白期過長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大量的實驗數據表明,母源抗體水平決定仔豬的首免時間,首免過后的殘留抗體水平決定再次免疫的時間。
3.4 免疫程序不合理不同的養殖場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確定首次免疫時間和免疫次數,導致大量的免疫失敗現象。疫苗在應用時,免疫劑量適宜是最有效、最經濟的選擇;在應用時如果免疫劑量不足易造成免疫失敗,因為低水平抗體不能抵抗野毒的攻擊。臨床上由于疫情復雜,適當的加大疫苗劑量對疾病防控有一定作用,但劑量加大過度,反而不利于防控;具體應根據疫情選擇疫苗種類、劑量和次數進行防控應用。
3.5 疫苗儲藏與冷鏈運輸、存放時溫度未按疫苗保存要求,如保存溫度較高,油佐劑疫苗冷凍,易導致疫苗中有效抗原的降解或破乳,造成疫苗效力減小甚至完全失效。
3.6 疫苗使用注射操作不規范,注射器的刻度不清晰,或注射時“打飛針”造成免疫的劑量不足。免疫接種前后豬只受到濕度過大、通風不良、過冷、過熱、斷奶、限飼、長途運輸、脫水、突然換料、轉群或咬架等刺激,都可不同程度地造成應激,導致豬體免疫應答能力減弱。
3.7 疫苗免疫效果的評估臨床實際中,常常發生疫苗免疫失敗,造成免疫空白的個體或畜群,這些動物極易被FMDV感染,成為口蹄疫發生與流行的潛在危險因素。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體干擾和免疫抑制等因素所致。但是口蹄疫的防控,疫苗免疫只是綜合防控措施之一,平時要重視養殖場生物安全管理,改善飼養管理、提高豬群健康水平更為重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苗應用的要求,疫苗生產工藝也在不斷完善。根據流行毒株而選用制苗種毒、抗原濃縮和無血清培養、佐劑的篩選,這些都能提高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
在疫苗選擇盡量選擇高效、安全的疫苗。研究表明,滅活疫苗質量的好壞與制造工藝、抗原量、純度、毒株以及佐劑有關,疫苗抗原純度決定了注射時應激反應大小;疫苗越純雜蛋白與內毒素含量越小,免疫應激反應越小,疫苗安全性就越好。隨著細胞免疫和黏膜免疫的研究不斷深入,養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能夠很好地控制和消滅口蹄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