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坤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把它作為國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引黃灌溉濟衛工程是黃河下游第一個大型自流灌溉引水工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理黃河興利除害的信心和決心。引黃灌溉濟衛工程兼顧灌溉、航運雙重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加深了灌區群眾對新生政權的信任與認同。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治理黃河的一次嘗試,引黃灌溉濟衛工程帶有深刻的時代印記,是新中國水利建設的一個縮影。
黃河下游在北宋時期就曾有引黃河水沙淤灌農田之舉,但由于黃河下游兩岸大堤汛期決口頻繁,人們對黃河談虎色變,唯恐不能把黃河水安全送走,破堤飲水則是不敢嘗試的。黃河水不能在下游興利幾乎已成為了千古的戒律。然而,引黃灌溉濟衛工程卻結束了千百年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歷史。從1949年8月提出修筑建議,1952年4月開閘放水,到1953年8月基本完工,為“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沿黃居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克服經濟恢復時期的種種困難,開創了新中國治水事業的新局面。
1949年8月31日,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副主任趙明甫向華北人民政府呈報《治理黃河初步意見》(簡稱《意見》)。《意見》以“變害河為利河”為治理黃河的目的,以“防災和興利并重,上、中、下三游統籌,本支流兼顧”為方針,建議修建引黃灌田及濟衛工程。《意見》指出,修建該工程的目的為:1.主要是為了灌溉新鄉、獲嘉、汲縣和延津四縣的農田約計40萬市畝;2.引黃濟衛增加衛河水量,便利新鄉、天津間的航運。
實際上,在這之前“引黃濟衛”已有雛形。1943年,日軍控制下的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建設總署水利局擬定了《黃河應急取水工事計劃》,其中寫道:“在平漢鐵路黃河鐵橋上游北岸上設一座閘,引黃河水,穿過平漢鐵路和黃河大堤,沿著鐵路東側向北,到了新鄉縣城東,流到衛河。”該計劃于1943年6月正式動工。1945年5月,由黃河到衛河這道輸水的總干渠上的土渠已經挖通,黃河堤上的閘和總干渠道上的橋梁跌水等也都筑成。但是到抗戰勝利后,因為接管太遲緩,不但沒完的工程不能繼續做,就是舊有的工程,也有一部分被損壞。
1945年底至1946年,國民政府河南省水利局雖組織人手對該工程進行調查、測量,定名為“引黃入衛”并擬定第一期工程計劃,但最終未能動工。綜合考量后,黃河水利委員會認為:除引黃濟衛便利航運還有可考慮的以外,專就灌溉新鄉一帶農田來講(至少可灌40萬畝)便有舉辦的必要,況且有一部分工程已經做成,如不趕快做,再過幾年,那么已經有的工程將要慢慢損壞了,所以舉辦這個工程是迫切的。《治理黃河初步意見》得到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的同意。
1949年11月,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確定了“防止水患,興修水利,以達到大量發展生產的目的”的水利建設基本方針。水利部決定:1950年的水利建設,在受洪水威脅的地區應該重于防洪排水,在干旱地區則應著重開渠灌溉,以保障與增產農業生產。據此,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在《各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的總結報告》中將“引黃灌溉濟衛工程”列為1950年決定舉辦的工程之一。當時對于興辦這項工程也存在質疑聲。有人認為在1950年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中央撥付黃河的工程費占全國水利建設的1/4,這筆錢來之不易,應集中用于下游修防,保證黃河不決口;有人對在黃河大堤上開口建閘的安全性表示懷疑;有人擔心黃河泥沙多會把渠道“淤平”。經過一番爭論,意見才得以統一。從黃河治理全局來說,修建引黃灌溉濟衛工程與“變害河為利河”的治黃目標一致,工程在灌溉和航運上的價值對新中國農田水利建設和經濟發展大有裨益,并且利用已建成建筑物進行續、擴建又可縮短建設周期,節約財力物力。
工程于1950年1月開始實施測量,至6月間測完,在7月間完成地形圖。其間,在5月時接受蘇聯顧問的建議,詳細調查了全灌區的社會經濟和自然情況以及衛河新鄉至龍王廟間的河道情況。7月初開始設計,9月底做完設計。1950年10月,《引黃灌溉濟衛工程計劃書》編制完成。該工程引水地點在京漢鐵路黃河鐵橋上游北岸,秦廠大壩頭以上約400公尺(距鐵路橋約1.5公里),在河岸邊筑渠首閘引水,下連總干渠,總干渠為輸水總道,供給灌溉與濟衛的水量,從黃河邊渠首閘起至新鄉衛河旁止,全長52.7公里,計劃輸水量為40.0秒每立方;灌溉新鄉、獲嘉、汲縣及延津的農田36萬畝;計劃輸入衛河水量20.0秒每立方……使衛河全年航行200噸汽船和現有的木船;全部工程費用計需小米8764萬斤,計劃于1953年6月底完成放水。經政務院批準,1951年3月引黃灌溉濟衛第一期工程開工,1952年4月舉行放水典禮。在典禮大會上,平原省政府副主席羅玉川提出“把引黃灌溉濟衛工程定名為人民勝利渠”,人民勝利渠由此得名。整個工程于1953年8月全部完成,灌溉面積達72萬畝。1955年至1958年續擴建完成后,可惠及冀魯豫三省1500萬畝農田。

1952年10月,毛澤東視察人民勝利渠
引黃灌溉濟衛工程是人民治黃取得的階段性勝利,蘇聯專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952年,引黃灌溉濟衛工程處專門撰文感謝蘇聯專家給予的幫助,文中提到:三年當中,蘇聯專家曾三次到引黃工地幫助勘察,對規劃設計、處理泥沙、改進灌溉管理、改良農田土地等工作都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1952年10月,毛澤東視察黃河期間專程前往新建的人民勝利渠,視察渠首閘、總干渠、灌區和引黃入衛處,并和其他領導同志一起在渠首閘搖動啟閉機,將閘門升起。當聽說能澆灌40萬畝地時,毛主席手扶著啟閉機搖把滿意地說:“像這樣的水閘一個縣能有一個就好了。”人民勝利渠給灌區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1952年秋季大旱,如果在往年莊稼早就旱死了,但是有了黃河水的灌溉,灌區農民還是在酷旱中獲得了豐收。人民勝利渠管理局專門對1952年灌區內秋季作物的收成情況做了調查統計。統計結果是:東一灌區澆過水的棉花每畝平均收181斤,未澆過的只收85斤;西一灌區澆過水的棉花每畝平均收158.9斤,未澆的只收80斤。玉米和谷子的產量也有明顯差異。全灌區澆過水的玉米每畝均產170斤,不澆的每畝平均只收20斤。澆過水的谷子每畝均產231.5斤,不澆的只收80斤。全灌區增產總值約575.8億多元。1953年4月間,全省小麥普受霜災,但灌區小麥由于水分充足、地溫高、麥苗抗霜力強,受災較輕,獲得了多年未有的豐收。
引黃灌區旱地變成水田,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發生改變。獲嘉孟營村過去是個窮村,自從灌區建立,全村1064畝土地有900多畝變成水田,小麥產量由過去每畝均產90斤,提高到160斤,耕畜由32頭增加到72頭,新蓋瓦房55間,翻修21間,新蓋草房25間,翻修11間,解放前90%缺糧少吃的人家現在都不愁吃穿了。變化顯著的還有王官營村,自從8700余畝土地引黃灌溉獲得豐收后,村里合作社的小麥和花布銷量也比之前有了明顯增長,農民普遍吃上了小麥,穿上了細布。
黃河水“變害為利”開始造福人民,灌區農民的豐產信心也增強了,耕作熱情也提高了。他們開始改變耕作方式,平整土地、增加施肥量,還爭相購入步犁、馬拉播種機等新式農具,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生產技術改革。與此同時,集中灌溉土地幫助農民認識到組織起來的重要性,參加互助組的農戶也逐漸增多。例如,丁村有394戶,引黃灌溉前只有勞模李兆勤領導的一個互助組,1952年開渠澆地后,全村按27道農渠,組織了27個澆地互助組。
從認為“黃河碰不得”“搞不好決了口咋辦”,到歡天喜地利用黃河水灌溉農田迎來豐收,飽受旱澇災害之苦的灌區農民由衷感激共產黨。當地農民興奮地說:“在共產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把洪水改造得也來為人民服務了!”
引黃灌溉濟衛工程全部完成后,航運效益也得到彰顯。除大汛時期黃河水含沙量過大及雨季衛河水位太高暫停外,濟衛水量總體可以維持20秒每立方左右。1953年,全年濟衛水量約2.85億立方米,新鄉至天津930公里的航運得以暢通,衛河木船可裝載噸數也明顯增加。未引黃濟衛前,百噸木船裝載量僅有五至七成,枯水季節就完全停駛;引黃濟衛后即便是超重滿載的130噸木船也可以通行。若以1951年濟衛前衛河全面貨運噸數為100計算,則濟衛后1952年為146.6噸,1953年則為193.8噸,兩年間增長了近一倍。
地處糧食主產區和南北航道要道的平原省,旱澇災害頻發,農業生產和工業發展因之嚴重受限。修建兼顧灌溉和航運功效的引黃濟衛工程,既能便利沿線居民生產、生活,又能推動沿線地區農業發展和商貿往來。時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評價引黃灌溉濟衛工程是“歷史上的創舉,并為黃河下游開辟了利用黃河水興修水利的道路。這不但有很大的經濟價值,而且有很大的政治意義”。
引黃灌溉濟衛工程是新中國引黃灌溉第一渠。原計劃1953年6月底完成放水,但1951年7月1日中央指示“引黃工程提前于1952年4月放水灌田”,工期進度因此加快。從1951年3月正式動工,到1953年8月全部完工,兩年間,共建成渠首閘、總干渠、西灌區、東一灌區、東二灌區、東三灌區、小冀灌區、新磁灌區和沉沙池等大小建筑物1999座,修建斗渠以上渠道4945公里。
時間緊、任務重、經驗少。中國共產黨帶領灌區群眾成功完成這一工程的關鍵是動員廣大群眾投入水利建設之中。
由于幾千年來黃河災害嚴重,從未有在下游興利的先例。起初,部分群眾對“引黃灌溉”心存顧慮,對引黃效果半信半疑,支援態度自然也是“應付了事”。所以,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第一步是幫助群眾克服“恐黃”思想。在試水期間,村里專門組織群眾到渠首閘、灌區試澆區進行參觀。當農民親眼看到水流到地里,親手試出水里是淤泥不是泥沙,水味不咸不苦時,這才打消了顧慮,真正相信引黃灌溉的可行性。灌區群眾對待引黃工程的態度也隨之改觀,有的農戶說:“我以前看到測量隊在自己地里打橛就想罵他,現在澆了地念念不忘感激人家”;有的農戶說:“以前做農、毛渠馬馬虎虎,現在一是一,二是二,誰也不含糊。”

人民勝利渠引黃灌區平面示意圖
為了增強灌區群眾對引黃濟衛工程的認同度。各村組織了動員會、訴苦會引導農民對比新舊社會,使他們認識到現在出夫挖河和過去不同,引黃濟衛是有利于人民的。工地建設現場還將挖渠和當時正在進行的支援抗美援朝運動結合起來,號召民工“拿實際行動來抗美援朝”。有的地方民工下工后,自發開展多抬一筐土抗美愛國捐獻運動;有的地方民工主動提出“克服困難與志愿軍比辛苦”的口號,發明了新的挖渠方法,提前完成了任務。
當然,單純依靠思想動員是不夠的,及時解決工資問題也是激發民工積極性的重要一環。當黃河委員會副主任趙明甫檢查引黃濟衛工程時發現,施工各地存在工資混亂的問題時,立即指示地方要“根據技術的條件和當地的工資情況,予以適當的調整,做到同工同酬,既不違背技術的原則也不違背地方工資情況,不能高低不一致”。
除此之外,工地上還經常展開勞動競賽,評選勞動英雄、勞動模范;秧歌隊、劇團也經常前往工地慰問。民工無不感慨地說:“咱修河為了咱,還這樣光榮;過去出夫挨打,現在真是兩個世界。”在此過程中不僅群眾被充分發動起來投身引黃建設,黨和群眾的關系也更加密切了。
當然,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工程在建設、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著不足。比如,已建成的部分田間工程堤身單薄,有的填方高易出險,需要返工整修;部分地區由于排水設施不健全,漬澇成災。又如,在工程管理過程中沒有及時建立用水制度,致使灌區出現了用水混亂和爭水糾紛。另外,渠道滲漏和不合理的大水漫灌使得灌區原有鹽堿地面積增加。但總體來說,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黃河下游興利的一次嘗試,這一階段的引黃灌溉濟衛工程是成功的。
(責任編輯 葉松)